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既是中国市民报发韧之地,也是中国报业趋同化竞争的源头。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成功开创市民报模式后,市场定位和办报思路一直“暧昧”的《成都商报》猛然醒悟:市场就在眼前。1995年8月开始,《成都商报》确立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定位,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从而引发成都报业第一轮趋同化竞争。《华西都市报》  相似文献   

2.
《传媒》2005,(9)
.《成都商报》正成都刊于1994年1日,一直秉承新、务实、理开朗”的办报总编辑陈舒平湖北总编辑蔡华东四川.《华西都市报》1995年诞生在成都,办报宗旨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党和人民都喜欢”。市民之所想、解市民之所难”。16.《深圳晚1994年元旦,特区唯一大型综以“服务社会、面注民生”为办报总编辑王田良总编总编辑刘为民广州2.《南方都市报》创刊于1997年,是面向中国最富庶的珠三角地区主流人群所创办的综合类日报,其办报宗旨为“及时生动地还原新闻,客观准确地再现事件,具体周到地服务生活”。9.1957年创刊的《羊城晚报》,创办之初按照“…  相似文献   

3.
陕西华商报的办报经验和业绩经新闻出版报、《新闻战线》等报刊突出报道后,引起全国新闻界广泛瞩目。探究其发展的致胜之道,可一言以蔽之:办党和人民都喜欢的报纸,创可持续发展的报业品牌。发展报业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1997年7月1日,发行量不足2万份、负债已达上千万元的华商报迫于生存压力,依据市场环境的需要全面改版,报纸定位为:“党和人民都喜欢的市民生活报”,并响亮地提出以“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为办报宗旨。准确明晰的报纸定位和与此相适应的一套新颖独特的办报思路,使华商报得到了飞速发展:改版一年期…  相似文献   

4.
中国报业市场继80年代初期的晚报复兴和90年代初期的扩版狂潮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兴市场经济的热潮之时,迎来了第三次快速发展时期。自1995年1月《华西都市报》在四川成都创刊开始,《燕赵都市报》、《楚天都市保》、《三秦都市报》、《大河报》、《华商报》等多家都市报应运而生。这批新兴的都市报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清新可喜的风,  相似文献   

5.
魏玮 《新闻知识》2007,(3):77-77,25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它们均放弃了报纸周末版这块“肥肉”。下图为2006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四家报纸日版与周末版版面比较: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硝烟弥漫的报业战场上,冲出一彪“黑马”,如成都的《华西都市报》、西安的《华商报人郑州的《大河报》、武汉的《楚天都市报》等,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以说,郑州无人不知‘十河”、成都无人不知“华西”、西安无人不知“华商”。这彪“黑马”,就是当今报界的新型晚报——都市报。都市报一问世即受到都市市民的青睐,其发行量、广告收入也扶摇直上。1995年创办的《华西都市报》,日发行量已达50万份,到1997年广告收入达8O00多万元。都市报激活了我国报业市场,引发了区域件报、Dh竞争的战火.此种现象令人深思n一…  相似文献   

7.
1995年,《华西都市报》以新型都市报的定位和大量贴近百姓的新闻策划、别具一格的“敲门发行”迅速走红。《华西都市报》的成功,带动了成都地区其他报纸的超常规发展,也使成都这个内陆省会城市成为国内报业竞争的焦点。现在,《华西都市报》与《成都商报》两家零售额在成都报业市场所占的份额  相似文献   

8.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  相似文献   

9.
成都报业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是从1995年元旦《华西都市报》的正式创刊开始的,到2000年底,刚好历经6年。其间,有两个明显的阶段。一是1995年——1997年,主要是《华西都市报》的市场办报意识与《成都晚报》的计划办报意识的竞争,这种竞争在1997年时以《华西都市报》的傲视群雄而告一段落。二是从1998年至今,《成都商报》迅速崛起,与《华西都市报》形成楚汉相争、其他报纸紧随其后的局面,这是两种市场办报意识之间的竞争。由于面对不同的竞  相似文献   

10.
新闻单位的内部改革和各新闻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是有目共睹的,只有把自己的报刊办出特色来,才能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许多报刊的有识之士纷纷将眼光瞄准办好特稿版这一领域,以致采取种种优惠政策办好办活特稿。那么特稿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它在新闻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读者的认可,奠定了特稿在新闻竞争中的突出地位 众所周知,《知音》、《南方周末》、《华西都市报》、《华商报》、《大河报》等国内畅销报刊,期发行量都达数十万,甚至百万份以上。我们不禁要问,这  相似文献   

11.
赖正斌 《传媒》2006,(12):70-7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报界过了十几年的"太平日子".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报业的平静被打破,竞争的激流开始汹涌起来.一批完全市场化的报纸迅速崛起,比如名扬中原的《楚天都市报》、《大河报》,声震西北的《华商报》,称雄西南的《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横跨珠三角的《南方都市报》等,在报业市场上掀起一浪又一浪的竞争波澜.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5,(11):69-69
据中新网报道: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2005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监测结果终见分晓。《新民晚报》,《南方都市报》,《华商报》,《大河报》,《齐鲁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都市快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楚天都市  相似文献   

13.
刘祥玖 《传媒观察》2002,(11):25-27
报业成都模式:竞争趋同 中国市场报的趋同化历程是从都市报开始的。成都既是中国都市报的发韧地,也是中国报业趋同化竞争源头。1995年初,《华西都市报》成功开创都市报模式后,1995年8月开始,《成都商报》确定了“综合性市民生活报”定位,对《华西都市报》进行直接摹仿和追踪跟进,从而引发成都报业第一轮趋同化竞争。同时也标志  相似文献   

14.
贴近性与主流化,是都市报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题词.“贴近性”是都市报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特性,“主流化”则是都市报发展与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追求.都市报跳跃式发展的起点与落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诞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贴近性特点.“贴近性”之所以成为都市报与生俱来的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因:一是都市报为市民而生,理所当然需要贴近市民生活.1995年1月1日,被称为“都市报鼻祖”的华西都市报创刊,发刊词即以《做市民的忠实公仆》为题.该报明确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并声称读者是否喜欢与需要是衡量办报好坏的标准.①“以市民的眼光透视都市生活,用老百姓的语言写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从而开创了有别于传统报纸的“都市新闻观”.  相似文献   

15.
成都:两军对垒,捉对厮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认为成都报业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1997年,三国演义,《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关键词:市场意识。至1997年成都报业市场上一家败落两家做强的雏形初现。第二阶段:1998年-2001年,战国七雄,关键词:同质化。“七报大战”最直接的后果是竞争日益趋同化,最终导致七报一面。面对《华西》和《商报》的领先优势,其他五张报纸施以“近身肉搏”战术。新闻定位、  相似文献   

16.
王自合  贡振国  秦园园 《传媒》2017,(22):12-14
2017年,《大河报》注重把运营与重大新闻策划相结合,通过重大新闻策划来提升报纸品牌影响力。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大河报》主动的介入社会进程,热情参与其中,把新闻延伸为行动,让行动生发为新闻,有效发挥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作用。2017年10月15日,从创意、拍摄到制作,大河报·大河客户端历时半年完成的微视频《家》上线。8分钟视频讲述了郑州一户普通市民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7.
如何把时政新闻做好,让都市报跻身主流媒体行列,以展示政治、责任意识提高影响力?许多媒体都作了认真的探索,比如,《华西都市报》、《齐鲁晚报》等报纸很早就提出了“办主流大报”的口号,《新京报》在创刊之初就把“时政新闻报纸”作为自己的办报目标,并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等等。  相似文献   

18.
庄向阳 《报刊之友》2008,(10):54-55
我是随着中国报业市场化的潮流加入传媒的。199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那一年堪称中国的“都市报元年”,当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8月1日《大河文化报》(现名《大河报》,下简称“大河报”)在郑州创刊,这两张报纸在中国的都市报阵营里都很有代表性,而后者则还是我工作过的第一家媒体。可以说,正是都市报的兴起使我有机会加入新闻业,并随着都市报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19.
我是随着中国报业市场化的潮流加入传媒的。199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那一年堪称中国的“都市报元年”,当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8月1日《大河文化报》(现名《大河报》,下简称“大河报”)在郑州创刊,这两张报纸在中国的都市报阵营里都很有代表性,而后者则还是我工作过的第一家媒体。可以说,正是都市报的兴起使我有机会加入新闻业,并随着都市报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之后,为了及时报道相关的信息,媒体间的新闻大战也拉开了帷幕,第一天的报道成为新闻大战的重头戏。由于成都离地震中心相对较近,当地主要媒体都及时派出记者赶赴汶川等受灾严重的地区采访报道。本文试图通过5月13日成都三家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和《华西都市报》的地震报道专版进行全面分析,评述它们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