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郎丽青 《教师》2012,(19):108-108
童谣,自古有之,最早记载于《诗经》。百度百科对童谣是这样定义的: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它的叫法很多,在古籍中有“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称谓。名称虽不同,但童谣的两大特点是亘古不变的: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们感兴趣。  相似文献   

2.
琦琦 《小读者》2012,(3):58-61
姜尼·罗大里(Gianni Rodari,1920—1980),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20世纪40年代开始写童谣和童话故事.一生为儿童写出大量作品,成为世界儿童文学泰斗。主要作品有长篇童话《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童话集《21加1个童话》,《蓝箭》、《电话里的故事》、《有3个结尾的童话》等。儿童小说《3个小流浪儿》;儿童诗《童谣儿集歌》、《天上和地上的童谣》等。1970年获国际安徒生奖.  相似文献   

3.
谈《三国演义》里的童谣别廷峰“谣”是人民口头创作的短篇韵文作品。童谣是由成人拟作或由儿童自己编创的供儿童欣赏吟唱的歌谣,据《尔雅·释乐》:“徒歌谓之谣”,就是不用音乐相配合的歌。因为“谣”具有强烈的政治讽谕性质,在先秦时代就已被人们重视。《国语·晋语...  相似文献   

4.
童谣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心灵鸡汤,它以短小整齐的形式、明白浅显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表达不同的情趣和事理,滋养着儿童健康成长。好的童谣,为孩子们稚嫩纯真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丽、灿烂的色彩。可是,在不少地方,健康向上、悦耳动听的校园童谣正渐趋失声,内容低俗的"灰色童谣"趁虚而入。"灰色童谣"传递消极、暴力、颓废等不健康的内容,对儿童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儿童需要健康童谣的滋养,在"阳光童谣"与"灰色童谣"的争夺战中,儿童文化建设显得愈加重要。我们呼唤作家以及教育工作者搜集儿童生活中积极、有趣、幽默、精彩的东西,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使用儿童语言、充满童趣的作品,引导儿童阅读、吟唱优秀童谣,让"阳光童谣"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5.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孔凡勇  张颖 《现代语文》2010,(5):112-114
童谣是伴随着儿童成长并被其广泛接受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经过几辈人甚至几十辈人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山东童谣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本文拟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童谣的语音特征、词汇特征及其修辞手段,探索童谣千百年来能够得以流传的文学魅力,借此来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童谣以儿童的视角反映世界,以儿童的口吻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我校开发“传唱童谣”校本课程,组织学生传、记、唱优秀传统童谣,创编新童谣,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传唱童谣,耕耘心田,”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学生在琅琅的唱童谣、诵童谣声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行的熏陶,发展了语言,丰富了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8.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童谣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传承中,经过了一代代人润色加工而形成的特殊文学形式,摇篮曲、游戏歌、问答歌、绕口令、谜语歌等,都属于童谣的范畴,深受儿童的喜爱。童谣来源于生活,语言明快,富有节奏感,能很好地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童谣辅助教学,让幼儿在欣赏童谣、感受童谣魅力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一、朗读指导要注重文本的前后关联教学《月光启蒙》时,教师这样指导学生诵读童谣:师:这么多童谣你们喜欢哪首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一下。生:我最喜欢的是《毛娃哭》,因为很押韵。师:这样读,押韵的特点就出来了。还有别的童谣  相似文献   

10.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明晚期的韵书《交泰韵》的入声编排有两大特点,入声阴阳两承和平入各分阴阳,反映了时音特征。本对其入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作音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谢武彰,台湾资深的专业儿童文学作家,他很有灵气,作品获得多种儿童文学奖项。谢武彰的儿歌主要为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生活歌,其二是知识歌。在儿歌创作方面作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即把儿歌当做儿童诗来写,因此他的儿歌有浓郁的诗味,还有鲜活的意象,跳跃的童心,灵动的想象,律动的音律,浅显的语言和多种辞格的运用等也是作品的特点。研究谢武彰的儿歌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童谣是在儿童中流传的口头韵语,一般在一定的区域内传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但是,在对江南童谣与青海童谣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发现,江南地区流传的一些童谣,与青海河湟地区流传的《天皇皇》、《古记儿古记儿当当》、《喜鹊儿喜鹊儿喳喳喳》等童谣,或内容相同,或结构相似。本文对此进行了分类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邵琪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25-126,129
所谓阳光童谣,就是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对儿童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童谣。它以其自身的快乐性、生活性、闲暇性、多样性等特点天然地成为小学德育的新路径。因此,应以阳光童谣为载体进行小学德育,并构建阳光童谣所寓含的小学德育内容。在实施方面,具体可以采用使阳光童谣课程化,开设阳光童谣校本课程;将阳光童谣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组织丰富多彩的阳光童谣活动,巩固德育成效;创建阳光童谣氛围,形成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来实施基于阳光童谣的小学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阳光童谣"抑制"灰色童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四川方言的没、术、物三韵的读音分为三大类,六小类,并证明宋代此三韵还没有从臻摄入声韵中析出,明代与通摄入声韵合并,清代与宕江入声韵归并,进而演化出今天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海州一带的民谣,早在明清年间,甚至更早就已流传。海州童谣较早的把视角转向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流传在海州一带的民间童谣,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地发展,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文章对海州童谣的内容、形式的特点作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充分肯定了海州童谣所蕴含的地方民俗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童谣的生命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学生生命是教育的应然追求。童谣的固有属性决定了童谣是教育回归生命的一种新路径。童谣的主体性,体现了生命的基本品质;童谣的交往性,生命的真实展现;童谣的体验性,生命的存在方式。为此,学校应开设生命化的童谣课程,认识真实生命;营造童谣氛围,关照灵动生命;构建童谣生活,伸展自由生命。  相似文献   

18.
《盛明杂剧》卷首卷尾诗的用韵,既不符合通常所说的诗韵《平水韵》系统,也不符合当代的曲韵《中原音韵》系统,而是借押词韵。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儿歌中的人际语法隐喻现象,分别选取160篇英文和300篇中文经典儿歌进行量化研究,阐述了该语篇类型中词汇语法层面的发展模式,探讨儿童语言理解力和不同语言模式的感知力,说明在英汉幼儿儿歌语篇中均存在人际语法隐喻。人际隐喻是英汉儿歌的共同特征,这就意味着儿童也在学习并体验同成人语篇一样复杂的语言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儿歌童谣“同一关系”论和以魏寿镛、周侯予为代表的儿歌童谣“并列关系”论,是现代儿歌童谣逻辑关系理论的两大传统主流观点。其生命内核均是指向民间的,未能涵盖现代儿童文学视野下的文人创作儿歌是其“硬伤”。就当下儿歌、童谣的存在现实而言,儿歌、民间儿歌(童谣)、文学(创作)儿歌j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以儿歌为“母集”、以民间儿歌和文学儿歌为并列“子集”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