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你可知道,自然界中的云、雨、露、雾、霜、雪、雹都是我们小水滴的‘杰作’?我们的行为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还有许多奥秘,你想知道吗?请跟我来……这是一位物理教师正给学生讲授物态变化。像这样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在实验初中的各科课堂上已经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2.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更是《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课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逐渐成为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针对学生在网络上凸显的道德弱化行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做到准确发现、及时纠正、有机渗透、有效教育成为当今中小学道德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桂林市七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呼吁相关部门关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改的深度推进,小学阶段加强各科的教学工作,并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成为了全科教师关注的重点话题。教师应该坚持更新个人的教学理念,用更加贴合时代精神的策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且正确的三观,用精神力量引导自身进步,从而获得长足发展。本文将围绕着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行为意识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4.
教师职业是极具专业性和职业性的,这种特点在课堂情境中尤为显现,而教师在课堂情境中的行为则是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直接外显反映。课堂情境中的教师行为主要为两种: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本文在分析两种行为所内含的道德性以及对学生的德育影响的基础上,探寻教师课堂行为如何更好地体现教师内在道德与理性,如何更好地实施符合道德的教学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5.
<正>几年来的课改实践证明,充满智慧的艺术性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所凸显的亮点。在新课改中,作为一名教师,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具体的做法有很多,而且已为许多学者、教师探讨过,这里只想就如何通过艺术性课堂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谈点自己的拙见,与同仁商榷。教学语言是教师上课讲话的基本功。课堂上注重语言艺术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尤其是对刚踏上教学岗位的新老师尤为重要。大家知道,各行有各行的行话,各科有各科的术语。那么我们作老师的行话是什么呢?广而言之,是  相似文献   

6.
教学乃“为己之学”——教学行为的道德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未必有德性,教学未必是德行,因而教学行为是需要道德评判的。教学行为的道德评判,就是对某种或某类教学行为在道德意义上做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从而把教学行为区分为善的或恶的、有利的或有害的、正义的或非正义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等类型,通过对教学行为的赞许或谴责来干预教学生活,从而使教学走上人性化的道路,真正全面地丰富、涵养和提升人性。教学行为的道德评判应当在教学行为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即看教师是否在既定的客观环境中做了他所应做的、他所能做的和他已做到的。通过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形塑和完美自身,通过形塑和完美自身不断形塑和完美学生,这两者不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而是一体化的过程。教学良心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立法”,规约和制导着教师的现实教学生活或实际教学行为的选择,所以教学行为的道德评判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教师教学良心的自我评判。  相似文献   

7.
杜威说过,"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所以,"知道如何把道德价值的社会标准加诸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上面,是十分重要的."[1]基于校园童谣的学科渗透道德教育模式,是指在不同学科的课堂上以童谣为载体,充分寻找、挖掘教材中隐匿的道,德内容,加强学科道德教育的意识,使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在轻松、愉悦的童谣中感受和体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自觉有效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集体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是深化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但令人遗憾的是,英语教学中有一种抛开思想教育,单纯进行语言教学的倾向,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就这一问题,笔者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法治是培养中小学生思想品德与法治素养的一门基础性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从学科单科教学到各科整体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到培养学生素养、教师单向教育输出到学生与教师互动共享转变。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中的道德引导行为具有专业性、渗透性和临床性的特点.理解道德教学是教师自主发展道德引导行为的前提和关键,专业生活的道德愿景是促进教师教学道德行为发展的内部动力,公众、管理层的信任和期待是促进教师教学道德行为发展的外部动力.高校应采取严把选用关,提供宽松、民主、开放的环境,构建学习型组织等策略,提高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道德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内的课堂教学评价大多过于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评价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素养高低、课堂上机智灵活等等,而很少关注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我们知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因此课堂教学的评价更应该围绕学生的学。就当前的教学理念来讲,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设定应关注学生行为的改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学各科数学中德育渗透的总体思考林斯坦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在各科教学中,把德育和智育截然分开是不可能的。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时,总是在用一定立场、观点、方法和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品德行为对学生施加着影响。无论文理科教师均莫能外,因为,教师作为一定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13.
德:好的品质和行为,即中化民族之美德,<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统计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广大统计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班内各科任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同时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桥梁.那么,如何才能当好初中班主任呢? 在学业上,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良师". 作为班主任,无论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行为品质上,都必须具备以身垂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张人 《教书育人》2005,(8):47-48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违反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教学活动不能顺利有效进行的行为。如何调控课堂问题行为,关系到教师教学的成败。教师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了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并掌握了相应的调控策略,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进退有据,收放自如,不致在问题行为发生时,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16.
伍玲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2):245-245,247
德:好的品质和行为,即中化民族之美德,《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统计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广大统计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7.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阵地,这就反映出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何做好初中生的德育工作?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还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共同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8.
张国宾 《辅导员》2013,(12):27-28
<正>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班内各科任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同时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桥梁。那么,如何才能当好初中班主任呢?在学业上,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良师"。作为班主任,无论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行为品质上,都必须具备以身垂范的能力。首先,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古  相似文献   

19.
王志科 《辅导员》2013,(27):34+38
所谓思品教育,即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理想、言行、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优良的思品教育,要依各科教材的具体特征,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笔者认为,小学只靠思品课进行德育教育是有其局限性的。全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发掘各科教材中的思品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的德育功能。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发掘其思品教育功能呢?  相似文献   

20.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各科教师的共同职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科学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