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周易》是部什么书?《周礼》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古人把《周易》列入五经之内,名之曰《易经》或称之为《易》,又把它列为五经之首。可见古人对《周易》十分重视。那么,《周易》是部什么书呢?陈立夫先生在他的《天道、人道、道统》一文中说:“《易经》是中国一本最伟大的书。”王新春在他的《再论<周易>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中说,《周易》体现了“天人宇宙哲学”的内容。黎子耀在他的《周易秘义》一书中说:“它是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伟大著作。”李镜  相似文献   

2.
一、《周易》——中国古典哲学的鼻祖,中国美学的思想渊源“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为先”。《易》乃是中国文化之发端。相传伏羲作八卦,已开《周易》之先绪。据《周礼·春官》记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而《连山》为夏之易,《归藏》为殷之易。自夏易至殷易,再至《周易》,这说明《易》的思想源远流长,有一个丰富发展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三易同为卜筮之书,有大致类同的构架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哲学、政治的内蕴。而《周易》作为后出的作品,它无疑又是借鉴,吸收了其它二易的内容和方法,是对其它二易的继承和发展。《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易经》,是殷末周初的作品,上面所说的《周易》就是指《易经》而言;二是《易传》,它是《易经》的最初注解。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易传》与《易经》的关系,二是《易传》成书的时间。这两个问题都关系到对《周易》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的估价。《易传》的成书应早于老、庄,而有的美学史著作把《周易》的美学思想放在老,庄之后进行阐释;《易传》与《易经》本有内在的思想联系,但有的美学史著作却认为“《经》本来是古代用以占卜的书,只有个别地方包含有一些原始的哲学概念”。这样,无形中就贬低了《周易》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贬低了它的哲学、美学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易》学史上,三国魏王弼(226——249)《周易》学说的出现,是改变一代学风、影响至为深远的一件大事。这位仅度过二十四个春秋的青年《易》家,置数百年《易》学流俗于不顾,独树新帜,奋起矫正两汉以降“象数学”弊端,廓而清之。他的《周易》学说,主子“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倡扬“卦以存时”、“案爻明体”、“承乘比应”等例,开魏晋《易》学新风。后世《周易》“义理学”之兴,实于王氏发其端。尽管王弼据《老》、《庄》玄理解《易》,或为后来崇尚汉学的《易》家所诟病;但自唐初修撰《五经正义》,《周易》定用王弼注,遂使王《易》在唐代几定于一尊,历宋、元、明、清,研探其学者代不乏人,迄今未衰。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原名《易》。西汉初,《周易》被列为学宫的"经"书之一,学者遂尊称为《易经》,由此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关于"易"的含义,《周易·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东汉郑玄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易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周易赞》)。"易简"是以一持万,执简易繁之道;"变易"说明运动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不易"是说事物相对的稳定性。声也有人认为,"周易"之名,正是取周室即将变易的意思,作者是为了挽救周室的危亡而编著的。《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是流传…  相似文献   

5.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文化典籍,它在思维科学及认识论方面的价值,以其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影响已日益被国内外学者所肯定和重视。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易”有“交易”(穷究事物之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其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6.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不仅在社会科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自然科学中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的影响,已超出了社会科学领域,渗透到古代许多自然科学领域中了,本文仅就《同易》与天文历法的关系,略谈鄙见。天文学在我国起源很早,陈遵循在其《中国天文学史》中说:‘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在《周易》哲学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春秋纬说题辞》说:“《易》者,气之节,含五精,宣律历。上经象天下经计历。”这说明{周易》与天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与历法、节气…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我国上古时期一部以占卜形式出现,深藏玄机的伟大文化元典。虽然它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但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本文从《周易》文本的诠释入手,通过对“周”、“易”、“阴阳”、“五行”、“八卦”的考释与探究,力图印证《周易》是人生与宇宙哲学的渊深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周易》本名《易》,乃儒家“六经(易、书、诗、礼、春秋、乐)”之首,故又称《易经》。原本是供巫史算卦所用的专门著作,以卦爻辞推断人事的吉凶祸福,记载了上古巫史们世世代代卜筮所积累的经验。相传夏代有《连山》,商代有《归藏》,都是卜筮之书,与《周易》相类似,但其书早亡。汉代时尚存《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后来都散失了。今传者为后人依托,并非原本,不可凭信。至于被儒家奉为经典的《易》,实为周代卜筮之书,故称《周易》。秦皇焚书,不焚卜筮之书,故《周易》得免于秦火之劫,作为可靠的先秦典籍而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9.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六经”之首,是我国古代含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其中保存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更以其绝人之资,晚而喜《易》,读《易》而韦编三绝,对《易经》作了全面、深入的阐发,写出了《易传》。为《易经》的研究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易经》、《易传》合称《周易》。近代学者们研究发现,《周易》与数学、历史学、文学、天文学、物候学、遗传学、中医学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广泛地传播到国际科技知识界,启迪出许多新思想、新技术、新课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李大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也都曾从《周易》中得到过启示。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中国诗性智慧的出发点,《周易》的智慧是以天地为象征为楷模的。《易经·系辞》讲:“《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充溢着“生生谓之《易》”的生命活力,贯注在整体天地万物中,无所不在,无所不注。因此才能“与天地准”。博大宏阔的天地是《周易》智慧的最高启示物。  相似文献   

11.
陈碧 《西北师大学报》2006,43(3):108-113
占筮在《周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美学意味。《周易》卜筮既是智慧之“研玩”,又是一种体验性的审美;大衍之数既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数的认识和崇拜,又蕴涵着其对数的审美和大而化之的审美态度;在《周易》中,“神”和“易”几乎同样特殊,占筮之神秘也使其通向审美。我们有必要对《周易》占筮重新认识,并挖掘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易研究1995年第2期李平《<周易>与<乐记>》《周易》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从中国古氏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的则为《乐记》。首先,“《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  相似文献   

13.
对《周易》价值观的研究与分析是易学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课题。《周易》的价值观,可以从灾 异观、发展观、事业观、整体观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对《周易》价值观的研究与分析是易学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课题。《周易》的价值观,可以从灾异观、发展观、事业观、整体观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称为“中华国粹”的《周易》(包括《易》和《易传》)是一部奇书,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它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尚无定论。然而,数千年来,《周易》以其博大精深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而且,《周易》还是汉语言文字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16.
《周易》卦、爻辞产生在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在殷末周初。《周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孔颖达《周易正义》说:“以当纣世,忧畏灭亡,故作《易》辞,多述忧危之事。”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推断《周易》的卦、爻辞当著作于西周初期,出自当时掌卜筮官员之手。说明《周易》的出现,并非周厉王末期一时之作。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文化界兴起了《周易》研究的热潮。然而,《周易》标点本以及涉及《周易》和易卦的许多论著都在标点方面存在着带有原则性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对“易”和易卦的性质认识模糊而造成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也许能引起《周易》研究者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山水诗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其诗明显与《周易》存有关联并成为诗中的有机部分。谢灵运在继承前人用《易》制诗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创新:即诗中化用《易》辞,广泛、自如地反映生活各层面;善于化用《易》理组织、结构全诗;抽绎《易》理中与佛、道契合的出世之思,构成谢灵运诗歌创作的主要基调。此特征之形成,与其聪慧禀性、学识修养相关,也与时代风气浸染、家学渊源有关。  相似文献   

19.
《周易》在先秦典籍中常简称为《易》。《周易》原来只有“经”的部分(即《周易古经》;春秋至战国之间,出现了解释古经的《易传》十篇(即《周易大传》,又称《十翼》)。历代学者不断研究、阐释《周易》经传,使其成为专门的学问,即“易学”。自汉武帝置“《五经》博士”起,《易》冠于群经之首。然汉初所言《易经》者,通常指《周易》经文。后来费直、郑玄以《十翼》参合经文并行,故通常意义上的《周易》《易经》往往包括经、传两部分。产生于南朝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体大思精、具有完整体系的古代文学理…  相似文献   

20.
凡著书者,必重於立名义,立名以示其意而明其旨,名正方可顺言其意,读书亦然,知名义而后可知其文所言为何。如何理解《周易》命名之义,对於读《易》解《易》及知《易》为何书,实有重要意义,此仁见智见判然始分之初。汉以降,对《周易》命名义说有多种,其对“周”字的解释和理解基本有二种,而对“易”字的解释则较多,本文分而论之。先叙“周”字:一曰“周”指周代。《周易正义·序》云:“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边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故名之《周易》。……”又文王作《易》时,正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