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松龄在县、府、道三试中均名列榜首,却一生不能中举,苦心孤诣成其《聊斋》的动力何在?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蒲老先生处艰难境遇之中写《聊斋》抒发的落拓不落志的情怀,从老先生借鬼怪之神秘外衣所描述的神奇迷幻世界,让读者去认识官虎吏狼的残暴、科举制度的腐朽、真挚情爱的可贵,试图找回迷失已久的真理、真义、真情。  相似文献   

2.
一、生平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洪山区蒲家庄人。因蒲家庄东头有柳树成荫,树下有清泉,所以又号柳泉居士。他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从他祖父蒲生纳开始衰落,到了他父亲蒲槃,因为生计所迫,早年就弃学经商,但也没有挽回他家境衰落的命运。蒲松龄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里,由于生活地位逐渐下降,他在贫困的生活中渡过了早年.  相似文献   

3.
坎坷功名路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出生于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蒲家祖上曾做官,到蒲松龄的父亲蒲盘时,开始还读书,后来因为家穷,下海做生意了,他有5个儿子,蒲松龄排行老三。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的科举心态及《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科举制度的讽刺争批判是《聊斋志异》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前人对此多有论及。但是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却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特点,带有相当的局限性。这些是争蒲松龄本人的科举心态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1640年农历4月16日出生于山东淄博。童年时代,蒲松龄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没钱供孩子上学,蒲槃只好自己教孩子读书,三子蒲松龄是其中最聪颖的一个。19岁蒲松龄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深受当时淄川知县费祎祉和山东学道、大诗人施闰章的赏识。但以后的数10年中,蒲松龄再也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过什么功名,直到71岁时才当上了一个安慰性质的“岁进士”。由于屡试不第,生活困窘,蒲松龄不得已离开故乡,到江苏宝应去做知县孙蕙的幕宾(私人顾问)。但是,蒲松龄仍然怀念北方家乡…  相似文献   

6.
三百四十年前,一位浪漫主义的小说家蒲松龄在淄川蒲家庄诞生了。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自号柳泉居士,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业儒的家庭。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贫困的一生,郁郁不得志的一生。蒲松龄生在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和明、清易代之际,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他十一岁时,在离他家乡不远的地方又发生了以于七为首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前后达十五年之久,清朝的统治者几次派兵镇压。尽管蒲松岭对农民起义不理解,但北兵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在失意痛苦中的“孤愤”之作,其作品除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外,还以如下情节反映了蒲松龄消除内心痛苦、维持心理平衡的努力:即反复出现鬼狐花妖所化女性青睐于落魄男性,并大大改变了男性处境。蒲松龄主要选择了女性作为虚幻世界的拯救力量,这与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存在本质相关。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在文学思想方面.提出了“寄托孤愤”理论;在小说创作中,抒发了自己的孤愤之情。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主要通过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嫉恶如仇的情感;通过“寒士”的厄运.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病,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通过“异史氏日”的精彩阐述.来宣泄自己胸中的块垒。  相似文献   

9.
<正>年少有才却屡试不第明崇祯十三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一位商人蒲槃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他为这个儿子取名松龄。蒲槃本人自幼饱读诗书,却终身只是童生,弃儒从商后只得把出庠入泮的期望寄托在子侄一辈的身上。蒲松龄自小天性聪慧,阅读经史过目不忘,于是尤得父亲钟爱。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蒲松龄及其著作的过程中,尚未见探及其父蒲榘敏吾公生年的论述。据有关说法,有的推测蒲榘主持(其子)分家之后,很快病倒,并于翌年(康熙四年)正月初五与世长辞。亦有确认蒲榘卒于康熙八年(1679)之说,认为蒲榘在主持儿子们分家以后,又过了四五年才去世,享年70岁。这几种推测,值得进一步商榷。要探得蒲榘的卒年,须将其生年稽查出来,以其年序缕出生平的主要事迹,依次下推,可将其享年之数推延出来,卒年遂即明了。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曾读过几遍《聊斋志异》,但很少看过蒲松龄的其他著作。最近,从路大荒同志整理的《蒲松龄集》中,读了《志异》外的其他作品,对蒲松龄其人其文,对他为什么能写出《志异》这一孤愤之书,有了进一步的体会。现将一些笔记,整理于后。偃蹇的一生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一六四○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在他的幼年时代,李自成领导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一生潦倒,屡试不第,对科举制度的腐朽有深刻体会,但他又是一个幽默有加、嫉恶如仇的人,民间流传着他的许多轶闻趣事。"牛"不出头当朝刑部尚书王渔洋,与蒲松龄是莫逆挚友。王尚书回老家省亲时,蒲松龄便骑上小毛驴,赶至王氏府第求见。门卫禀报:"大门外有一老头儿,骑一小毛驴,自称蒲松龄,要拜见大人!"王渔洋有心与蒲松龄开个玩笑,便吩咐说:  相似文献   

13.
马瑞芳 《中学教育》2006,(10):31-31
上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出现了“蒲松龄第二夫人”之争。我认为,弄清蒲松龄墓有两具还是三具骸骨,是弄清蒲松龄到底有没有“第二夫人”的最可靠办法。这就不是学术研究而是考古发掘的问题了,按常理不可能。但蒲松龄是个意外:他的墓在“革”期间被红卫兵挖开过。于是,1980年9月中旬,在学术界对“蒲松龄第二夫人”展开争论时,我单独进行了一番实地调查。就“革”中蒲松龄墓被掘一事,在蒲家庄走访蒲松龄几位嫡孙,他们介绍:“我们家族有规定,长支存三老祖(蒲松龄)的书,侧支存字画,世世相因,不得外传,某某手里就存过很多俚曲和诗词手稿。”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毕一生精力完成的一部笔记体短篇小说集,这部"孤愤"之作蕴涵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毕一生精力完成的一部笔记体短篇小说集。这部“孤愤”之作蕴涵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感悟。试从《聊斋志异》中集中表现科举考试的几篇文章人手,由约反博,全面把握蒲松龄乃至士林阶层对科举入仕既满腔愤怨、又不得脱离其外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展现其爱恨交织的科第情结。  相似文献   

16.
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计的蒲松龄,平日很少出门游历,就呆在家乡舌耕(教书).他一辈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按理是没有多少写作材料的.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科举题材是《聊斋志异》重要内容之一,与蒲松龄一生的追求息息相关,也投射出蒲松龄作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矛盾的心态:既渴望科举成功又因屡屡失利对科举有些厌倦从而对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进行抨击。  相似文献   

18.
一部《聊斋》 ,万种风情。其内涵之丰富 ,主旨之精深 ,令人惊诧。非大家高人莫能名其一二 ,吾侪小辈只能望洋兴叹而已。斗胆搦笔 ,略述如下 :一、讽科举《聊斋》的出现 ,本身就是对科举制度的一个讽刺。自开科举以来 ,直到蒲松龄时代 ,所谓的状元举子又何止千万 ?然而 ,能留下文章让后人称道的又有几人 ?蒲松龄幸亏只是一个秀才 ,否则 ,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所喜爱的《聊斋》了。因为“屡试不第” ,所以对科举才有了满肚子的怨气。于是 ,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 ,揭露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 ,便成了《聊斋志异》的第一大要务。可以说 ,《聊斋》是…  相似文献   

19.
高考狂人     
蒲松龄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他自幼聪颖过人,11岁时就与兄弟们一起跟父亲学习,"经史过目不忘,父甚钟爱之"。在其父"光复门庭"的嘱望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生活还算是浪漫幸福的。但是,当时的科举制度使他跌了一跤又一跤,以至于生活每况愈下。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聊斋志弃》中《狼》一文共有三则,教材选的是第二則。它篇幅虽短,文辞虽易,故事虽简,但从开篇到收束,从小说情节的构思到价值取向的“飞越”,都有过人之处,是小说艺术的上品。很多地方看似寻常,反复琢磨,领会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