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色彩运用是苏童小说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认为色彩的陌生化使用是苏童创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以文本为对象,具体分析了苏童小说色彩语言的意味。苏童对色彩的使用已经具有现代色彩意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对事物色彩的简单描摹,他突破了传统色彩意义,在描绘色彩时,甚至将客观事物色彩进行改变,融入主观的感觉。究其原因,这与苏童的创作心理、童年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余华、苏童、格非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派"所进行的小说创作,是对传统小说创作的彻底颠覆。这种"彻底性表现在他们并不是在原有小说创作基础上的"旧瓶装新酒",而是创作观念、结构模式和叙述语言等多维度的反叛。在他们所取得的多方面的创作成就中,"先锋"色彩是最为浓烈的在文坛上反响最大的要数他们"苦心经营"的语言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苏童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早期以先锋小说的创作赢得了步入文坛的入场券,并在当时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而苏童的大多数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意化书写,不管是小说的抒情性描写,还是语言的诗意表达,意象的诗意呈现,色彩的诗意描绘等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美学魅力。苏童文字中的这种诗意性描写成就了苏童“诗化小说”的创作风格,并且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张莹 《语文知识》2009,(3):33-35
《白雪猪头》和《人民的鱼》是苏童发表于2002年的两篇小说。小说展现了物质贫乏年代百姓的生活现实和生活智慧,塑造了一些鲜活的平民女性的形象,凸显了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美好。这两篇小说在艺术上隐匿了先锋色彩而向现实靠拢,让我们看到进入新世纪的苏童创作上的一次温情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宋艳 《文教资料》2007,(15):94-95
本文通过对苏童的代表作的深入分析,深刻地阐述了苏童小说中女性的悲剧起源:一方面,他承认男权社会对女性悲剧形成的外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他更关注女性自身所具有的弱点。正因为这个特点,才使得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苏童笔下,我们看到的女性形象丧失了传统美、女性之间相互残害、女性对男性的盲目崇拜,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6.
解构和虚构是对苏童的中短篇小说形式的主要特点。解构是指苏童对中国传统小说"文以载道"形式的一种解构;虚构就是一种建构,在解构的基础上利用虚构的方法的一种建构。传统小说"文以载道"的形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运用意识流、象征、精神分析等手法否定理性叙述;二是使用"陌生化""生活化"的语言解构生活。苏童小说形式的创作原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作者的生活经历;二是作者的理想;三是文化对作者文学形式的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并比较当代作家苏童、余华的小说创作特征。他们的小说都有着较为深刻的州涵,特别体现出他们对人的生命本体的认识和把握,他们在艺术方面也都有着鲜明的后现代色彩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苏童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在其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始终坚持着“真正的先锋永远一如既往”的姿态,在内容和形式之间不断寻求诗意的创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美学特征。苏童的审美惯性使他三十多年来的创作一直保持着多向度的稳定性,本论文通过重读其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分析整合其文本创作,对苏童小说文体的演化、创生及其形态特征加以描述,梳理出苏童小说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童年意绪是一种主要起源于苏童的童年体验,又被苏童投射于小说创作,并在小说中逐步稳定和发散开来的精神介质。他的创作从未停止关于童年的"修辞想象",是基于童年的"超验想象",将自己的童年体验移植到小说中,使小说形成氛围浓厚的童年意绪。而这一切,均是基于苏童的童年经历与童年意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对小说《米》的剖析,论述了苏童的小说创作的文化、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观察从古典时期到现代绘画作品,归纳出画家色彩的使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印象性色彩、表现性色彩、结构性色彩。得出结论:画家在运用色彩的客观规律基础上,不同的艺术家的秉性、性格逐步形成个性的色彩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作为一位具有独特美学追求和深厚艺术功力的作家,精通中国的绘画之道,并把其中有益的思想成功融入小说创作中。从绘画的角度分析这些作品,其选材来源于真生活,包孕着真性情;造形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用色浓淡相宜,和谐明净;构图以横云断岭之法,臻至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之境。探究中国绘画关学在汪曾祺小说中的体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汪曾祺以及他的作品所展现的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把苏轼贬居惠州的一段时光称之为“仙居”,并以之名章,但究竟内容为何,语焉未详。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笔者以为,苏轼在地方官员庇护下所居合江楼时光以及与王朝云的风流缠缱的爱情、与友朋的诗酒唱和、抄书题品、种药浇蔬等赋闲生活是构成其仙居生活的主要内涵,这些也表现出苏轼一洗尘念,寂灭万想,物我两忘、潇洒自任的超旷态度。  相似文献   

14.
林纾的小说创作实践显然受到自身小说翻译实践的影响,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小说内容上,林纾小说受所翻译的西方小说的影响,表现出现代爱情观念的觉醒以及小说社会批判功能的突显;在小说的形式上,林纾小说借鉴西方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是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的一种自觉变革。  相似文献   

15.
清人王士祯及《四库提要》指唐庚于“苏轼兄弟颇有所憾”,“集中无一字及之”,且“殆负其才气,欲起而角立争雄”等等,均有违史实,本文尝试通过对唐庚仕履行止的考述和有关诗文的评析,说明唐庚一贯尊崇苏轼的文章道德,对苏轼被一再贬逐深表同情,对当朝焚书毁碑的禁苏行径颇示不满。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颜色词系统。各个民族颜色词使用的差异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从而导致喻义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英汉颜色词中主要七种颜色的文化意义的分析和比较.来说明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由此体现出了语言的文化载储功能。  相似文献   

17.
颜色表达是《小团圆》中具有特色的语言点之一,其表达方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可以从普通色、“张氏”色以及颜色的文本应用入手,以观物取色、得意忘言、道器不离等语言学角度来解释颜色的文本运用以及颜色作为语言符号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苏轼接受佛教影响的情况较为复杂,这也相应体现在其词的创作中。苏轼对人生之虚幻与无常的深刻体验,使得其词往往否定现实价值观念的束缚,从而透示出人生思索的深度;而禅宗“真如本性”、“安心”等思想更是苏轼乐观旷达词风得以形成的重要根源;中国传统文人接受禅宗思想启发,对恬淡静谧、与自然融合而又跃动着生命灵性的美感偏爱有加。苏轼亦将此种美感写入词中,从而再一次拓展了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语言中,有关颜色的词汇表现出的非凡.魅力。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和色彩的词汇都很丰富。由于两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在各民族语言中产生的各具特色的色彩词汇其象征意义也存在风格迥异的特点。这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在注意观察颜色词汇本身的基本意义的同时,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以颜色词入手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两个民族历史文化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