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寻王茂荫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680多个人名,其中惟一的中国人只有王茂荫,而且是在注释中提到的。这是怎样一个人,他有着什么样的思想和事迹?中国的一位学者在1978年得知此事后,沿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这条注释,开始了漫漫的追求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货币与商品流通》中写道:“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了严厉的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王茂荫因此成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惟一提到的一个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资本论》曾经用九种文字出版过。迄今已有四十余种文字版本。《资本论》三卷本的第一种外文译本是俄译本。1872年,《资本论》俄文第一版在彼得堡出版。俄文版《资本论》未出版之前,在俄国,人们对马克思的这一天才著作的兴趣就非同一般。俄国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早就获得并且阅读过德文第一版的《资本论》。马克思本人也曾将德文第一版的《资本论》送给了两个俄国人,一个就是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另一个是谢尔诺——索洛维耶维奇①。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记者 韩阳)卡尔·马克思曾预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即将敲响”。随着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马克思的理论被一次又一次地证实,而他的不朽名篇《资本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9年年初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了《画说〈资本论〉》。四大卷《画说〈资本论〉》内容包括《资本论》原著中的“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相似文献   

5.
史文静 《新闻界》2013,(9):75-76
<正>"人天生是社会动物"是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的一种喻证,从而也说明了人之所以会有传播活动的社会原因。马克思表达这个思想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他写道"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1]  相似文献   

6.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4,(9):26-29
《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马克思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丁传统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全部体系赖以运转的轴心。《资本论》对这种关系第一次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了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被誉为无产阶级的圣经,是马克思毕生心血所铸就的科学结晶,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一把钥匙.百年来,《资本论》在中国的出版传播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指引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新时期,我国将《资本论》运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不断对其进行理论创新,再次彰显了《资本论》的魅力与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大半生在撰写《资本论》,这部伟大的科学理论著作,堪称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人类宝贵的财富。《资本论》第一卷最初于1867年以德文出版,嗣后出版了法文版(1872)、俄文版(1872)、英文版(1887)。《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都是马克思去世以后,由恩格斯花了极大的精力进行整理之后才出版的。此后《资本论》全三卷本,以各种不同的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和传播。 中国最早翻译出版《资本论》,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前,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学说研究  相似文献   

9.
媒体消费的后现代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庹继光 《新闻界》2003,(4):13-14
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大众文化在整体社会文化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当代大众文化具有彰显消费的后现代性,而媒体传播在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一、媒体消费对文化的挑战马克思曾谈到过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在信息市场上流通的;便士报出现后,马克思又多次在《资本论》手稿中写道:报纸开始同面包、牛奶、肉、啤酒一起,成为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马克思的时代当然还不能说已经是全民的“媒体消费”时代,但今天重温马克思的话,似乎让人有新的 理解。当今消费时代,商品化的逻辑浸渍着人们的思维,文化也未能幸免,…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前,回顾一下马克思及社会主义是怎样被介绍到中国的早期历史,是颇有意义的.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的名字,是在1899年.这一年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期、第123期连载的李提摩太的一篇译文中,曾经两次提到马克思其人(一次译为马克思),称他为"百工领袖",称他的学说为"安民新学".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因是译作,不涉及他本人的观点.1902年9月15日出版的第十八期《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提到马克思其人,译作"麦喀士",并称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此后在《新民丛报》、《大公报》上也陆续刊载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