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科研管理对“科研强校”至关重要,为了更加有效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科研积极性,科研管理必须要强化“重点”意识、“协调”意识和“以人为本”意识。本文从三方面讨论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科研兴校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科学》2001,(2):45-46
1992年,我们在思考学校发展规划时,通过学习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1995年,在总结三年来学校工作经验时,我们感觉到搞教育科研确实给学校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直接的动力。于是,在学校直接领导下,就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工作、教学班工作诸方面深化课题研究,正式制定研究方案,进行科研培训,建立相关的运作机制.至此,确立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以德育、教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课题研究为载体,优化学校整体工作,创建一流学校”的工作目标,即“科研兴校”的目标。 一、对“科研兴校”的认…  相似文献   

3.
在现行的工作实践中,某些学校教育科研方面,仍然存在着“畏难性、神秘性、功利性、虚假性、无视性、盲目性”,极大地阻碍着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这已成为教育科研运作中的顽症,应予以彻底根治。  相似文献   

4.
渊华 《中学教育》2002,(7):13-1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集约”一词频繁出现于经济领域 ,集约经营被视为转变经营观念 ,改善经营状况 ,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的多个产业层面 ,也都在采用“集约”的运作方式 ,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经营成本 ,促进产业发展。综观学校教育科研的现状 ,我们认为 ,采用集约化的运作方式可以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 ,反映本地教育科研的特色 ,有利于打造本地教育科研的品牌。  相似文献   

5.
20多年教育科研实践和教育科研管理的经验使我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科研应坚持科学的科研路线和正确的科研方向,从“经典”走向“通俗”,才能真正实现“科研兴师”和“科研兴校”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论高等学校科研产业化的有效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探讨了高等学校科研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思想加以规划与管理,提出了“规模科研”、“极核科研”、“科研集约化”等基本概念,并运用经济学、系统科学等理论深入研究了高等学校科研如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泉  董彩兰 《教育探索》2003,(8):102-10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在基层中小学开展“科研强师,科研兴校”活动过程中,提高科研意识是前提,强化队伍建设是保证,选准课题、规范运作是关键,辐射成果、提升办学品位是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校科研力量分散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楚鸿  陈兆平  安宁 《高教探索》2003,(4):32-34,11
科研力量分散化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本文重点从管理因素、“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三方面探讨了引起高校科研力量分散化问题的原因。同时,从做好规划工作;完善科研协作机制;构建高校科研发展的多维内聚力体系;真抓实干,减少遗留问题等四方面提出了克服科研力量分散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教育科研,把科研的意义提高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高度去认识。教育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的素质要求。如何搞好教育科研?我对五个在教育科研中应注意的具体问题进行一些阐述,仅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数学就在孩子们身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核心能力”一词来源于管理学的概念,对于企业来说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性的专长(主要是指技术专长),是具有企业自身特色并为之带来竞争优势的能力。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虽然与企业的运作有较大差别,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一些理念对推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将其与科研创新团队的实践有机地结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科研工作,对科研管理工作者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育科研又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这已经成为了教育内部的共识。因此,“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科研兴师,科研导学”的科研理念就油然而生了。但是,在教育科研中,除了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科研机构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老师的协作完成以外,学校的科研要真正体现它的实用性、指导性、科学性和全员参与性,我认为应提倡从问题中产生科研,  相似文献   

12.
“向科研要质量”是当前一句时尚话语,“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同仁的共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的科研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育科研不断深化,才能使课程改革逐渐完善。因此,教育各级都非常重视教育科研,以此推动课程改革。但是,同城市相比,目前农村镇乡级教育科研开展不畅,除办学条件、教师素质之外,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已经历时三年,嘉善教育要成为长三角教育高地,打造红船旁品质教育“嘉善样板”,开展高品质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是重中之重。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科研功利化、虚假化、低质化三大问题。如何攻坚破难?在县域统筹规划下,我们尝试以“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建构教师科研成长路径,即校级教师赋能家园:“全纳奠基式”第一网格建构路径;片域优师成长社区:“能者先行式”第二网格建构路径;县域名师智慧驿站:“反哺共赢式”第三网格建构路径,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世界教育信息》2001,(4):12-15
2000年9月,瑞典政府向议会提出了题为“科研与更新”的议案,对现行的科研政策,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规模、研究领域均做出较大调整。这次调整科研政策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现在的科研队伍年龄老化,有一在批科研人员的年龄超过55岁,即将面临退休,从长远看,已不能适应未来知识社会的挑战;二是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科研领域;三是鼓励多学科、交叉学科领域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5.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育科研又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这已经成为了教育内部的共识。因此,“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科研兴师,科研导学”的科研理念就自然而生了。但是,在教育科研中,除了在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科研机构的理论指导下教师的协作完成外,学校的科研要真正体现它的实用性、指导性、科学性和全员参与性,我认为应提倡从问题中产生科研,在问题中找课题,课题应力求小、实,具有针对性和可研性。在教师中应该大力提倡微型科研,这是因为微型科研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及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高校间的竞争必将日趋激烈。历史与现实表明,科研水平高低已日益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强弱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志。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整体科研实力的仍然较弱而且发展不平衡。针对此种现状,为了尽快提升我国高校科研实力以增强高校的综合竞争力,需要开明创新、求真务实、精诚合作的校领导班子,一大批具有强烈从事科研工作愿望的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卓有成效的科研管理,“三驾齐驱”,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7.
“科研兴国”、“科研兴教”、教学与科研并重,是我国和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策略,我国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偏弱,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质量教育的发展。建设研究型教师队伍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研究型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骨干力量,培养研究型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我国应当采取切实的措施,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下大力气提高大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建设好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科研型师资队伍,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真正实现“三个面向”奠定师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大学研究性教学与科研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提出并设计了“问题三层次分析法”和“科研三阶段训练法”,在教学中探索并实施了提出“研究性问题”、介绍“研究性方法”以及课程设计与大作业等研究性教学模式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大学研究性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参加一定的科研训练并获得科研技能的基本训练,这些对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养成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一场将触及人才培养目标、思想观念、课程内容和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教育变革需要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动和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群体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科研普及和深化的结果。群体科研的兴起,使教育科研走出“象牙之塔”,成为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改革教育教学的有力工具,使“以科研为先导”、“向科研要质量”,从启蒙者的呐喊变为群众的实践活动,使“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从战略选择变为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与提高,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教育科研兴校战略提出可靠的依据;二要树立意识,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为教育科研建好路,搭好桥;三要强化管理,健全制度,做好组织、队伍建设和选题工作;四要用“经营”的思想来从事教育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研究;五要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六要增强服务意识,各级管理、服务部门为教育科研做好保驾护航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