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业余通讯员时常有人感叹说:“写新闻如同猜谜语,谁知道哪口饭吃上了膘”。也有人常常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满有把握要被采用的稿件未被采用,而随随便便写的稿件反而一箭中的。而我的《人死何须二进“宫”》(获1987年全国地市州报好新闻二等奖)获奖却是“有意插柳柳成荫”的。说是有意插柳,即我写些稿的念头由来已久,毫不夸张地说,这篇稿至少在我头脑里酝酿了两年时间。  相似文献   

2.
那天,报社老总电话告诉我,我采写的消息《五十九名农家女飞往毛里求斯务工》,获云南新闻奖一等奖了!可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能”。电话那头,普云总编辑如他自己获奖一样的喜气打消了我的怀疑。此稿在获2004年度《楚雄日报》好新闻一等奖、第七届云南报业新闻奖二等奖之后,又荣获2004年度云南新闻奖一等奖。细想下来,这篇新闻之所以获奖,主要是因为抓住新闻事实的特点,高看一眼、深挖一层,提高了稿件的“含金量”。国际劳务输出,已是老题材了,要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并非易事。在农家女出国务工当天的欢送会上,州和部门领导…  相似文献   

3.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月27日,我三亚市水南新村进行采访,采写了《崖城有个“电脑村”》新闻稿,该稿荣获2006年度海南省好新闻一等奖以及2006年度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三等奖。现在总结获奖原因,主要是源自策划,也就是说,好新闻源自策划,这是我获奖的最大启示。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懂得如何去策划好新闻。当然,好新闻的策划不是盲目的策划,而是有根可寻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雷鸣剑 《军事记者》2004,(11):25-27
在新闻界,大家都以作品获得军区军兵种“好新闻”乃至中国新闻奖为荣。但是,限于近乎苛刻的筛选条件、严格的评比标准、规定的字数篇目等等因素,能够一路过“关”,闯入获奖名单的作品,确实是凤毛麟角。悉心拜读近几年中国新闻奖、军区军兵种“好新闻”作品集,在随作者一起分享采写新闻稿件的酸、甜、苦、辣的同时,我侧重反思了这些获奖作品对我们采写稿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某部设立“好新闻线索”奖本刊讯张芹洪报道:第二炮兵某部从4月份开始,推出了“好新闻线索奖”,定期开展新闻线索汇报会,并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奖励那些提供新闻线索和被报社采用稿件的官兵。该部还设立了两部新闻热线电话,指派专人值班接听。几个月来,基层官兵共汇报了86条新闻线索,有70条新闻线索被写成稿件,有16篇稿件被报社采用。该活动开展以来,已有30名战士获“好新闻线索奖”,有5篇稿件获“好新闻奖”。某团为官兵提供练笔舞台本刊讯李世宁、赖智铖报道:今年以来,广空航空兵某团为提高通讯员的报道采写能力,除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常听编辑老师们经常谈到报社时下常常缺稿、闹稿荒的问题,不少编辑还希望我们多向他们投稿。当时我听了以后心里直打如意算盘:“我的乖乖,这可是个大好事,平时在部队上一个稿可难了,这次到了报社,可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定得上它一批稿。”结果情况并不如我愿——初入编辑部,稿件连连被毙授课阶段结束后,我被分到军事部训练组实习,一心想多上几个稿的我,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写出了《牛粪挑子该不该撂?》、《好战士舍己救人受称赞》两篇“得意之作”。稿件出手后,我将它送给了正在政工部当编辑的李兵正记者,因为他是海南记者站的…  相似文献   

8.
尹栋 《军事记者》2005,(5):65-65
作为基层部队一名通讯员,一谈起新闻,大家往往想到突发性或重大典型的新闻,诚然写此类新闻获奖的概率较大,但这并不是每个基层通讯员都能遇到或参与的。对于常年扎根基层的通讯员而言,好新闻更多的是来自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来自你我身边熟知熟闻的人和事。作为新闻报道爱好,我业余从事新闻报道宣传已七八年了,但每年都至少一篇新闻稿件被评为“优质稿件”或在省以上新闻单位获奖,而每件获奖作品题材都不是“重大典型”,更沾不上“突发性”事件的光。这些年来,我最深的感受是,好新闻尽在平凡之中,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去采访,去思考,去谋篇。  相似文献   

9.
张兵 《军事记者》2007,(6):16-16
2005年5月28日,人民军队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加框刊登了一篇训练稿件,引题:●技术要领进了“卡通画”●装备知识上了“扑克牌”●装甲战术编入“游戏卡”●训练要求变成“快板书”;主题:营长韩西林开展趣味化组训教学招法活。这篇不足800字的消息见报后,引来不少好评,稿件当月被报社评为优质稿,年底在参加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相似文献   

10.
记得我在野战部队刚开始初学写稿时,由于上稿迫切,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仅凭热情埋头写了上百篇新闻稿件,当我满怀信心地把一篇篇“得意”之作寄给了各级报纸杂志时,结果寄去的稿件没有一篇变成铅字。因此我曾经埋怨报社没熟人,报社用稿全靠关系,稿  相似文献   

11.
简讯     
《新闻爱好者》2005,(9):28-28
为提高全县新闻写作水平,内黄县委宣传部成立了“好新闻”评选委员会:今年7月9日,评委会对上半年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过的新闻稿件进行评选,从500多篇作品中评选出了10件“好新闻”作品,并对这些“好新闻”作品进行讲评和奖励,进一步提高了基层通讯员多写稿、写好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乐清日报社建立新的用稿制度,规定报社内部人员的稿件一律采用电脑稿。稿件由编委办分类并遮盖作者姓名(通讯员的稿件也是如此),然后在每日下午的谈版会上定稿。由于稿件上没有出现作者姓名,有效地排除了“关系稿”、“人情稿”,以新闻价值高低、稿件质量优劣来评判和取舍稿件,真正体现了用稿“看文不看人”的原则。我认为这种做法好。与此相反,时下有的新闻单位“看人不看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稿件取舍往往看文章作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定,这可以说是一些新闻单位的通病,也是多少年都想治而难治的顽症。正因为“看人不看文”…  相似文献   

13.
我刚从基层中队调到支队报道组时,怀着对新闻报道的热望,不分昼夜地写稿。两个月时间,我竟写了100多篇稿。但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投出去的稿件都石沉大海。我整天在企盼和失望中煎熬,后来,我干脆连报纸都怕看了。一天,隔壁的张参谋对我说:“你听搞报道这一行的人说,现在是‘报社无人莫写稿’,我的大记者啊,你还是到报社去烧烧香,拜拜佛,疏通一下吧!”我将信将疑。说实在的,这以前,我也想去报社送稿,可是每次走到报社门口,不由得停下脚步,像我这样的“新兵”,人家编辑会理睬我吗?这次我一定要试试。找谁呢?前不久金华日…  相似文献   

14.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发挥强势办出特色──第七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作品评选概述贾汉,李光宇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作品评选去年是第七届。受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委托,我们有机会接触200多家参评报社寄来的1000多篇稿件,学到了别人的长处,确是一件幸事。过去,认为地市报纸是“小兄弟”,受...  相似文献   

16.
回想起我在长安报当记者时采写的一些获奖稿件,通讯《青山隐隐作痛》(原载1998年7月14日西安日报二版)一稿的采写体会最深刻,也最难忘。这篇通讯稿件分别荣获’98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环保好新闻奖。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得益于深入调查采访,得益于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得益于敢于采写批评稿件的大无畏精神。挖掘重要的独家新闻和质量上乘的新闻稿件,记者们可以说是各有高招。我的体会是,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抓到更多的好新闻。我的家乡就在西安市长安区秦岭深山,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17.
近日,我收到了湖北《农民之友》报社编辑陈斌寄给我的一张金额为贰拾圆的汇款单,内心感触颇深,不言不快。此汇款单缘于一篇获奖文章。1991年11月14日的《农民之友》报四版头条登载了我的《姑娘为啥相不中他》一稿,后被省农委和省农业宣传小组评为91年度农业好新闻三等奖。我爱人明洁知悉后,认为稿件能得奖有编辑的一大功劳,便自作主张给编发获奖稿件的陈编辑邮寄了一盒四两装的本地产的茶叶。此茶零售价一盒贰拾圆,批发价一盒才壹拾贰圆。谁知,陈编辑收到茶叶后就按邮汇保值价推测出了茶叶市场价,给我汇来了茶叶款,并附信要求我“以后千万别再这样对待我。”  相似文献   

18.
现任新疆呼图壁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的邱斌,1960年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呼图壁县报社、广播站、广播电视局耍笔杆子,30年来他撰写的稿件被全国、省区、地州等电台、电视台编用和播出的达3000余篇,约200多万字。近4年,有20余篇新闻作品在自治区和昌吉州获奖,获特等和一、二等奖的作品占获奖作品总数的二分之一。邱斌的新闻作品屡屡获奖,有人戏言邱斌“借来了丘比特的神箭”。此言歪打正着。邱斌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忠实于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情与爱。当我们对他的获奖好新闻粗疏的来一点溯源时,就会发现:这是生活对他的馈赠。下面记述的是邱斌部分获奖好新闻作品溯源启示录。  相似文献   

19.
开展好新闻评选10年了。然而评选中仍存在诸多弊端。其中“两种倾斜”现象,已到亟待克服的时候了。这“两种倾斜”,一是报社内部推荐好新闻时编辑记者表现出来的自我倾斜,一是全省、全国评选好新闻时各报社参评人员不同程度存在着的本位主义倾斜。怎样克服“两种倾斜”?我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首先,评荐好新闻要有集体意识。报社内部评选、推荐好新闻,难免出现争执。这是很正常的事。  相似文献   

20.
《抛弃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获1987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之后,报社理论处有位同志感慨地说:“愈是有争议的作品,愈是有可能成为获奖的作品。”这旬戏言启发我思考:评论写作中应当怎样对待“争议”?回顾1984年“新华论坛”开辟以来,曾连续4年获全国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