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99年,新闻单位的内部改革和各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如火如荼,尤以报刊争夺市场、争夺读者的竞争更为激烈。然而,市场就这么大,读者也不可能掏更多的钱出来订阅这么多的报刊,只能有选择性地订阅几种自己喜爱的报刊。于是,许多报刊的有识之士纷纷将眼光瞄准特稿版这一领域,以办好办活特稿来争夺读者。那么特稿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它在新闻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如何才能办好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媒介市场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传媒竞争不断加剧,受众市场不断细化”的特点。传媒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受众市场的争夺。广播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要研究和开拓市场,解决节目与市场脱节的问题,面向市场“制播”广播节目。笔者认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链接市场、受众、产品这三个环节并使之良好地运行起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本报”是读者和新闻界对新问世的一些8开“报型刊”的新称呼。它以8开新闻纸外加彩色铜版纸封面装订成册,嫁接了报纸与杂志的双重优势而开拓市场。目前以《北京电视》周刊、《北京青年》、《卫视周刊》为代表的此类报型刊在北京市场上迅速崛起,吸引了读者的充分“注意”,并形成了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此外类似的还有《广东电视》周刊和《上海电视》周刊及辽宁的《电视朋友》。以北京为例,目前至少有200家以上的报纸在抢占北京的报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本报”为何还能占有一席之地?最主要的就是它找准了市场定位,以特色战…  相似文献   

4.
市场化运作使媒介大战日趋激烈,如何服务好受众,使受众从媒介中获益,是媒介争夺读者的重要环节,“媒介大战”下的新闻市场,下去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可能无人问律,因此树立服务意识,钻研受众需求,服务好读者,成为当前媒介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媒介定位概念缘自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定位理论。媒介以其特色和价值有选择地吸引相关的受众,这就叫市场“定位”。“定位”是报刊经营管理者对读者心智所下的工夫,是报刊媒体所要寻找的市场空隙,也就是读者心智中的空隙。因此,报刊社要想成功运作自己的媒介产品,就必须时刻监视媒介市场环境,精确判断受众观念和态度的变化、竞争对手变化、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整等,不断修正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6.
如今,传媒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为此,有人提出了寻找传媒的“无竞争空间”的观点,认为媒介应该寻找和开发未被竞争对手发现的“处女地”,这样既可避开与对手正面交锋,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如果说正面交锋是争夺受众,那么寻找‘无竞争空间’则是分享受众。”这一观点的提出恰恰符合当今传媒市场分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媒介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对“眼球”的争夺,对受众的争夺,而取胜的希望和突破口就是差异化战略。作为传统纸媒特别是党报,通过深度报道扬权威、公信力之“长”,补时效性、互动性差之“短”,才能走出一条与新媒体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之路。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媒介市场的发育和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版面革新”的浪潮正席卷中国报界。大家已经深刻认识到,要想在争夺受众中获胜,不仅要在新闻本身的质量上下功夫,还必须高度重视报纸的“第一眼效应”,即想方设法把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版面的吸引力。许多报纸都在色彩、图片、标题、  相似文献   

9.
温汉华 《今传媒》2006,(3):61-62
新闻媒介的定位,是借鉴市场学理论“市场定位”的概念发展而来的。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媒介市场,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和受众分众化日益明显,媒介只能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选择和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并确定自己的经营目标,以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这就是媒介的市场定位。媒介主要有功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报业生存已成为业界和学界不断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报纸不仅要同期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争夺受众,报纸之间的暗战也风起云涌。不同媒介间的竞争,因媒介不同,受众容易对报纸形象形成认知,而同媒介的报纸之间如何快速建立起读者对报纸的形象识别认知,报纸版面风格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是报纸之间争夺读者的一种手段。笔者将从版面形象的差异性、稳定性和协调性入手探讨报业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新闻周刊,一般是指单周或隔周发行,以报道和评述时事新闻为主的期刊。大众新闻周刊,则是区别于以《半月谈》、《瞭望》等为代表的主流新闻周刊.以前卫、新锐、时尚的大众文化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新型新闻周刊,如《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新周刊》、《新民周刊》等就是其成功的代表。在中国纸质媒体(主要是报纸、期刊)大众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大众新闻周刊是继晚报、都市报之后媒介市场的新生“宠儿”。究其风行的原因,人们大多从传播特色、受众定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媒介无一不被推向市场,为了争夺“受众注意力”,传媒之间展开了生死攸关的竞争。由此可见,中国的媒介已经在市场中渐渐成长起来,在竞争中不断增强了实力。但就现状来讲,媒介市场还不规范,结构还不均衡,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曹鹏 《新闻实践》2001,(2):35-37
目标受众 预期争取的受众群体,也就是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民等媒介内容的服务对象。由于环境的变化,市场的竞争与多样化导致媒介出现分众趋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式的以天下万众为己任的媒体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媒介只能瞄准一个相对较小的受众范围、领域或层面。此时,如何圈定自己的受众目标,就至关重要。 目标受众对于媒介营销来说、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广告的最终消费者。广告主深知如果无法到目标受众,世界上最优秀的广告也等于是做无用功。  相似文献   

14.
报纸专版的兴起是媒介市场的需要。专版是报纸宣传的特色阵地,办好报纸专版,注重专版的新闻性、专业性、服务性是报纸服务于群众的具体体现。2010年,河南省《平顶山日报》推出了健康、教育、财金等专版,以服务性为前提,向读者传播专业性较强的新闻内容。几年来,这些专版获得读者及同行的认可与肯定。下面,笔者就结合近几年《健康周刊》...  相似文献   

15.
媒介的核心受众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红 《新闻爱好者》2003,(11):16-17
媒介的市场定位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媒介自身定位和媒介的受众定位。当前,媒介之争已经成为受众之争。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受众就等于赢得成功,而赢得受众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传播对象。所以,受众定位是媒介定位的关键,而核心受众定位又是受众定位的关键。无论哪一种定位,成功的秘诀在于,寻求市场“缝隙”和传播“盲点”,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作为商业化运作的结果,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媒介格外重视受众调查,每一种媒体、每一家媒体都确立自己的核心受众,并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16.
每月视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呼唤新型农村传媒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具体到新闻媒体的接触和占有方面,农村与城市之间具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把几种主要媒介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作一个简单对比——报纸:我国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面向城市居民发行的都市报、晚报,许多城市还不止一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多家报纸展开激烈竞争;而在农村, 专门为农民创办的报纸却寥寥无几。广播:交通频率、音乐频率, 几乎都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受众, 而以农民为目标受众的频率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媒介竞争的加剧,广告市场的争夺,媒介技术革新以及受众心理变迁等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媒介市场正面临着复杂的结构性转变。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则面临着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四重转型。时代呼唤着和谐社会,也呼唤着和谐的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18.
刘翔 《新闻界》2000,(5):66-66,69
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各类报纸除了加强新闻报道,展开“新闻战”外,版面也更加丰富起来,医疗保健、政策咨询、生活服务、商品购物、文化娱乐等栏目和版面方兴未艾,甚至有的版面还主要针对老年人群,从而尽最大努力地争夺更多的读者。由此我们认识到,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等版面,以及老年读者群,不是老年报的专利,晚报、日报、早报等综合大报在占有读者市场大部分份额的同时,也决不会放过对老年读者群这块人数不菲的“蛋糕”的争夺。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依靠医疗保健、政策咨询等专版来“控制”老年读者市场已远远不够,以这些专…  相似文献   

19.
吴名 《记者摇篮》2005,(11):46-47
伴随着媒介市场的发育和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版面革新”的浪潮正席卷中国报界。大家已经认识到,要想在争夺受众中获胜.不仅要在新闻本身的质量上下工夫.还必须高度重视报纸的“第一眼效应”,即想方设法把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版面的吸引力。许多报纸都在色彩、图片、标题、版式等版面因素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于是我们看到了浓眉大眼的《北京青年报》、精巧细致的《新民晚报》、清雅挺拔的《南方日报》等。  相似文献   

20.
周晔梅 《新闻知识》2012,(12):42-43,59
深度报道在新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各种媒介形式中,它被广泛运用,成为媒介品质和品牌的象征。特别是在纸质媒介中,深度报道仍然是媒体争夺受众和市场的利器。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故事》为案例,全面分析新闻类周刊深度报道的特性及其叙事模式,并以此为立论基点,廓清深度报道的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