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张謇是影响南通近代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人物。南通近代建筑的大规模出现直接建立在以张謇为核心的士绅精英群体成功经营实业及社会事业的基础之上。张謇"通官商之邮"的身份及其特殊的建筑旨趣是南通近代建筑广泛兴起及具有中西合璧形态特征的源发动力。  相似文献   

2.
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所撰文稿先后被《张季子九录》《张謇存稿》、1994年版《张謇全集》,尤其是2012年的新版《张謇全集》集中收录,得以流传并供学者研究.但因张謇一生撰文无数,加之张謇研究热持续高涨,学者搜寻其散佚文稿的兴趣依然不减.即使在新版《张謇全集》出版后,仍有部分张謇散佚文稿被陆续发现.而在最近两三年面世的张謇文稿中,其中散佚时间长达一个多世纪,散佚经历颇为独特,学者非常关注,蓦然隔海眺望才见踪影的一篇文稿,恐怕非张謇壬午年(即1882年)写成的《朝鲜善后六策》(以下简称《六策》)莫属!我聊感庆幸的是,自己长时间坚持参与搜寻《六策》,屡屡碰壁,终于发现《六策》在海外的藏身之处,并促其回归张謇的故乡南通.  相似文献   

3.
张謇逝世90周年了.今天,人们来到南通,仍能见到张謇留下的许多事业,也处处感受到当地人对张謇的崇敬感激之情,然而很难想象90年前张謇逝世在南通造成了空白而引起人们的迷惘甚至惊慌,很难想象当时在江海大地乃至全国引起的震动.让我们翻阅当年报章,打开尘封的记忆…… (一) 1926年8月24日,《通海新报》的“南通新闻”于头条位置刊发了一则简短消息: 张啬公逝世志哀 张啬老病状昨(十六)晚忽变,即打强心针无效,于今晨八时势益加剧,牙关紧闭,知觉全失,延至十二时三刻溘然长逝.治丧处设濠南别业,已分电北京、南京、汉口、镇江、上海报丧云.  相似文献   

4.
朱江 《档案与建设》2011,(9):41-42,44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在这个跌宕起伏的历史阶段,张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在家乡江苏南通进行的早期现代化实践,使南通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全国模范县。在政治舞台上,张謇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参与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为近代中国追求资本主义民主作出了贡献。1925年12月,就在张謇辞世前不久,在其《啬翁自订年谱》的自序中,张謇对君主制度和  相似文献   

5.
张謇和涩泽荣一,两位近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物,分别为中日两国的现代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位对于基督教的认识以及对基督教人士的态度,尚未被深入研究.张謇和涩泽荣一,都不是基督徒,但各自对基督教义有独到的认识,也对基督教社会福利事业带有欣赏的态度,都对基督教人士采取友善和帮助的态度,而基督教徒对他们的事业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信息传真     
《档案与建设》2005,(8):51-51
馆藏珍贵档案吸引莘莘学子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几位博士生与在校大学生,为深入探寻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循着历史的足迹,纷纷来到南通市档案馆查阅张謇与大生企业及有关各个时期南通地区社会、经济、建筑等方面的资料。市档案馆为《江苏近代建筑研究》博士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张謇与建筑师孙支厦的通信函,与近20卷反映南通张謇经济思想及建筑方面的大生企业档案;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工业与现代城市调查实践支队提供了《张謇全集》《、第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档案。这些珍贵馆藏档案深深吸引了莘莘学子,也为…  相似文献   

7.
1918-1924年,中国国内处于军阀混战之中.张謇出于多重考虑,对时局高度关注,发表过各种看法和主张.每当战争前后,张謇便开展以“和平”为主旨的劝说和呼吁活动.张謇在开展和平活动中有着多重身份.作为士大夫,张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忧国忧民情怀;作为商人,张謇致力于维护商业发展所需的稳定社会秩序;作为个人,张謇力图保卫南通地方的自治事业.  相似文献   

8.
1923年4月28日的《密勒氏评论报》,刊登了《中国实业之进步观——无锡县》一文.[1]文章开头提到:"南通州为中国模范城,为实业繁盛之区,前篇已详论之.而无锡则为先进之城,且实业较他处更为繁盛,城中工厂烟囱林立,故有烟囱城之称.扬子江下游各区域除上海外,当推无锡为实业最繁盛之区."近代无锡和南通的崛起,分别与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和张謇有密切的联系.荣氏兄弟和张謇之间的关系,早年就有人提及.1929年编印的《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卅周年纪念册》的十一篇序言,有两篇提到了这一点.虞洽卿认为:"吾国之以实业名家者,南通张氏外,端推无锡荣氏."[2]裘科桴列数荣宗敬兴办的企业后,感慨道:"吾国自有史以来五千余年,工业生产之量未有若斯之伟大者也.同时南通张氏亦复名闻中外,与荣氏相颉颃之."[3]荣氏兄弟与张謇事业的起步,都与上海有渊源.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双方相互有所启迪和帮助,一度曾在吴淞合作兴办实业.在地方自治方面,张謇对于南通的贡献影响了荣氏兄弟.  相似文献   

9.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作为晚清状元暨近代实业大家,张謇一生主要生活在其家乡南通.袁世凯主政北洋政府期间,张謇曾受邀北上担任了两年多的内阁部长,所历两年春节均在北京香山度过,与香山结下不解之缘.张謇喜爱香山,也曾有过在香山建造私人别墅的想法,但并未付诸实施.现存相关文献所谓梯云山馆为张謇私人别墅,均为失察之论,本文结合《张謇全集》等相关资料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0.
张謇先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倡导和首创,他不仅首创了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而且正确地提出了博物馆的职能和作用,张謇关于博物馆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概念澄清:基督宗教不等同于基督教 首先要澄清一下概念,那就是基督宗教不等于基督教.虽然一字之别,但内涵差以千里. 在世界范围内,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被统称为基督教,都以《圣经》为经典.在中国,基督教则专指"新教",又称为"福音教"或"耶稣教";在我国,基督宗教是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统称.  相似文献   

12.
1924年4月,日本的青年会到南通参观,张謇在欢迎演说中指出:“日本决不能鲸吞中国,强为之,转足自毙.”历史的发展完全印证了张謇的预言.张謇何出此言?张謇心目中的日本是怎么样的呢?这对今天我们认识日本大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謇先生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创始者和热心提倡者,也是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学研究者和奠基人。他开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个博物馆,是中国博物事业发展中的先锋。从此以后,社会公众对于博物馆的设立开始加以注意,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也逐步为世人所重视,全国各地出现了兴办博物馆的高潮。在南通博物苑的影响和推动下,1912年北京在国子监筹办历史博物馆(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1914年在  相似文献   

14.
张謇南通慈善事业的鼎盛期是在1912年至1920年之间。其开端始于1912年张謇与李提摩太的会谈。鼎盛期里,张謇创办了养老院、贫民工厂、医院、盲哑学校、残废院等南通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15.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晚年自号啬翁。张謇生前,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与经济舞台上担当过许多重要角色:清廷翰林院修撰、清末立宪派首领、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大生纺织公司总理……张謇身后,人们对他加封过许多褒扬不一的“谥号”:实业家、教育家、事业家、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中国农业近代化之父、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或许因为张謇的事业太辉煌,或许因为罩在张謇头上的光环太耀跟,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张謇在这个社会里.是如何担当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担当的“父亲”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角色。现在让我们走进南通市档案馆,去打开厚厚的张謇家书,看一看张謇是怎样做父亲的。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人们迎来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创建100年,以及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100年的纪念。南通博物苑的建立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理想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实践,南通博物苑的百年沧桑桑以看成中国博物馆事业艰难跋涉的世纪之旅的缩影,在双百年庆典的时候,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努办推进中国博物馆事业,实现南通博物苑在新世纪的腾飞。  相似文献   

17.
信息传真     
南通市档案馆为《菊师情深》提供档案近日,南通电视台《江风海韵》栏目正在拍摄专题片《菊师情深》,南通市档案馆向电视台提供了馆内保管的张謇在无锡读书时使用过的部分实物,积极配合专题片的拍摄工作。“菊师”本名赵菊泉,江苏无锡人,曾任海门督导,张謇曾师从赵菊泉,并在无锡赵菊泉家读书一年多时间。青年张謇在赵家读书时有专用书房,高中状元后,赵家将此房原样保持,不作他用。张謇之孙张绪武曾为赵菊泉住宅题写了匾额“张謇读书处”。南通市档案馆在得知线索后,立即着手征集张謇在无锡读书处遗留下来的有关档案,得到了赵菊泉后人的大力支…  相似文献   

18.
2015年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和南通博物苑建苑110年,"博物苑是张謇创造的一个中国范型",全面审视南通博物苑文博范例的意义,对于挖掘其核心价值,倡导科学传播与文化沟通,在文化创新与公共服务,引领文明进步,提升博物馆在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謇不仅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与慈善家,而且是著名的学者,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一生撰文无数.除擅长科举场中的八股文体外,官场中的公文,社会生活中的政论文,以及用于文人唱酬或个人消遣的诗文,乃至专业性很强的水利或盐业论文等等,他都能笔走龙蛇,应付自如.不少文章当时就在社会上传诵,或在有关报章杂志上发表,其中绝大多数后来被《张季子九录》或《张謇全集》《张謇存稿》收录,但仍有部分文稿散佚在外.而在最近两三年面世的张謇文稿中,有一篇情形非常独特,所议主题关系重大,面世即获中朝两国官员重视,引发不同评价,但很快又在世上消失.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三年的一月我是在波士顿度过的。那一年冬天好象特别的冷,下了许多雪。每当我闭目回忆那一个月的见习生活,脑际浮现的总是包裹着整个城市的雪,除了雪以外,就是离麻萨诸塞大街不远的基督科学会教堂,教堂旁边的基督科学出版会大楼和楼里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基督科学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当我在国内第一次读到《基督教科学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