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魏六朝的男女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上存在着不同的创作动机和创作视野。从创作动机上看,汉魏六朝的男性创作动机更加多元化,而女性的创作动机则相对单一;从创作经验上看,汉魏六朝时期的男性诗人们在创作视野上要比女性诗人们广阔得多,创作经验也更加丰富,而女性诗人们的创作视野则显得比较狭窄,创作经验也更单一。  相似文献   

2.
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审美主体创作动机的心理进行剖析,研究“前写作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作动机的心理推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动机研究具有积极的艺术人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艺术观察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对现实生活充满艺术情感的有独创性的审美认识,也是产生创作动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审美客体刺激了主体,并被主体所吸纳、接受,并转化为主体的审美需求和心理动力时,才能产生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4.
因创作主体心灵的隐痛和创伤所形成的苦闷是创作动机的内驱力。这种苦闷主要由生活的苦难、生理的残损、精神上的疾病、政治上的失意所致,然而它却是创作主体产生幻想的最佳因素,是培养创作主体审美体验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促使创作主体洞察社会和人生的奥秘,从而使文艺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包括显动机和潜动机.显动机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理驱力.生活中作家因各种物象事件的触发,产生心理波动,造成心理失衡,并引发作家一定强度的情感,这便是创作的显动机.张爱玲创作的显动机是为了生计和实现自己的天才梦,从香港辍学回到上海,为了生存她拿起了笔,"出名要趁早呀!……迟了来不及了!"潜动机是指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它是心底涌动的一股潜流,暗中驱策着作家前行.张爱玲创作的潜动机是郁积在胸中的感受和体验、思想和情感,"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张爱玲对新文学是不满的,她要通过创作,体现出对新文学的反驳和偏离,这也是她创作的潜在动机.  相似文献   

6.
联系毕飞宇的自述及其自传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我们可以看出在他小说中存在的诸多自传性因素。通过对其小说中的自传性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毕飞宇的创作动机、创作主题以及创作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创作的冲动     
孙娟娟 《考试周刊》2012,(79):14-14
小说主题即作家的创作意图,是作家所主要表现的思想愿望、情感、观念等,但无论如何作家的主观意图应为小说主题的第一层面。创作动机包括作家的心理动机,从艺术学的角度讲,它是文学创作的起点,本身包含着复杂的层面性和横纵向的关系。一般的作品除了总动机外。还有很多具体的子动机,另外还可以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本文仅对显在动机和潜在动机两方面加以论述。一显在动机是作家创作直接的心理动力,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家由各种时间和物象的触动引起心理的波动,以致引起心理失衡,从而产生一定强度的情感、行为与笔墨,这是一种明显的有迹可寻的心理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8.
结合吴承恩的生平经历和其他相关材料,小说《西游记》的创作的心理动因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他的人生经历看.其童年经验的潜藏对他后来创作的个性,作品的独特意蕴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他的才性气质的充润也对其创作有重要影响。其次,从传统和时代看,其外在辅就的心理动机也分两个层面。1、文化传统的承传与发扬:2、时代氛围的濡染与刺激。此种探讨对合理解释其主题以及某些艺术评价提供了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9.
<创作动机论3>是一本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学术性理论专著.它对创作动机进行了掘井式、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研究,从错综复杂的动机现象中,探究、总结出了某些规律,规则或模式;从创作实际出发,依托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为研究创作动机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小说史略》出发,并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际,可以对作家创作动机形成几点思考:作家创作动机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影响作家创作动机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满足自身需求的内在因素,二是社会、市场、读者等外部因素,对于两者,作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又密不可分;“学者作家”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隐秀篇》"隐"与"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独立美学范畴,是刘勰对创作中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统一性的深刻思辨认识。《隐秀》致力于解决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通过"隐"、"秀"的相契相协,文学创作就能够做到更好的依言达意。  相似文献   

12.
"革命与爱情"虽是十七年小说和革命文学共同的叙事范式,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创作主体、创作理念、创作特点及其发展脉络等层面,前者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开创时期左翼文学的雏形,后者显示了革命胜利后左翼文学的成熟形态。  相似文献   

13.
“民族化”是木刻艺术中一个经久不衰的核心问题。抗战日期中国新兴木刻的“民族化”在内容上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在形式上则采用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并批判地继承外国木刻艺术的优良成分,逐步形成了民族化与世界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早期女性作家的散文创作,五彩缤纷,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达到很高水平,评述她们的文章,领略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她们的审美理念,有益于加深时生活的认识和繁荣新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充斥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革命情结,这导致现代文学无法绕开革命,许多作家由于各自不同的主体性,投身革命洪流中时,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与革命文学形成了不同的关系形式。老舍的小说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性,它在讽刺的维度、情感基调上与革命文学存在差异,同时它在民族性批判及文学的大众化上与革命文学又有着潜在结合点。  相似文献   

16.
蠡谈评点     
文学评点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样式,其以特有的形式,内容,存在形态及对文学创作、鉴赏等的影响使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占有一席之位。从评点的内涵、形式与内容、存在形态及特点四方面界定评点,建立关于评点的基本知识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蠡谈评点     
文学评点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样式,其以特有的形式,内容,存在形态及对文学创作、鉴赏等的影响使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占有一席之位。从评点的内涵、形式与内容、存在形态及特点四方面界定评点,建立关于评点的基本知识框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广义修辞学宏阔的跨学科视野造就了其语义研究独特的学术眼光与别样的学术风貌:理论基点是修辞认知催生语义变异,研究对象从静态转向动态,研究单位从语词走向语篇,研究模式从语言学迈向诗学以至文化哲学。着眼于表达与接受之双重视角,从整个语义信息的传递过程研究语义。术语的创设标志理论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9.
易卜生汲取民间文学的语言、技巧和精神气韵开展创作,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出浓郁的民间歌谣特征。易卜生诗歌题材主要来自民间文学,最常用民间意象中的林妖和水精意象。在艺术形式上体现出民间歌谣的特征:歌唱的因素、回环的句式、节与节的反复、民间的机智和幽默风趣。易卜生诗歌是他生命轨迹的艺术性记录,他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将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精神品格相结合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20.
南社的词创作在清末民初的文坛有相当影响,而他们的史词则更值得注意。南社史词的焦点集中在对历史的感触、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忧虑,这种以"觉世"为目的的文学,尽管有的从单纯的文学角度来看似乎价值不高,但是这些对于认识当时社会的立体影像,仍然具有重要的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