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寿雨辰     
小时候,在老妈(一位语文老师)的熏陶下,我迫不得已每天写一篇日记,记录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能挤多少挤多少。所以,从小到大我怎么也喜欢不上写作文。当周五布置作业时,我总是在心中祈祷,不要有作文啊!这样折腾了几年,写作水平自然不高。然而,初一的一次作文竞赛改变了我,当时章老师给我报名参加了作文竞赛班,我心中真是有一千个抗议、一万个不愿!可当她问我是否愿意加入时,我也只得违心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2.
我有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外孙女,只要是课本里规定的作文,每次她都先写给我看。我提出意见,她再作修改。目的是为了到老师那得个“高分”。有一天,我对她说:“以后你不要再让我看作文了。作文由老师来看就够了。还是经常写日记练笔好。你先每周交给我两篇日记,以后逐渐做到一天写一篇。”(这里指练笔的写作,不包括个人的隐私)她立刻噘起小嘴,喃喃地  相似文献   

3.
说起我和作文交朋友,还得从6岁的时候说起。有一回,妈妈对我说:“宝宝,你都上学前班了,表达能力也很好,就每天写一篇日记吧,也好给写作文打基础。”从此,我就坚持每天写日记。妈妈还给我定了几条规定呢:必须把一件事写完整;不能像记流水账;每天的日记必须有题目。从那时起,日记  相似文献   

4.
放暑假了,儿子高高兴兴地领回了奖状、奖品,还有一份家校联系书。翻看着儿子的奖品、奖状,我比儿子还高兴。可当打开家校联系书一看,各门学科都写着A,只有作文一项写着刺眼的B。这使我这个也当教师的妈妈陷入了沉思,儿子的作文为什么写不好呢?我们这里二年级是不写作文的,所谓的作文,只是平时一周两篇的日记。拿过儿子的日记本,我一篇一篇地翻看着。看完了,原因也找到了:儿子的日记不是空洞无味,就是记流水帐。空洞无味的日记是无事可写,而流水帐的那几篇,是我们刻意为他写日记而搞的几次家庭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在暑假期…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叫小鲁,性格内向,成绩平平,信心不足。我找她谈了一次心,效果不佳。于是我改变了方式,用日记和她交流。我让她每天写一篇日记交给我,日记的内容就是写自己的心里话、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我快到30岁了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而我的女儿车克瑕10岁时就有作文发表,17岁出版了长篇小说《33个阴晴圆缺的日子》。有时候想起来我挺自卑的。没办法,时代不同。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时,车克瑕出生刚刚一百天,一个卷毛小姑娘,眼睛大,眼白瓦蓝,我喜欢她喜欢得不得了。卷毛小姑娘一天天长大,她最爱听我编的故事,每天睡前我都要给她讲一段。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对给儿童写故事发生了兴趣,不再写给大人看的小说,开始写幼儿故事。后来,车克瑕上小学了,我又开始写给小学生看的故事。她读中学了,我又写了很多给中学生看的小说。也就是说,因为爱女儿…  相似文献   

7.
在班里,我的作文数一数二,经常被老师当范文读给大家听,同学们都称我为"写作牛哥"!有一次,上英语课,司老师踩着铃声走进教室,让我们反复读单词,直到她说停为止。我们的日记本正好放在讲台上,她随手拿了一本翻看起来,看封面应该是我写的那本。她翻着翻着,突然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看完一篇又看一篇,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从她那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女孩,她的父母都擅长写作,而她对作文却曾是八窍通七窍。她有丰富的想像,那么,这也许就是从她父母那儿所得到的遗传,而在写作上的稚拙,我想,这就是变异了。八岁时,父母给她搬来了一本新华字典,让她开始写一篇日记。可她只顾玩,死活不肯写。爸爸狠抽一顿她的屁股。记得,她哭着在日记本的第一页上写下了:我有一个坏爸爸,讨厌的爸爸。后来写日记渐渐由一种任务开始转化为一种兴趣。她每天都在灯下写着一天的喜怒哀乐,欢喜忧愁。在这七年里,她由讨厌作文变得酷爱作文,稚拙的笔调渐渐发展为成熟。记得小学三年级时,她看见自己的作文第一次…  相似文献   

9.
又是一个星期一,我照例检查同学们的日记。王昊宇的日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日记选材新颖,用词准确,内容具体,一看便知非一日之功。翻翻前面的日记,几乎篇篇都是优。他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是抄的看看内容,不像。是家长指导的联系平时的作文,也不应该是。上课时,在总结了这次日记写作的情况后,我拿出了王昊宇的日记。我说:“在我们班内,有一个同学的日记篇篇都写得很好,下面我给大家读几篇听听。”我随机抽了三篇读给同学们听。刚刚读完,同学们便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并用好奇、羡慕的眼光看着他。这时我突然来了主意:何不让同…  相似文献   

10.
呼唤阳光     
我一本又一本地看着学生的日记,分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两天的日记大都是写篮球赛的,一篇又一篇,几乎都有着独特的感受。又是一篇写篮球赛的,一看这字迹就知道是“逼不出来”沈蒙蒙写的。大家觉得她接受能力弱,记忆力差,动作缓慢,但又因为她实在是已经努力了,所以就给了她个别号,叫“逼不出来”。呵,她今天写得还很多呢,足足有两页。基本上都是记叙当时比赛  相似文献   

11.
刘小阳 《湖南教育》2002,(10):52-52
我班有个学生,每次作文课上总是长吁短叹,抓耳挠腮,一副失神落魄的样子。下课铃声一响,他便猴精似的蹿到会写作文的同学面前,抢过作文,嘴里说:“欣赏,欣赏。”“借鉴,借鉴。”然后面露喜色,七拼八凑,草草完成任务。有一天,他主动送日记给我检查(我要求学生写日记,送不送给老师检查由学生自己决定),我一看,日记内容还比较丰富,也有些深度。我当即在文后批阅:“你的日记写得这么棒,老师在内心深处为你高兴。此篇日记颇有深度,祝贺你成了生活的有心人。老师期待你下一次佳作的出现。”接连几天,他都主动送日记给我看,但…  相似文献   

12.
妈妈的"作文天地"很多人都盼着过周末,可是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因为,周末的我反而比平时更忙。瞧,一清早老妈就过来了,手里拿着作文本和日记本。"淘淘,你今天写一篇景物描写的作文怎么样?还有,别忘写日记!""知道了!"我没精打采地说。怎么样?唉,我能怎么样,还不是乖乖听话。其实学校每周都有写作课,已经够练习的了。可是老妈认为,多练习就能写得好,所以每周再多布置一篇给我,还要我每天写一篇日记……  相似文献   

13.
今年,我教三年级语文,两次作文教学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学生第一次写周记,我要求至少写250字。一个孩子写的是“图书馆”,我一看,都是大人的话。跟孩子的妈妈交流后,才知道这篇作文是她陪着儿子,用了4个小时写出来的。孩子的妈妈还说,她的孩子不会写作文,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于是,我决定在“作前”多指导。  相似文献   

14.
这天,我照例在讲台前翻看日记本,一篇写秋天景色的日记吸引了我。正陶醉于美景中,文章却突然打住了。我赶紧看封面:“阙春梅!”又是她!好几次她都以忘记做或忘记带为由,来搪塞我的作业检查。瞧,今天又没把日记写完。我想发脾气,但看到这篇没有写完的日记写得不错,心想这也许是个  相似文献   

15.
距高考只有二十多天了,高三复习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这天,一个叫程海的高三男生来找我,嗫嚅着说:"老师,我写了一篇备考作文,想麻烦您给我看看。"我欣喜地接过作文,告诉他":一点也不麻烦,给你这个高材生看作文,我好荣幸啊!"我不教他,但我  相似文献   

16.
虽然我认识《我爱写作文》才一年,但是她带给我的惊喜和帮助可是相当多呢!且听我慢慢说。 找喜欢《我爱写作文》好多栏目,比如“牙牙博客”“作文QQ堂”和“幻想故事豆”等。“牙牙博客”里面的作文感觉离我的生活好近.就像在看同龄人的一篇篇日记,每次都看得我手痒痒的,也想马上写一篇;“作文QQ堂”让我仿佛置身在作文课堂,  相似文献   

17.
《学周刊C版》2017,(13):197-198
拜读了《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丛书,我深受启发。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让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周根据日记积累的素材写一篇作文,所带班级每周办一期《班级作文周报》,每周上一节作文周报讲评课。经过几年实践,所带班级学生的写作有了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担任中队辅导员,利用队日活动指导学生写作文是无可非议的,但不少教师把开展活动与写作文划等号。组织看电影要写《观后感》,组织野炊、走出社会做好事要写有意义的事。最近笔者读了一个小队长的日记,感慨颇深。日记中说:“今天,辅导员杨老师说,‘上次你们小队活动不错,有点社会影响,活动后写的一篇篇文章也很好。这个星期根据中队活动的安排,可以写一篇《中队会的评说》,象这样多搞几次,多练几篇作文,要不了多久,你们的作文就会提高的。’听了杨老师的话不知怎的,我反倒不想参加活动了,因为我不想写作文”。从上面这则小学生日记看,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活动就写作,这样,必然束缚学生的活动乐趣。应该说少先队活动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它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和补充。标准化、同步化既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又不能使他们的个性、爱好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组织活动,也就成了孩子们索然无味的负担。从写作的角度看: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学生没有兴趣,没有足够的时间,加大了作业负担;从训练的角度看,它曲解了“从内容入手”(《大纲》)的含义。长此以往,学生离开了活动,  相似文献   

19.
兴趣:写好观察日记的钥匙李宝林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可以把学生引入作文之门。所以刚一开学,我就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每周还要检查一次。结果大部分学生敷衍了事,只写上三言两语,或编上几句应付差事,甚至有的连连交白卷。于是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他们有...  相似文献   

20.
新学期伊始,我送每个学生一个本子,取名为“开心日记”,并提出三条建议: 1不要把写日记当成一种负担。不要求天天写,想写时才动笔。 2记下你一天中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或者记下你的烦恼或心里话,篇幅不要太长,写一句话也可以。 3尊重稳私权。你的“开心日记”可以不给任何人看,包括老师和父母。如果你愿意,可送给孙老师看,孙老师不会指责或批评你日记里的任何想法。或许是我的三条建议打动了他们,从第二天起,我的讲台抽屉里每天都会放着几本日记本。一年后,我发现这一做法产生了下面效果:   1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