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又一批创纪录的650万高校毕业生即将涌入中国劳动力市场,如果加上去年未就业的110万毕业生,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60万。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面对日益艰难的就业环境,本刊特推出本期专题——路在何方,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些即将转变为普通劳动者的从象牙塔走出的精英们。  相似文献   

2.
杨雄 《上海教育》2011,(8):38-38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传来消息,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面对依然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时下不少学者提出不少解决设想,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研究》2005,(12):68-68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这是人事部有关负责人在正在进行的第三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上透露的。  相似文献   

4.
杨杨 《广西教育》2014,(23):1-1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一年一度被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季"正式上演。今年被部分高校毕业生戏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因为"最难"已经被年复一年地刷新,不再合乎时宜。这透露了毕业生的无奈,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高校就业工作的尴尬。尽管各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做了大量努力,但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就业质量低、自主创业成功典范少等现实情况依然受到公众的诟病。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将增加至338万。2003年、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2003年9月初统计,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0%;2004年9月1日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3%。3个百分点的增长,给我们的感觉似乎2004年就业率比2003年也只不过好一点点,但是究其基数之大,我们便不难发现,增长了3个百分点就说明50多万人已经成功就业。那么2005年呢?高校毕业生基数为338万,就业率要想与2004年的73%持平,就要再为40多万人解决就业问题。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年紧过一年的严峻局势,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领导人给予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讨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相信,在总结前两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继去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后,今年将再增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据了解,从今年起,高校要编制和发布本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据《光明日报》报道)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要求高校要编制和发布本校毕业生的就  相似文献   

7.
促进非正规就业: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在传统的正规就业之外非正规就业,是不失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促进毕业生就业模式多样化的另一条途径。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方兴未艾,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并有很大潜力可挖。我们必须采取进一步提高对非正规就业认识,切实转变观念,积极引导扶持;全面保障非正规就业毕业生权益,实现非正规就业正规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业教育,提高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能力等措施,促进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8.
今天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面对史上规模最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强调,要大力创造就业岗位,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通过开展现场招聘或者网络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一个提供就业信息的渠道与平台,为毕业生开展  相似文献   

9.
张永琪 《成才之路》2009,(8):I0003-I0003
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湖北省今年将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首批安排3万名高校毕业生带薪见习,地方财政给每人每月付薪100元,接纳见习单位给每人每月付薪不得低于500元。  相似文献   

10.
自"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机遇期,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长,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据《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4季度景气指数持续向好,全国用工需求同比增长达39%,但是仍然面临着培养与需求的差距较大等结构性矛盾。2018届全国820万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就业局势并仍然不容乐观。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教育部明确表示,应该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1.
一、大学生就业危机之表现 自从2000年我国实行引导高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供需矛盾加剧,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据调查显示,200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280万,其中不能及时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达80万。2005年全国将有338万普通高校学生毕业,比去年增加58万,增幅达20.71%。2005年春季2月25、26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一次大型招聘会上,9万多应聘者需在1万多个职位前展开激烈竞争。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更多的人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以避开这一就业高峰,或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2005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117万余人,比去年增加12.7万,创考研人数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而2009届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之多,创历年之最.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在2008年底至2009年及时、有效的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政策,以保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当前形势下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已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突破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107万,到2005年达到了338万,200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超过400万。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分析人士指出,高校毕业生增加,而社会新提供的“理想”工作岗位又有限,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但面对新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作为毕业生的供方—高校应从自身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症结,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构建完善的就业工作队…  相似文献   

15.
据国家教育部数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630万,其中师范专业毕业生已超过60万人,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0%.面对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走向市场的师范类毕业生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何正确分析、估计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对进一步做好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2月22日举行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透露,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稳就业支持力度。尤其随着各地高校毕业生双选会陆续启动,834万新增高校毕业生即将涌入就业市场,这一数据比上一年增加了14万。由此可见就业总量压力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人社部副部长张义珍表示,从整个就业市场求人倍率看...  相似文献   

18.
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本文以重庆某高校近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为依据,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及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几点措施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1090万人,年均增幅27%,就业压力前所未有。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到2006年9月底,应届毕业的413万普通高校学生中,只有约300万名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超过100万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面对这样的难题,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提出了“不要工资,先参加工作”以求积累工作经历的恳求,  相似文献   

20.
为期一个月的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日前在成都正式拉开帷幕。活动时间是9月1日至30日,主题为"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对象主要是2011届和往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及各类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毕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