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杂文的概念     
从这期起,本刊新辟“杂文写作讲座”专栏。杂文是报刊常用的一种文体,读者面广,社会作用大,新闻记者和通讯员应当学会杂文的写作技巧,掌握杂文的有关知识。徐乘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官,主讲杂文写作和新闻编辑学。从六十年代起,徐乘同志便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杂文,受到读者的喜爱,《杂文报》今年4月21日曾发表专文介绍他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在读朱健国先生在《出版广角》1998年第5期发表的《20世纪中国杂文真相随想》之前,笔者还读过了朱健国针对姚春树教授和袁勇麟博士合著的《20世纪中国杂文史》而发的四篇文章:《治死历史》、《两点意见》、《20世纪中国杂文真相何在?》、《本世纪中国杂文之我见》。朱健国在上述的五篇文章中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杂文观,激烈地否定  相似文献   

3.
杂文耐看。群众爱看杂文,爱看观点正确、语言机智、生动活泼的杂文。 全国各地的党报、党刊都有杂文栏目,鼓励批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在乌鲁木齐市,《杂文月刊》、《杂文选刊》有一个相当大的读者群,每个月的下旬未尽,次月的刊物已经“隆重登场”。杂文的繁荣足以证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胸襟与胆识和反腐败的决心、文学创作环境的宽松。 杂文是年轻的,充满朝气的。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副刊杂文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文革”时期被迫中断,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当年,杂文被视为《人民日报》副刊的灵魂,发挥了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得到许多知名作家和学者的热心支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杂文作者.1990年创办的副刊杂文栏目“金台随感”,事实上成了全国报纸副刊的一个名牌栏目,刊发了不少精品力作,有力推动了杂文创作.我自1975年大学毕业起,30多年在文艺副刊编杂文、写杂文,亲历和推动了《人民日报》副刊杂文的繁盛.在30多年编辑生涯里,我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杂文的功能     
上文我们对杂文的特点作了简要的介绍,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杂文的功能。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功能。杂文这种文体的功能是什么? 六十年代初期,《人民日报》副刊上有个很有名的专栏,叫《长短录》。在这个专栏的编辑方针中有这么四句话:表彰先进、匡正时弊、活跃思想、增加知识。我认为,杂文的功能就是这四条。第一个功能:表彰先进。对于先进的人和事,表扬之,歌颂之,这是新时代的杂文应该担负的使命。就是在旧时代,也有不少先进事物。在鲁迅的杂文里,也有一些歌颂新事物的作品。比如,他歌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杂文学会第十届年会于今年4月下旬在南通市天星湖度假村举行。年会的主题为吴同志杂文研讨及对南通日报社会部近两年来“热点冷谈”专栏部分杂文进行评述。吴先生是江苏省杂文学会名誉会长 ,年届七旬 ,业余创作杂文已有半个多世纪。从六十年代起他就在《新华日报》一版开辟了“村头闲话”专栏 ,依他在农村工作的见闻及思考 ,不时写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的短文 ,文字通俗。1984年吴的《村头闲话》经农村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当年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吴象为之作序 ,认为此书能感染和吸引读者 ,就在于通俗与“关风…  相似文献   

7.
我在《三秦花边文苑·编后记》中说过,“陕西省的杂文创作,无论从历史地位、作者队伍、创作实绩诸方面看,在全国除京津沪穗蜀等省市外,可居中上水平。”这一估价受到严秀、张华、杜文远等专家学者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求是》、《群言》等报刊杂文编辑的赞同与认可。张华教授说:“从整体看陕西的杂文源远流长。周秦汉唐,陕西是全国的政治中  相似文献   

8.
《杂文九讲》是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林帆将其旧作《杂文与杂文写作》加以修订补充,重新出版的一本书。书中详尽分析了杂文的性格以及作为杂文必需具备的条件。每章之后加附文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我在一干休所供职。翻阅《中国老年报》时常常能读到署名“陈鲁民”的杂文。调入总参测绘局工作后,一日读罢陈先生杂文后大声叫好。这陈鲁民到底何许人也!我的同事告诉我,陈鲁民就是解放军测绘学院的陈教授。唉呀呀,原来是一个系统的,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我采访了他。陈先生现为测绘学院政教室的副教授,杂文只是他的“副业”。可是这“副业”他却于出了门道,从1984年开始至今10余年的时间,他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求是》杂志等全国60余家报刊发表杂文1800多篇,获奖100多次,其中一等奖21个,…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到来前夕———2000年11月7日至11日 ,人民日报在北京怀柔首次召开“金台杂文”和副刊研讨会 ,一批著名杂文家加盟 ,邀请北京、上海、江苏、陕西、天津、四川、安徽、山东等地共20余人到会 ,探讨振兴杂文。人民日报一贯重视杂文研讨会主持人、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蒋元明 ,首先介绍了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上的杂文 ,他说 :人民日报一贯重视文艺副刊杂文。粉碎“四人帮”以来 ,副刊杂文更是有了大发展 ,已先后结集出版了《纵横谈》、《不惑集》、《阿Q真的阔了起来》和《同志颂·小姐辨》、《风云变·警钟鸣》几本选集。前两部…  相似文献   

11.
1982年复刊的《新民晚报》重辟《未晚谭》一栏,专门刊载时事政治杂文,由报社社长、我国著名杂文家林放(赵超构)任其主笔。几年里,林放在《未晚谭》这个栏目中发表了近三百多篇杂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所以如此,除了其杂文内涵的深刻、尖锐、泼辣、敏感外,  相似文献   

12.
读了《今传媒》4月肖云儒同志的《中国传媒需要专栏作家》,对《文化艺术报》能够在相当长时间里刊登陶冶的杂文,心有敬佩。但放眼整个传媒界,发现许多报纸杂志对杂文还是不怎么“感冒”,特别是一些从前经常刊登杂文的报纸相继取消了相关栏目,又不仅感慨万分。杂文重要,尽人皆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杂文式”评论大量“挤入”各报开辟的小评论专栏之中,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解放日报》的《朝花》、《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等等。“杂文式”评论的走红和发展,是新闻学与文学、美学、思维学等学科联姻的产物,也是缘事而发的新闻评论与文艺性政论结合的直接结果。杂文式评论具有一般新闻评论的针对性、群众性、论辩性,同时又可以借助杂文的文学表现手法,使内容更加深厚,文字更加精美,因而更具有可读性,深受读者厚爱。  相似文献   

14.
综观各大城市晚报副刊版面的杂文栏目,《新民晚报》也好,《羊城晚报》也好,《今晚报》也好,各家杂文有各家的特点、风格。  相似文献   

15.
《杂文报》《杂文界》自去年11月下旬起举办面向农村的“乡风絮语”杂文有奖征文,令人刮目相看。从已经发表的征文作品来看,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诸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B超之忧》《谷贱伤农》《重赏之下必有耕夫》《精神致富》《农民有没有农籍》《林茂才能水秀年丰人寿》《造坟风刮出“十四陵”》《同行的乡镇企业成“亲家”》……等等,多侧面地反映了今日中国农村的风貌。杂文这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文体,本当无话不谈,观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是,多年来我们的杂文所折射的生活面实在不宽,其题  相似文献   

16.
《杂文报》《杂文界》自去年11月下旬起举办面向农村的“乡风絮语”杂文有奖征文,令人刮目相看。从已经发表的征文作品来看,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诸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B超之忧》《谷贱伤农》《重赏之下必有耕夫》《精神致富》《农民有没有农籍》《林茂才能水秀年丰人寿》《造坟风刮出“十四陵”》《同行的乡镇企业成“亲家”》……等等,多侧面地反映了今日中国农村的风貌。杂文这种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文体,本当无话不谈,观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是,多年来我们的杂文所折射的生活面实在不宽,其题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不少报纸都在一版或专版上开辟了一些时评性杂文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河南日报的《纵横谈》等等,这些专栏发表的文章,均以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为据议论说理,所以叫时评性杂文。时评性杂文具有新闻、文学和说理三位一体的特征。一、新闻特征报纸时评性杂文专栏里的文章虽不属新文体裁,但它具有明显现实性和时效性的新闻特征。一是它据新闻事实议论说理,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问题和动向。鲁迅说,杂文是反映“时代的眉目”,就是强调杂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要便捷敏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8.
常听人说,“贪官怕杂文”,其实贪官并非同一脸谱,也有贪官喜杂文。前些时候深圳揪出了一批贪官(该市南山区区委书记、区长、区人大主任被一锅端),其中的那位区委副书记、区长何初本不仅喜杂文,竟还是一位创作颇丰的杂文作者。 报道说,58岁的何,一向爱好杂文,目在海天出版社出版了个人杂文集《咏竹》。书中的作者小传说:何初  相似文献   

19.
目前,杂文界对于杂文有无党性,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最近朱健国先生在《我的杂文来源》一文中就提出:“思想不从属任何党派,又文采而艺术地表达出来才叫杂文”。这种观点不仅令人难以苟同,而且关涉杂文创作的方向问题,很有必要在理论上加以廓清。下面仅就此谈点粗浅看法,求教于各位方家。一、杂文的党性是其文体质的规定何为杂文?按照瞿秋白的说法,“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尽管这种定义并非完全科学,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观点能撼动其权威地位或取而代之。按照这种界说,杂文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应该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作为…  相似文献   

20.
提起李峰,人们并不陌生。他从事新闻工作40余年。其著作颇丰。 李峰还是位杂文作家。199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杂文专集《热冷集》。新闻工作者兼杂文作家,这在我国目前还不多见。 那么,李峰是怎样巧杂文的?笔者访问了他。 李峰回顾了往事:“那是1958年,当时我看到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思潮,有些心里话想说出来,于是便采取了杂文这种形式,揭露、抨击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