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书作者带着对动物园的热爱与使命感,通过欢乐、有趣的文笔,以及生动、直观的照片向读者展示了动物园存在的意义。动物园收集、展示野生动物,通过行为管理保障动物福利,使游客感受到野生动物是神奇、可爱的;通过保护教育,使游客感受到这些可爱动物与其野外生活环境的关联,并意识到人类决策会间接地影响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好的动物园让游客在参观后获得的不仅是愉悦和知识,还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善自己日常行为,保护动物,减小对环境的压力,让人类和这些可爱的野生动物和谐共存。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动物园变得更好。  相似文献   

2.
吴琼 《档案与史学》2014,(2):F0004-F0004
正在很多老上海人的记忆里,城隍庙曾是许多老上海人孩提时的乐园,庙门口高耸入云的旗杆、九曲桥、豫园大假山,还有小动物园里的鹦鹉学舌让人捧腹大笑,春节的城隍庙真的逛不够,看不厌。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记忆已渐渐淡去,但传承至今的元宵灯会依然红火,看灯是上海人过年最喜闻乐见的活动,而城隍庙每至元宵则常是笙歌灯彩,一派欢乐景象。难怪有人说:"南京路外滩的灯再亮也取代  相似文献   

3.
圈养的教授     
正圈养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猪羊牛马驴鸡鸭狗兽是圈养,动物园里的动物都是圈养,这些圈养的动物们不缺吃,不缺喝,就是失去了本属于动物们的天性和自由。他们的结局或者成为人们的盘中餐,或者成为人们的观赏景观。教授们的圈养是借用,也与动物们的圈养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人终归是人。教授们的圈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  相似文献   

4.
提起北京动物园,她在咱北京老老小小心目中的地位可就高了。年幼的不可能不去,不可能不常去;年长的或许已淡漠了对动物的兴趣,但拗不过小孩子的泡磨,也是那里的常客。可要说起北京动物园跟档案的密切关系,有的同志保不准会大惑不解:动物园的工作不就是给小狗、小猫、小兔子们扔块肉、喂个菜什么的吗?怎么会跟这“文绉绉”的档案搭上关系。您要讲这话,可就“老外”了。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由钢筋水泥混凝土构成的城市里,我们是通过动物园来感受动物,体会自然。对于孩子们来说,这里是一个启蒙乐园;而面对囚禁在笼子里的动物,成年人更容易产生有关自由的联想。在现代文明社会,动物的集中营——动物园,被合法化;其中的动物又被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一神生命的欢乐无止境地建立在另一种生命的痛苦之上,人类是正在向文明进步,还是仍在蛮荒时代徘徊?思考需要沉静,但绝不能麻木。  相似文献   

6.
纽约虚惊     
1895年的一天清晨,美国纽约市的居民们刚起床,就听见街上报贩的叫嚷声:"请看动物园狮子出笼!请看动物园老虎上街!"人们跑去买报,阅读《美国日报》的头条新闻《动物园猛兽上街》,并飞快地关好家门.这条令人毛发耸然的新闻写道:"昨天晚上,××动物园的管理员与老板吵翻了,把所有的猛兽笼子打开作为报复.狮子、老虎、狗熊、大象都获得了自由,几条大蟒更是如鱼得水,它们都大摇大摆上街了.现在,纽约市已变成了丛林,曼哈顿响起了狼嗥,布鲁克林发  相似文献   

7.
刘鹏 《新闻记者》2000,(4):20-22
新千年伊始,一向竞争激烈的 广州报界战火又燃,《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两大强势媒体在版面上展开新闻对攻。 “动物死亡”惹争议 1月27日《中国青年报》以《1200只动物原地消失》为题,报道了广州动物园大量动物非正常死亡的消息。《广州日报》得到这一线索后,迅速派出记者追踪采访,并于1月30日发表《广州动物园1200头动物冤死?》。报道引用“热心人士”组成的“广州动物园动物事故调查小组”调查,披露了“广州动物园自1997年以来,共发生动物死亡事件400余起,死亡的鸟类、哺乳类动物1200多只(头),…  相似文献   

8.
1981年12月25日,方毅同志来上海公出,顺便来西郊宾馆参观.西郊宾馆在改革开放之前叫414招待所,其中一号楼是当年毛主席在上海住的地力,在过去的特殊年代里,不要说一般人,很多中央领导和上海市委领导都不曾进去过,很有些神秘色彩.改革开放以后,414改成了西郊宾馆,神秘的面纱渐渐褪去,许多来沪开会或办事的中央领导,都有兴趣前来参观、考察、了解一番.  相似文献   

9.
张小姐(23岁):动物园似乎已成为我和男朋友谈恋爱约定俗成的地方,基本上每年我们都要去2—3趟。我男朋友觉得动物园那地方特轻松,特真实,去那里能缓解工作上的压力,整个身体都很放松。要说我的  相似文献   

10.
李柯 《文化遗产》2016,(2):114-118
基于经济民俗学认同性经济的理论框架,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现实语境中,为回应、解决上海西郊农民画产业化发展何以可能,即要探究西郊农民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认同性积淀及其认同性在当下消费市场中的内涵表现。西郊农民画自开创伊始建构的政治认同、艺术认同、乡土认同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初叶而臻于顶峰。随后在西郊的城市化进程中,又迅速遭遇断裂、消解,直至本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运动的开启才获重构契机,并被赋予新的意涵。西郊农民画曲折演进、积淀至今的认同性的具体内涵,在当下消费市场中有三大面向:由西郊农民画最鲜明的艺术认同出发,可发掘其原真性、稀缺性、独特性、审美性、参与性、衍生性及保值性内涵;由西郊农民画最本质的乡土认同出发,可发掘其历史性、趣味性、现代性内涵;由西郊农民画最坚实的政治认同出发,则可发掘其实用性和思想性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