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甘肃临夏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及问题刘援朝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个多民族杂居的自治州,除回族和汉族外,尚有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等民族分布。回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35%。从各民族信仰的宗教情况看,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土族信仰藏传...  相似文献   

2.
贯彻《纲要》精神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民和县副县长宁守华民和县是一个回族土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县,有1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4.42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3.6%。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全县各类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现共有小学315所、教学...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南麓的河湟流域,有一个民族叫土族。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互助、民和、大通、同仁等县以及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卓尼等县。他们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通用汉文,近年来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土族文字,并正在试行。土族人能歌善舞,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全为口头传诵,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叙事诗《拉仁布与且门索》已搬上舞台。土族中的高级喇嘛、僧侣也著书立说。如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镜史》一书,曾被译成英、德文流传国内外。这里的歌曲种类繁多,大体分…  相似文献   

4.
回族是青海省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牧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化隆、海北州门源两个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大通两个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及西宁市、湟中、湟源、平安、祁连、贵德等地。 青海回族信印伊斯兰教,通用汉语文。化隆卡力岗、群科等地部分回族使用藏语,或汉藏语兼通。但在民族内部和宗教生活中还保留少放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词汇。远在唐宋,青海就有回族先民活动,至元代已有大量回族人集体移居河湟流域,经长期与汉、藏族等兄弟民族和睦相处,逐渐繁衍成为今天的青海回族。  相似文献   

5.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族是在明朝时代由很多不同民族的人融合形成的一个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全国大多数的县、市都有回族居住,聚居地区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及甘肃张家川,青海门源、化隆,新疆焉耆...  相似文献   

6.
青海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刘旭东一青海全省境内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5.1%,少数民族聚居区覆盖了全省面积的98%。其中人口比例较大,且已形成了一定文化特质的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经过世代繁衍,这些少数民族逐渐归依于藏传佛教和伊斯兰...  相似文献   

7.
“花儿”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演唱艺术。本通过对回族、撤拉族及土族“花儿”的演唱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借鉴与发展,把不同民族的演唱风格,用科学的演唱方法融汇贯穿到演唱中,使“花儿”这一民族声乐艺术取百家之长,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步向多元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刺绣和土族传统的服饰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具土族民族特色的刺绣服饰,土族刺绣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色彩、线条、图案、明暗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美术表象,从而突显了土族刺绣服饰独特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迈进21世纪,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民族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2002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我区属于回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4.50%,尤其是宁南山区8县回族人口120万,又占全区回族人口的62.00%。而区内其它少数民族只有1万多人,因此,我区的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辖6个民族自治州、1地、1市、46个县(市、区、行委),其中有7个民族自治县,截至2005年底,全省总人口543.2万。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6.2%,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几年来,青海省民族教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近几年来,在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全面落实科教兴青战略,始终把…  相似文献   

11.
一、青海省寄宿制学校的现状。青海省共有8个州(地、市)46个县(市、区),其中民族自治州6个,地、市辖民族自治县5个,全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2003年全省总人口533.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0.2万人熏占全省总人口的45%鸦省内世居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根据2003年统计,全省共有民族中小学1339所,少数民族在校学生36.9万人,占全省中小学生的46%,与省内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基本持平;用民族语言(主要是藏语)授课的中小学908所,在校学生12万人;六州牧区寄宿制中小学569所,其中县办198所,乡办189所,村办182所。创办寄宿制学校的…  相似文献   

12.
在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土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締造和西北高原的开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土族人口约有十多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自治县、大通、民和、门源以及甘肃省天祝、永登等地。在土族聚居的区域内也居住着汉、藏、回等族人民。土族和这些民族长期以  相似文献   

13.
土族伦理思想概述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勤劳、善良、智慧、纯朴的土族人民是一个富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土族伦理思想是指土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是中国伦理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土族伦理思想在土族的民间文学、婚姻家庭、社交礼仪、宗教活动等诸多方面均有广泛的反映,千百年来在土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操作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今天,认真发掘、整理、继承和弘扬土族伦理道德思想及其文化,无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甘肃少数民族众多且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尤以神话成果最为显著。真正意义上甘肃少数民族神话国外研究大约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其中裕固族、藏族、土族以及回族神话的国外研究成果较为集中,本研究据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的演进中河湟地区作为中原与周边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各族文化建构出河湟文化多元鼎立与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多元性文化维护了河湟地区的社会稳定,加强了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了河湟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进步,最终也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同时创造了河湟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景观。  相似文献   

16.
创建于1976年的甘南合作州幼儿园地处甘肃省南部的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2960多米,占地面积7784m^2,建筑面积4271m^2,室外活动场地5500m^2,是省教委评估认定的“甘肃省一类幼儿园”。现有15个教学班。汇聚了400多名天真无邪、聪明质朴的各民族的孩子,有藏族、汉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裕固族、土族,等等。  相似文献   

17.
因为历代官方史料的匮乏以及回族民族本身在中国形成过程中的复杂性,目前学界对于回族何时形成为一个正式的民族尚存有较大争议。实际上,回族民族形成的历史轨迹具体表现为回族先民及其伊斯兰教始入中国、回族族称的演变以及回族民族形成的主要表征的问题。通过对这三大问题的考证发现,回族在中国正式形成为一个民族始于元代。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全省居民中,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0%,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为全省总面积的98%。因此民族教育在本地区教育事业中理应占相当重要的位置。一、青海民族师范教育发展概况长期以来,青海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与沿海及内地省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省内农业区域、半农半牧区域、纯牧业区城又不甚平衡。历史上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除宗教教育  相似文献   

19.
河湟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大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一流域的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各族群众相互依存、互补共生、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本文以河湟地区“家西番”藏族和“卡力岗”回族的文化现象为例,分析该地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涵化的现实方式,了解不同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如何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因子,使自己的文化长期稳态延续。同时,也尝试着解读青海河湟地区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内在机制,为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提供了实际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过渡地带。河湟地区的汉族、藏族、土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相依相靠、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在汉藏、回藏两大族群关系之下因利互补、和谐共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和睦共处,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