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电大教育的发展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电大的事业,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电大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一、市场经济是电大专业建设的导向我并不同意“教育市场化”的说法,因为教育与市场毕竟具有各不相同的自身发展规律.我们也避开“将教育推向市场”这一个有争议的提法,但必须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不仅要适应市场经济,教育本身也必须引进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2.
论建立电大教育的“双循环”运行机制张振林电大教育正面临看新的形势,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之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提出了广泛的人才需求;机遇之二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机遇之三是电大教育经过十五年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意味着必须同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的电大教育,在当前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电大教育应抓信这个机遇,迎接挑战,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合作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大的机遇谢广山合作教育,是电大在社会土壤中植根的基础,既是由电大的开放性原则决定的,同时也是由电大通过合作教育不断完善其开放性的必由之路。电大要走出困境,全面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市场经济所提供的新的合作教育的机遇,进一步拓...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朱基总理在第三次全教会闭幕时讲话指出:“加快教育发展,主要靠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笔者认为,充分认识和运用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激活其产业“基因”,借鉴产业经营的思想和方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其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一、激活职教产业“基因”的必要性1.激活职教产业“基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6.
初中起点高等专科的开办将会给电大教育营造新的发展空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调研与思考,提出开办这一教育要突出“新”,注重“活”,讲求“实”,以把握发展机遇.改进教学工作,确保教育质量与培养规格,促进电大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评估地市一级电大教育在当地经济建设中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市电大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研究了深化地市电大教育自身改革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地市电大的办学方向必须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并提出在改革与发展地市电大教育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直接有效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突出地市电大教育的“三个特点”,实现“四个转变”.同时围绕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邓小平同志批准成立广播电视大学20周年之际,省教委举行这次纪念大会,目的是要进一步认识小平同志批准成立电大的重大意义,深刻学习、领会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更好地办好广播电视大学,推进全省教育工作.不久前,省教委受省政府委托召开了全省电大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电大十几年的工作,交流了办学经验,确立了电大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办出质量、办出特色的“基层化”发展战略。榕明省长到会做了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思路,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电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对这次会议反映很好.并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了认真的贯彻。目前正在进行的电大办学水平评估工作,进一步促进了电大各项工作的开展,应该说电大教育面临一个大发展的良好机遇。这次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电大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电大可作为直接面向市场经济并为其培养急需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机构。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才市场的进一步形成,电大教育必然要肩负更强的经济功能并直接服务于人才市场。此外,由于未来其他成人高校及普通高校对人才市场(特别是成人人才市场)必然产生的竞争性介入,再加上电大教育因事业性经费之不足而需借助交换手段引入社会力量办学,这些因素规定了电大教育的非义务性办学特性,预示着未来电大教育将会出于资源配置方面的考虑,而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并在办学过程中更大程度地引入市场机制。这导致未来的电大教育具有更强的经济主体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既为我国电大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加快电大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  相似文献   

11.
坚持按需办学不拘一格育才乔显浩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发展电大教育,必须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健全与完善“不拘一格育才”为特色的按需办学机制,使电大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试以河北电大按需办学...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即将加入WTO,广播电视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必然给我国经济带来整合.面对这个形势,一方面,广播电视教育必须加快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加快实现电大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要正确估价经济整合给城乡基层生产单位带来的影响,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以市县两级为重点,迅速完善电大网络建设,发挥电大网络教育优势,将教育的重点转向农村.  相似文献   

13.
湘西民族电大是如何面对市场经济的田庆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上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建...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电大的发展有机遇又有挑战,有希望又有竞争,而加速电大的改革则显得格外重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同样也是电大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电大教育改革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适应中国经济赶超世界上发达国家经济的需要,既要考虑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教育内容,还要冷静地观察和思考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确定自己的对策,及时吸收世界科技新成果,更新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已初步建立的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按需办学的机制。在电大的一系列改革中,教学计划的改革是龙头,是关键。只有改革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增开社会急需的专业和课程,才能健全按需办学的优化机制和主动适应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持续、协调、高速、高效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迅速发展的形势,要求教育不失时机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过去为计划经济服务“转轨”到为不断扩大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轨道上来.在这一新形势下,电大教育如何“转轨”、怎样实现“转轨”,这是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我国四万多电大教育工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一所社会主义的开放型高等学校。电大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它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电大的培养目标或者说电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献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四大决定,在我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使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必然要对我国传统的高校后勤保障及其管理模式提出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深化改革的步子该如何迈?笔者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必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而发展。电大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就必需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走市场化办学之路,因此,电大目前要着力研究在“十一五”期间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积极探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向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尽快和市场经济接轨,为四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这是摆在电大面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加强电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也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体现.沈阳电大办学十多年来遵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作为增大深化教学改革力度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既为电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电大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加快电大发展步伐应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应以市场为导向;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