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知识产权证券化已经逐渐成为知识产权融资的新趋势,在我国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有其重要意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推行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从制度层面、风险因素以及配套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
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知识产权证券化在国内外发展情况及其内涵,分析了其发展的市场动力及其在知识产权转化中的作用,设计了国内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并对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最后对一个具体案例进行了简析,希望对国内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证券化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在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日益增多,已形成了基于债权的供应链模式、租赁债权模式、专利许可授权模式和小额贷款质押模式。鉴于不同模式采用的基础资产构建方式及底层知识产权类型不同,因此在可复制性和适用性方面存在差异。要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在中国的大规模应用:一是要寻求基于市场主导而非政府推动的知识产权证券化发行需求;二是要建设和完善与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关的信用评级与增信、税收、评估、风险隔离等配套制度;三是要探索基于知识产权未来收益权而非仅是债权构建基础资产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四是要拓展底层知识产权类型,不局限于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挖掘知识产权资本潜力成为新趋势。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不仅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更是符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定位的宗旨。目前国内已出现不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作为国家平台,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路径,将其设计成"科技可转债",这是基于我国当下并没有能使欧美模式成功移植的市场环境与法律制度的考量。"科技可转债"符合证券化的本质特征,亦在中国证券市场实践中有迹可循。然而,"科技可转债"的落地遇到了法律与其他规范性文件层面的若干障碍。这些障碍如何破除,迫切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以促进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因此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是破解融资难的创新方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组合资产的选择进行分析,并着重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资产组合构建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使传统融资模式不能适应其融资要求,知识产权证券化已成为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创新性融资方式。本研究从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优越性、我国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可行性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促进这种新型融资模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慎理 《科教文汇》2009,(2):214-214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融资工具,它的出现将对传统的金融投资市场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也为实现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推动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重。本文就这一新兴的融资工具开展了一番初步探索,分析了传统的资产证券化理论,阐述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实质与优势,并结合案例探讨我国实施这一个金融工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操作过程,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分析了我国当前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并在最后给出了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传统的融资方式难以满足需求,而近年来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兴起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是知识产权开发模式与资本市场投融资模式的重要创新,是一种全新的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分析论证了在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可行性以及融资运作流程,并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起人应当经过国家有关主管机构审核,与一般的公司法人相比,国家对其应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发起人应当对基础资产的知识产权依法享有某种权利并保证基础资产的优质性,以符合证券化的要求。发起人可以是专门从事知识产权证券化投资的金融性质的商业机构。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起人在知识产权证券化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发起人设立特殊的公司作为证券发行人管理知识产权基础资产。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起人与发行人既存在基于投资形成的投资与被投资的关联关系或者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又存在基于买卖合同形成的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11.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实践表明,各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育的基础环境不同:美国建立在相对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基础上,而日本、韩国、意大利则通过新的立法方式推进。本文对不良资产化过程中涉及的特殊目的栽体的组织与立法、交易结构与信用评级、资产管理服务商等环节进行了比较分析。意大利的法律制度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具有积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针对在将知识产权进行证券化的过程中资产池创建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共选取30个主要影响因素指标并进行筛选与排序,建立关于资产池创建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型,最终具体分为:基础资产自身性质、基础资产归属、基础资产风险、基础资产市场因素、被许可人及管理人相关影响、证券化后影响因素六类,为知识产权证券化在我国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范围内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快,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兴生产要素,对激励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增强知识产权对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和基础保障作用势在必行。文章从知识产权强国的内涵出发,尝试构建一套用以反映知识产权强国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产权能力、知识产权绩效和知识产权环境3个方面对我国的知识产权综合发展状况开展指数评价和国际比较分析,并结合评价结论,对当前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国内以专利为标的资产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发展,在总结国内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典型模式的基础上,从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债权、专利许可3种证券化模式出发,选取能分别代表上述3种模式的第一创业-文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平安证券-高新投知识产权一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和兴业圆融-广州开发区专利许可资金支持专项计划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并从项目的运作模式、运作流程和关键要素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科技型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融资切实可行且必要;同时提出在对知识产权进行转让时应特别关注真实销售的界定标准,作为基础资产的知识产权必须是权利边界和状态清晰稳定、权属明确且能科学评估价值,是多层次的差异性知识产权,以及需要注重采取信用增级措施提高基础资产的质量和信用等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资金短缺问题制约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利实施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而专利证券化能够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专利成果转化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本文从专利证券化质量评价角度入手,构建了包含法律、技术、经济、专利客户和证券化交易结构5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的专利证券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5—2019年新三板市场拥有专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森林-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测度证券化的专利资产质量,有助于高质量的专利资产通过证券化进行证券融资;通过采用随机森林-BP神经网络方法对专利证券化的质量进行定量评价,验证了这一测度方法在专利证券化质量评价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四个方面表述了资产证券化对货币市场的影响:资产证券化能够缓和货币供给;资产证券化具有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和降低货币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作用;资产证券化加强了短期利率影响长期利率的实效性;资产证券化对货币供应量这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实效性会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专利资产证券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专利资产证券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证券化技术可广泛运用于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从而形成专利投资信托、专利质押贷款证券化和专利许可费证券化.目前,可行的模式是专利许可费证券化.我国企业可根据专利利用状态选择不同的专利资产证券化类型.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知识产权运行机制内涵和其特点出发,对比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运行机制,提出一种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运行机制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e the risk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infringements by competitors from abroad and in particular to consider whether this risk is higher for international innovating firms. We distinguish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IP infringements from abroad: the usage of firms’ technical inventions, product piracy, and copying of corporate names and designs. Our analysis rests on the German data from the Europe-wide 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 (CIS). We use a unique data set of about 900 observations, which are retrieved from two survey waves. While the earlier wave contains information abou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nnovation activities, the later wave reports IP infringements. In a second analysis, the likelihood of infringements from innovation host countries and no-innovation host countries abroad is examined. Befor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 exploratory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China with interviews of German firms with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 and with a legal advisor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German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ms with international R&D activities are increasing their chances of losing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to their local competitors abroad. R&D activities in countries with weak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crease the risk for all types of IP infringements compared to domestic R&D activities. Infringements by competitors from the host country are driven by the production of new produces in this country. Export intensity is the major driver of infringements from no-innovation host countries. R&D activities in China and North America also increase the risk of an infringement. However, firms that innovate only in their home country experience significantly more product piracy cases than international innovating fi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