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坚,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1984—1990年在无锡轻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其中分别在日本大阪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等进行合作研究两年。陈坚博士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江南大学副校长。 陈坚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2.
从一名普通中学教师成长为大学教授,这中间的路有多长?段宝岩用他的亲身经历回答说:只要你付出汗水和智慧,成功就离你不远.段宝岩,河北冀县人.曾在家乡做了三年高中物理教师,1977年高考恢复后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机械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又相继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10月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做博士后,在此期间曾  相似文献   

3.
刘波顺顺当当读完学士、硕士、博士,这没什么,走这条路的有志者成千上万;之后他30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3岁破格晋升为教授.这也平常,尤其在知识分子扎堆的高校.1995年,受国家教委“优秀中青年留学项目”派遣,刘波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进修一年,后因研究工作需要,延长进修10个月,拿出6项成果,再后来,他谢绝外国专家的挽留,接期回到母校——西工大航空动力热能工程系工作.这似乎有点不平常,但刘波以一颗平常的心看待这一切,在他心目中,唯事业为重,他不平常的一点就是挑战平凡,不断向新的目标冲击.  相似文献   

4.
张欣浪 《科学中国人》2006,(9):112-112,F0003
专家档案刘泽寰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现任暨南大学分子生物研究中心主任。1991-1995年,攻读华侨大学生化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95-1998年,攻读暨南大学遗传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2001年,攻读中山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6月,留校中山大学医药分子生物实验室工作,  相似文献   

5.
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路该是多么艰辛.他——焦李成曾坦率地回答说:“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秘决,路就在脚下.只有努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才能成功……”焦李成系陕西白水县人,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又连续获硕士、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33岁时破格晋升为教授,翌年被选为八届全  相似文献   

6.
1我的奋斗与事业我1957年生于陕西长安,1974年高中毕业返乡,经过4年农村生活后,于1977年考入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1982年取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系统工程硕士学位,留校工作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10月以论文<和谐理论与战略研究>获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大陆培养的第一位管理工程学博士.读博士期间破格晋升为讲师,获博士学位1年后再次破格晋升,成为当时西安交通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1992年赴加拿大合作科研7个月,当年回国后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管理工程学领域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相似文献   

7.
用年轻有为来形容现年33岁的李建东教授可谓恰如其分.他从1978年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通信专业,以优异的成绩依次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他28岁时破格晋升为副教授,隔年又晋升为教授.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他还是电子部电科院通信与导航专家组成员,首届国家863通信高技术个人通信专家组成员.  相似文献   

8.
张琦  焦丽  朱炜 《科教文汇》2008,(10):20-20
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后,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管理模式较以往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应届生直接攻读硕士或博士的比例上升,有人戏称硕士阶段为“大五”、“大六”,由于研究生人数、结构、培养方式的变化带来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研究生会是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在研究生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问题,研究生会的运转与发展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9.
今年31岁的丹尼尔·贝内特是英国利兹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他研究的对象是一种珍稀蜥蜴,此前,他正全力以赴向博士学位发起最后冲刺. 为了能一鸣惊人,贝内特卧薪尝胆达7年时间,并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多次独自一人深入到荒无人烟的菲律宾雨林中搜集那种珍稀蜥蜴的粪便,以期把它作为自己攻读博士学位的部分研究成果.他给自己确立的目标是:以此为契机,进而摘取诺贝尔生物学大奖!  相似文献   

10.
《科教文汇》2009,(16):F0004-F0004
潘啸龙(1945-)上海龙华人。196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79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攻读先秦两汉文学方向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1987年被破格提为副研究员,1991年又破格提为教授。1993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奖章,同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兰云军博士 (教授 )参加的、由其博士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锦宗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从活性染料到反应性染色理论与实践》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兰云军博士回首取得这项成果的艰难过程 ,心里无限感慨。1993年 ,2 9岁的兰云军从陕西科技大学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博士研究生。他大学的专业是制革工程 ,攻读硕士学位的专业是应用化学 ,攻读博士学位学的是精细化工 ,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染料、染色助剂与染色理论及皮革化学品。读博期间他就直接进入科研。科研经费短缺 ,他自己先垫了30 0 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 ,…  相似文献   

12.
郭立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物理学科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校特聘教授。1993年3月硕士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并留校任教,由于突出的科研、教学工作成绩于1998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2001年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兼任美国纽约科  相似文献   

13.
陈陆君教授今年37岁,这位来自陕西汉阴的年轻人曾插过队,当过民办教师;以优秀成绩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因其教学科研的突出成绩,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相似文献   

14.
“身居斗室而忧天下”.坐在沙老师那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听他侃侃而谈自己的理想、报负时,我突然想起了这句话.沙爱民,乌克兰哈尔克夫国立汽车公路技术大学工学哲学博士,让人好羡慕.他告诉我们:“当初读博士也没有考虑很多,因为我喜爱读书,偏爱做学问,所以也就硕士、博士一路理所当然地读下来.说我‘走火入魔’也不过分.”这幽默风趣的语言,道出了一名普通  相似文献   

15.
本中心集质量检验、计量鉴定和特种设备检验为一体,加挂"云南省乳及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积极筹建"云南省金银饰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心现有职工10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人(1人正在攻读博士),高级工程师12人;中心占地8671 m2,实验室场地面积6004 m2,拥有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等价值3500多万元的检验检测设备. 1 主要创新工作 1)2011年10月开始,承担"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培训中心"培训工作,该项目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与中国州(市)一级政府正式签订的第一个合作项目,也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中国建立的唯一专门从事食品安全的检测培训机构,两年来培训来自朝鲜、马尔代夫、赞比亚等15个国家的39名外籍学员.  相似文献   

16.
王涵 《科学中国人》2014,(10):64-64
生于斯长于斯,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安成邦与很多科研工作者有共同之处,从1998年在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硕士学位开始,他的人生注定与兰州大学有了千丝万缕割不断的缘分。安成邦在这里攻读完硕士、博士学位,实现了学生到老师的转型。然而,与很多人不同的是,他选择驻扎的兰州大学地处我国西部,资源、气候、环境等各方面条件存在一定局限。几十年如一日,他无悔付出,将青春挥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  相似文献   

17.
牟海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1996年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起师从著名海洋药物学家管华诗院士攻读博士,并于2003年6月获得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博士学位;2004年3月获硕士生导师资格,2005年作为我国首批公派博士后人员赴英国Reading University进行学术访问。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美国ASLO会员、中国农学会理事会员。  相似文献   

18.
<正>个人简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南加州大学管理学硕士、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分别在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攻读肿瘤研究博士后、南加州大学攻读基因治疗博士后。曾任美国法曼儿生物技术公司首席科学家,南加州大学肿瘤中心助理教授。具有20多年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经验,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贾旭东有一份丰富多彩的职业履历,大致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搞技术搞到工程师,做企业做到总经理,读书读到博士,教书教到教授!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从纺织工程、企业管理到行政管理,他在3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了3个完全不同的专业,使他有了横跨理工文科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从技术员、车间主任到总经理,这一近乎完美的企业管理者任职经历,将他塑造成了一位不可多得的集深厚理论与丰富实践  相似文献   

20.
田松在读过了物理学研究生以后,攻读了两个博士学位,一个是哲学博士,一个是理学(科学史)博士。所做论文方向分别为量子物理哲学,中国少数民族科学史(纳西族)。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学者。他的这本著作《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表达了对传统文明的尊重,对现代科学.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以及对未来的文明——生态文明的想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