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巧钓虾虎鱼     
虾虎鱼俗称海鲇鱼、扔巴鱼。成鱼一般体长25~30厘米,单尾重150~200克,最大个体长达50厘米以上,尾重超过500克。这种鱼广泛分布于黄海、渤海海域,生命周期仅一龄,秋末冬初膘肥体壮,成为北方沿海地区钓友的主钓鱼种。  相似文献   

2.
郭全刚 《垂钓》2014,(12):30-31
辽河口(辽宁盘锦双台予河口)为辽河注入渤海的主要通道,每年“寒露”至“立冬”期间正是海竿垂钓虾虎鱼(当地人称之为“楞把头”、“傻楞巴”、“海鲇鱼”)的最好时期。这一时期,虾虎鱼已经长大,一般为20~25厘米长,100~150克重,越到立冬前后,虾虎鱼的生长速度就越快,体型也越大,最大者可达250克以上。辽河口的虾虎鱼为虾虎鱼大家族中较大的~种,食物充足的年份,其最大者体长可达35厘米以上,重400~500克。  相似文献   

3.
蔡孝良 《钓鱼》2005,(22):37-37
虾虎鱼主要品种为黄鳍剌虾虎鱼,俗称大头鱼光鱼、又称痴鱼、扔头、逛鱼等。该鱼头大,体较细长,前部呈圆筒状,后部略侧扁,体棕灰色,腹面白色,一般体长15厘米,最大个体体长可达30厘米,重400克左右。该鱼分布很广,普遍存在于我国东南、黄海、渤海四大海域,为暖温性的近底层鱼类,滩钓、矶钓、船钓均可,但钓起来最为惬意的是在养虾池内钓,(以下简称为虾池)现将有:关虾池钓虾虎的技术性问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敏 《中国钓鱼》2005,(12):16-17
赤眼鳟,俗称红眼鳟、赤眼鲮、红眼鱼、红眼睁子、野草鱼、红眼草鱼、红眼马郎、马浪等。它体长腹圆。呈长简形,一般体长相当于体高的五倍左右。身体的色彩:背部和两侧呈深灰色,腹部为银白色,背鳍和尾鳍为深灰色,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最大个体3千克。  相似文献   

5.
于文福 《钓鱼》2011,(18):50-51
虾虎鱼有黄鳍刺虾虎鱼,斑尾复虾虎鱼,矛尾虾虎鱼,六丝矛尾虾虎鱼,纹缟虾虎鱼和长丝虾虎鱼等。海钓人常钓睥是斑尾复虾复鱼。由于其产地不同,人们对其称谓出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叫傻年逛,有的地方叫傻儿,有的地方坏扔巴,有的地方叫光鱼,但多数地方习惯称其为胖头鱼。  相似文献   

6.
钓获大青鱼     
毕安福 《钓鱼》2004,(10):52-52
3月23日,南京金陵石化公司的童正广在谷里水库钓获一尾25千克重的大青鱼。经测量该鱼体长140厘米,胸围72厘米,嘴巴直径11厘米。  相似文献   

7.
海鱼大观     
《钓鱼》2006,(24)
钝吻黄盖鲽(蝶科) Pseudpoleuronectes yokohamae地方名:黄盖、沙板、小嘴、田鸡鱼、扁鱼、冷水板、小高眼、沙盖。形态特征:体呈卵圆形,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重200~400克。头小,口小,两侧口裂不等长。两眼小,均长在头右侧。有眼一侧为背面,呈深褐色,被栉鳞,有不规则的斑点:无眼一侧为腹面,呈白色,被圆鳞。有眼侧上下颌无牙或仅下颌有~2个牙;无眼侧上颌9~13个牙,下颌12~15个牙。背鳍由眼部直至尾柄前端;腹鳍由胸鳍后部延续至尾柄前端;尾鳍  相似文献   

8.
韦步峰 《垂钓》2014,(5):70-72
胱鱼,山东沿海地区的叫法,学名虾虎鱼,一年生,体长10厘米左右,头部大而长,头高稍低于体高,吻长,前端钝圆,正中有一隆突,栖于沿海及河流中,多居于水的下层,以小虾、小鱼等为食,分布我国沿海各地。  相似文献   

9.
庞在虎 《钓鱼》2005,(22):43-43
生活习性和分部地区 赤眼鳟,俗称红眼鳟、赤眼鲮、红眼鱼、红眼睁子、野草鱼、红眼草鱼、红眼马郎、马浪等。它体长腹圆,呈长筒形,一般体长相当于体高的五倍的长度左右。身体的色彩、背部和两侧呈深灰色,腹部为银白色,背鳍和尾鳍为深灰色,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眼睛的大小属中等,近吻端的上方有一显著的红斑,因而俗名称红眼鳟。又由于形态似草鱼状,故俗名亦称野草鱼,最大个体3千克。  相似文献   

10.
新疆大头鱼     
新疆大头鱼是很陌生的一种鱼,它产于人烟相对稀少的塔里木河水系,国内对该鱼的报道也较少。 新疆大头鱼在鱼类学书上常被称为新疆扁吻鱼或扁吻鱼,它俗名虎鱼,是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扁吻鱼属的鱼类,是世界裂腹鱼中的珍贵物种,为我国特产鱼类,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新疆大头鱼体长而侧扁、腹圆、头大、吻扁平、口宽大、斜裂,下颌略长于上颌,口角处有短须1对。鳞片细小,可侧线鳞较大,臀鳞发达,行列前端达腹鳍基部。新疆大头鱼个体较大,很多体长可达90厘米,重14千克以上。 新疆大头鱼曾广布于新疆塔里木河水系,在塔里木河以及开都河、阿  相似文献   

11.
海钓牙点     
“牙点”是本地和香港叫法。其科目:笛鲷科。中国大陆称约翰笛鲷,台湾地区称黑斑笛鲷。体长大的有70厘米,一般都在20~30厘米。特征:侧线上方的鳞列与侧线平行,一直到背鳍、软鳍下方开始向上斜升,体色为黄铜色,带有银光,腹部及头部下方为银白色,胸鳍、腹鳍及臀鳍都为黄色,背鳍前软鳍条后方的侧线上有一明显黑色大斑。整个鱼型从颜色和体型来看都十分舒服,令人喜爱。  相似文献   

12.
戏钓黄鳝     
吴延明 《钓鱼》2010,(22):38-39
黄鳝属无鳞鱼类,体圆滑细长,头部稍大,呈钝三角形,口具细齿,肉食性;生活于淡水中的黄鳝个体较小,成年期体长40~50厘米,体重100~150克;而生活在海洋中的海鳝,它们捕食凶猛,以小鱼、虾、蟹为食,最大体长可达2米、体重15千克。淡水黄鳝又称鳝鱼、长鱼,  相似文献   

13.
海鱼大观     
《钓鱼》2006,(23)
地方名:马面鱼、象皮鱼、孜孜色、皮匠刀、面包鱼、烧烧鱼、扒皮鱼、羊鱼、老鼠鱼、迪仔、沙猛。形态特征:体较侧扁,呈长椭圆形,与马面相象,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40克左右。头短,口小,牙门齿状。眼小、位高、近背缘。鳃孔小,位于眼下方。鳞细小,绒毛状。体呈蓝灰色,无侧线。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并有3行倒刺:腹鳍退化成一短棘附于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臀鳍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肛门后附近;尾柄长,尾鳍截形,鳍条墨绿色。第二背鳍、胸鳍和臀鳍均为绿色,故而得名。  相似文献   

14.
6月7日台湾叶天赐船长在兰屿外海钓了一条怪鱼。这尾鱼变异的腹鳍长的像婴儿的手,而臀鳍长的又像一双发育不良的双脚,夸张的朝天大嘴,肥胖的鱼体全身软绵绵,样子甚为丑恶,体重约2千克。经过考证,此鱼名字叫眼斑躄鱼,又名钱斑蹙鱼,学名Antennarius nummifer(CUVIER),俗名猪仔鱼、软皮虎。科属,躄鱼科、躄鱼属。 特征:眼斑躄鱼身体如河豚状,肥而略短,体长为体高的  相似文献   

15.
夜钓金线鱼     
金线鱼,又称“深水金线鱼”,体披薄弱栉鳞,吻钝尖,眼较大,眶前骨窄,为眼径1/3,体侧有二条黄色纵带,腹部有一黄带从下颌延至尾柄下缘,尾鳍上叶延长呈丝状。金线鱼属暖水性底层鱼类,喜群居群出,常栖息于水深30~100米的泥沙质底海域,体长20~35厘米,体重在100~500克不等,分布于太平洋西岸热带和亚热带,我国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尤以南海较多。曾听当地渔民朋友说,金线鱼白天一般较少进食难中钩,故我在周末晚上常跟着渔船出海垂钓,感受那份与昼不同的渔光闪烁的夜钓乐趣,并积累了一点粗浅体会,供钓友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鱼大观     
《钓鱼》2006,(9)
鲈鱼(鳍科)Lateolabraxjaponicus地方名:鲈鱼、花鲈、鲈板、花寨、鲈子、大板、中板。形态特征:鱼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400-1000克。眼间隔微凹,其问有4条隆起线,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胯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背鳍两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  相似文献   

17.
黄条(鱼师)(SERIOLA AVREOVITT ATA-lalandi)鱼纲,鲹科。辽东半岛沿海多俗称其“黄犍子”、“黄犍牛”(因其“力大无穷”有如犍牛般而得名)。黄条(鱼师),体呈纺锤型,稍侧扁, 头部略钝,第一背鳍棘六根(幼鱼七根),上颌骨后端仅达眼睛的前部下方,且后上角呈圆形。胸鳍与腹鳍相比较短,口斜裂,上下颌具细牙。体侧有一明显黄色纵带,沿鳃骨直抵尾柄(黄条(鱼师)一名由此得来)。尾柄部分短细,侧有隆起嵴,尾鳍基部上下各有一缺刻。尾呈黄色分叉很深,体被小圆鳞,脊背多呈青蓝色, 腹部银白色,体长一般在60-80厘米之间,最大者近两米,体重也均在40-50千克,是沿海钓友海上拖钓的主要对象鱼之一。  相似文献   

18.
鲨科家族     
袁军 《钓鱼》2007,(2S):46-47
猫鲨科 1.费氏光尾鲨猫鲨科,长70厘米。在日本北海道、东北沿海的太平洋,以及天皇海山等海域的深海生活。具有鳞片稀少而粗糙,胸鳍与腹鳍间距大,尾鳍较高,外缘呈圆弧状等特征。图片为日本东北沿海出产。  相似文献   

19.
王晓海 《垂钓》2010,(4):86-86
几年前,东北藏家来甬给我带来一件远古时代的紫红色哲罗鱼玉器,造型很美,实属少见。 这条哲罗鱼长31厘米,宽12厘米,背翅上有一孔,嘴尖,眼大,线条丰满圆润,前两腹鳍较宽,着地稳定,同翘起的鱼尾角度相持平,造型生动。  相似文献   

20.
手竿钓黄尾     
郭洪 《钓鱼》2006,(7):36-36
黄尾密鲴俗称黄尾,常见于江河、湖泊等宽广水面,喜欢栖息水体下层,适应于流水生活,食性杂,以植物碎屑、硅藻、绿藻和水生昆虫、虾、浮游动物等为食。黄尾密鲴最大可达40厘米以上,是江河常见中小型鱼类,天然产量较大。黄尾当年体长可达15厘米~20厘米,体重30克~60克,第二年可达200克~250克。黄尾口小、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有咽齿3行,鳃耙47~51,侧线鳞63~68;腹部在肛门前方有不明显的腹棱,生活在江河、湖泊的底层。以下颌角质边缘刮食水下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性成熟,4~6月产卵,生殖季节亲鱼集群游向浅滩处产卵,卵粘性,最大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