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就意味着有虚构、美化成分,尽管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但毕竟与"真"有距离,而我们的教育是立人的教育,我们培养的人应该具备:信仰"真",追求"善",热爱"美"。因此,艺术化的教育管理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朱红亮 《职教通讯》2012,(22):57-61
"真"指称着"合规律性","善"为"合目的性",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并体现在人类活动中。高职人文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内涵着"真""善""美"。高职人文教育之"真"是指高职人文知识教育,"善"是高职人文精神教育,"美"是高职人文知识教育与精神教育的统一体,并体现在高职人文教育的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本真包含本色和善真两个方面。何谓"本色"?天以蓝,地以黄,山以青,水以绿,虎以猛,人以善,为本色。何谓"善真",这是从人的行为角度而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人善是做好任何事的前提,善良的才会是真实的,也才会跟美连结起来,构成善、真、美递进式的境界。所以,我们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张劲松 《文教资料》2013,(14):77-78
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谈论道德修养的,而是谈他所认为的"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所说的永恒之"道",就是个"无"字,"无"就是"道"。孔子讲的"道",不论是自然之道,还是仁爱之道,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老子所讲的"上德",说得完美无缺,一尘不染,实际上他是把"德"束之高阁,是谁也无法做到的"德";其"下德"看上去是在谈德,实际上已把"德"说得一无是处了。孔子所谈的"德"属于伦理范畴,重在修身。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议题式教学,既是实现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形式,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呈现出"真、善、美"的统一,成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善美三者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必然的价值诉求。立德树人的价值诉求只有定位于"启真"、"导善"、"审美",即对真、善、美三者价值诉求的深刻追求和把握,才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价值。本文试图从真善美的角度开展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康德"三大批判"按顺序分别探讨真、善和美,所以人们习惯用"真善美"表述三者顺序,并将其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但"真善美"的表述方式不仅和康德构建其哲学体系的初衷不一致,而且"善"高于"美"。中国文化是一个以"道"为灵魂、以"合"为途径、以"和"为目标的和谐文化,因此当以"善"为最高境界,守住"善本位",既可以按"真美善",也可以按"美真善"的路径去努力,实现"殊途同归"。人的真正本质就是追求以"真善美"的统一为目标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作家受世俗利益诱惑融入到世俗化写作洪流中,放弃文学"求真"、"扬善"、"崇美"的原则,作品呈现出价值错位现象。它们将部分"真实"视为整体"真实",亵渎了文学之"真"。除"求真"之外,文学还应该扬"善",而它们却转向对"恶"的张扬。文学陷入"失‘真’、乏‘善’"的怪圈后,自然伤及文学之"美",以致文学表现出"恶美"现象。既然文学远离了真、善、美的价值诉求,那么传统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就被扭曲了。这样文学呈现出"失‘真’、乏‘善’、恶‘美’、变‘形’"的镜像,损害了文学的美学价值,危及了文学的生存,应引起学界、作家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9.
老子曾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即人最高的道德境界应如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与其争高低,甘居下游奉献而不求有回报."人往高处走",故低处是"众人之所恶",而偏偏"水往低处流"--这才是"上善",才最接近于"道"."厚德"才能"载物",最高尚的道德才可以包容最广大的东西.孔子讲"水有五德",它守法、正直、明察、有志、善于变化,它集德、义、道、勇于一身,它的美德常使君子遇而必观.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秦观词作中充溢着"愁"、"恨"等字眼,它们契合了人们在审美心理上的主要特征———"距离产生美",同时也满足了人的自我确证的深层心理需要。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显明越好。秦观词中扑面而来的"愁"情很好地表现了人类心理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中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可推演出古代的"目的价值等级体系",用以审视法学界的多元价值。基于老子的视野,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冲突时,应取目的而舍手段,这是为了回到本真德性,放弃表相、虚伪德性。对于法而言,也应遵循这价值阶梯,回归"道"(中国自然法)的至善本性。在无为的语境中,"上德不德"(及其"目的价值等级体系")是自然、本性之德,不反对德,但又不能说是"以德治理",否则就可能被误解成道德强制主义。  相似文献   

13.
裴艳玲兼擅昆曲、京剧和河北梆子的表演,三获"梅花奖",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家。《裴艳玲传》浓墨重彩描摹了裴艳玲精湛的艺术造诣和精彩的艺术人生,在漫长而艰辛的演艺生涯中,裴艳玲形成了既植根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艺术观念,执着追求艺术之"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达到了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典对真善美的解释是:真,真实(跟"假、伪"相对);善,善良、慈善(跟"恶"相对);美,美丽、好看(跟"丑"相对).日本学者黑田鹏信说过:"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相似文献   

15.
亚里斯多德审美目的观的出发点是他的以“中道”为核心的社会伦理思想。他通过对德与乐、美与善的关系的探究,提出了“美即是一种善”的观点;他不仅强调了艺术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而且同时论述了艺术的“净化”作用,提出审美的“无害的快感”可以独立于“教育”和“精神享受”之外。可见,亚氏是把艺术的审美目的性规定在理性、知性和感性诸多方面,把真、善、美、乐四者的有机统一视为艺术之审美目的的。  相似文献   

16.
徐志波 《中国教师》2013,(24):63-64
广东省花都区新华第四小学在"崇真尚善,与美同行"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按照"特色项目、特色课程和特色学校"的发展策略,从开设国画、舞蹈和管乐等艺术类的特色项目开始,着手构建特色鲜明的艺韵校本课程,确立了"以德立校,以美育人"的办学特色,旨在引领师生探求真知,养成善德,追求至美,以使学校成为传播"真、善、美"的殿堂。如今,学校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具体有四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心中有一种品德,它是源自于人的内心深处。它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地继往开来,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它就是"真""善""美",一个让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深入学习和了解陶行知提出的"真""善""美"思想和价值理念有利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党性原则,这就决定了这种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真、善、美"作为其根本原则,同时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能够把这三种教育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的原则体现为教育方法的科学化,教育态度的人性化,教育目标的现实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善"的原则体现为在教育对象上注重发掘对象的优点、长处,在教育手段上通过发扬长处来"长善救失",在教育目的上要"与人为善"和"治病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的原则体现为营造优美的教育环境,追求教育方法的形象性和感染性,讲求教育语言的美和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9.
<史记·李将军列传>是真、善、美有机完美的结合.它的"真"表现为事真、人真、社会本质真;它的"善"表现为对李广的同情和赞扬,对黑暗势力的憎恨;它的"美"表现为人物形象的美和为此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方法的美.  相似文献   

20.
到今天为止的文学史和艺术史,都证实这样一条真理:艺术的价值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真、善、美”,将来也不会例外。与“真、善、美”背道而弛的东西,不管它如何新,甚至喧闹腾热于一时,到头来都会成为“废话”,而被世人所遗忘。 艺术所需要的新,所追求的新,是“真、善、美”的新。这种新,或者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或者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结合方面,即或只体现在形式方面,它所包含的内容,也必须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