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朱安义古人写诗作文往往喜欢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典故,简称为用典.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中的“据事”和“援古”,指的就是诗文创作中的用典.用典是作家在写...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典是一种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开头便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也就是说,用典的目的在于以古证今,加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另一方面,有些用典较为生僻,晦涩难懂,给我们的阅读、鉴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正确理解其本意,并在理解其原意的基础上理解用典所表达出的新义,弄清楚用典在诗词中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3.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含蓄,立意要精深。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此境地,因此,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正因如此,用典也造成了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语言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相似文献   

5.
李明珍 《考试周刊》2008,(47):217-218
诗词中引用成语典故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在修辞学书中,把它列入"引用"修辞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用典"或"用事"。南朝梁人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中,给"用典"下的定义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借助过去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有"以古证近"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用典"为"事类",用典既具有"寄意"的作用,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使之更富艺术性和感染力,而且符合当时社会审美趋势。《文心雕龙》中几乎每篇都涉及到用典,用典定篇名、用典阐述定义、用典阐发观点、构成论据以及用典总结全篇,可见用典也体现了《文心雕龙》"体大虑周"之特征。据典之法多样统一,主要表现为"言典"和"事典"。  相似文献   

7.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用典"为"事类",用典既具有"寄意"的作用,还可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使之更富艺术性和感染力,而且符合当时社会审美趋势。《文心雕龙》中几乎每篇都涉及到用典,用典定篇名、用典阐述定义、用典阐发观点、构成论据以及用典总结全篇,可见用典也体现了《文心雕龙》"体大虑周"之特征。据典之法多样统一,主要表现为"言典"和"事典"。  相似文献   

8.
古文,尤其是骈文多用典故,用典就是援引古代成语或成事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为用得较普遍而理解起来也较困难的多是后者,所以典故也称为故事、故实,用典也称为隶事、使事.  相似文献   

9.
《今日中学生》2014,(3):18-20
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进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相似文献   

10.
张林同学问:“《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运用了明代的方孝儒、《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向子期写《思旧赋》三个典故,其用意应怎样理解?”用典,就是用过去的事来说明当前的事,借过去的事抒自己的情。典故用得精当,不仅要类比贴切,更要给典故注入现实的思想感情,通过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作品的形象,深化作品的主题。文中的三个典故,用在不同的情境中,都能含蓄地表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言其“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或使立意有据,或令表意委婉;或以古比今,或借古抒怀。用典,并非只是简单援引,以少言多,其实内蕴丰富,效果各异。本课聚焦“用典”,通过确立核心学习任务,提供积极有效的解读支架,引导学生在联系、梳理、比较中体会“用典”背后的精心,理解“用典”与意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古典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进阶。  相似文献   

12.
用典这一种语言表达的手法,不仅中国的诗文中有,外国的诗文中也有。不过,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由于长期在文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我们用典的技巧和艺术功能,远比“洋典”的运用复杂丰富得多。尤其在我们的诗歌创作中,它是一种被大量运用的特殊的艺术手段。一、诗歌中的大量运用发展了用典的技巧和功能用典或叫用事。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有《事类》做过专篇论述。诗文用典.始于何时呢?一般以为汉魏以后。用典才渐渐多起来:在诗歌中有意用典,还需更迟一些。刘勰说:“自渊卿以前,多俊才而不课学;雄向以后,颇引书以助文。”(《文心雕龙·才略》)雄向即杨雄、刘向,所谓  相似文献   

13.
<正> 《红楼梦》里的诗词,是《红楼梦》这一“国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艺术性并不逊色于唐宋诗词,是可以与之媲美的。本文不准备论及诸如创作方法等属于艺术成就方面的问题,只是就古典诗词中传统的表现手段,诸如用典寄情等在《红楼梦》诗词中的运用,作一初浅的论述,亦算是抛砖引玉。 用典 用典或称用事,是指借用过去的事,来说明自己当前的感情。古典诗词往往用这种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宏阔其内容,使诗词的蕴意深厚隽永、耐人寻味。 《红楼梦》许多诗词的用典巧妙灵活独具匠心,往往把典成为诗词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化在意境中,突出抒情人的性格。林黛玉《题帕诗三首·其三》中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两句。“湘江旧迹”,是传说中尧之二女、舜之  相似文献   

14.
自古文人写文章就爱用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这里的所谓“典故”,不是指典制和掌故,是指诗文中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典故用得好,确实能为文章增色,取得言简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对用典的条件提出了两点:一是“博学”,二是“约取”,并说“综  相似文献   

15.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  相似文献   

16.
《今日中学生》2014,(7):18-20
正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事实依据,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一方面也可以使文字简约,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当然,用典本身也可以使文章用语显得典雅、生动,语言更加书面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用典是诗人抒发内心感受常用的艺术手法,显得构思巧妙且意蕴深邃。瞿佑在《剪灯新话》羼入了大量诗歌,而诗歌中又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其典故类型可分为语典类与事典类。语典类通常来源于《诗经》《楚辞》《世说新语》、史书、前人诗句等,事典类则通常化用各代典籍中的趣闻逸事、传奇话本、神话传说或宗教故事等。通过对诗歌用典的分析,可以由前入深地了解诗人用典的来源与用意。  相似文献   

18.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要达到“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辞海》对"典故"下的定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亦即使用典故的简称,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它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具体而言,用典主要有  相似文献   

20.
作为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诗人,庾信对于《左传》的文学接受绝非出于偶然.在特殊的文学环境影响下,庾信精熟于《左传》的文化背景,使得其以史笔入诗文,将自己的乡关之思融入了具体文学创作中.在诗人与侍臣双重人格的文化心理影响下,庾信对《左传》典故的运用,有着个人鲜明的文化意识.此外,使事用典的文学风气,也是庾信主动接受《左传》的动机之一.只不过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用典更富现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