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新教材选入此诗,自能代表放翁一生情怀与诗风。但笔者觉得教材对诗的第二句“气如山”中的“气”字的解释不妥,原注如下:“[气如山]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0页)窃以为“气如山”之“气”应当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为佳。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从首联句子关系入手。单看诗歌第二旬“中原北望气…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将陆游《书愤》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注释为:“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玩味再三,总觉此注不妥。诗题为“书愤”,但诗人并非落笔就抒怨愤之情。  相似文献   

3.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书愤》诗的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课下注释为“悲愤”。笔者认为此注不妥,而应解释为“豪情”或“豪气”。首先,教材之所以会作如此解释,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诗题“书愤”的影响。阅读诗词,固然要注意题目,但诗词内容如何照应题目,则必须具体分析。其实,题目中的“忧愤”、“愤激”之情,并非指诗中的“气”,而是通过首联与颈联的对比来表达的。本诗中“中原北望气如山”承前句,写出了当年的“天真幼稚”,即“当年我北望中原,看到大片河山被敌人占领,收复失地的豪情油然而生”。它与颈联“塞上长…  相似文献   

4.
谈“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啼”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七言律诗《早发白帝城》,脸炙人口,千古传诵。诗中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有的教师在授课中解释为:两岸山上的猿猴不停地叫唤,后来在教参中发现也有这样的解释。如这样理解,笔者以为不妥。从整首诗来看,诗...  相似文献   

5.
阳光 《学语文》2003,(5):29-29
《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释为“同学们意气奔放 ,正强劲有力” ,语意明显不通。“书生意气”当为“意气风发之书生气”,故应释为“(同学少年的)青春朝气和革命气概(当时)正蓬勃旺盛”。《书愤》“气如山”释为“积愤如山之重”。释“气”为“气愤”是不恰当的。此诗前四句飞扬着对收复北方信心十足的“豪气”(因为“早岁”不知“世事艰”) ,后句则充溢着愤慨、无奈的“悲凉” ,此类写法在南宋诗词中比比皆是。另外 ,“山”取喻为“高”而非“重” ,“气如山”即“豪气冲天”之意。“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之豪迈…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25课《诗五首》中,选了唐朝诗人王维的律诗《使至塞上》,原诗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笔者以为课文中对“属国”与“征蓬”这两个词的注释不恰当。这首律诗的首联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课本对“属国”的解释是:“附属国,这里指吐番军队。”这一解释不恰当。唐时的吐番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与唐王朝并存,两国时战时和,不是宗立国与附属国的关系。诗中的“属国”应是“典属国”的简称…  相似文献   

7.
近读《“伊人”非“佳人”》一文,(《语文世界》2001年第6期)陈健梅先生认为《蒹葭》中“所谓伊人”之“伊人”非“佳人”,伊人乃为男性,此说我不敢苟同。陈健梅先生举《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又举《郑笺》同《诗序》说法一致,谓诗中所追慕“伊人”为周礼之贤人,按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无疑指男性。据此断言:此“伊人”非“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之彼“佳人”,且授之以学生。理由似乎十分充足,但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国风》中最集中…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苏武传》中有:苏武“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对于后一句教材是这样解释的:“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抬回营帐。”为什么教材在这里将“舆”字解释为动词“抬”呢?我对此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第九册《教师教学用书》在《囚歌》一诗中,对“活棺材”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相似文献   

10.
试释《琵琶行》中的“阿姨”李来涛《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双壁,前者选入高中语文第六册。此诗不仅以描写音乐见长,尤其在抒情方面,达到“主宾俱化,专一而专一,感慨复加感慨。”然而“诗中疑滞之字句,不易解释,或莫知适从者”(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相似文献   

11.
一年复始话“元旦”作者:石战利,杨爱萍每年的公历一月一日叫做元旦,又称新年。“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入萧子云《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为年之初,旦为日之晨。元旦,即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我国人民欢度元旦,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只是元旦的...  相似文献   

12.
许浑是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诗人,不少诗家认为他“气体卑弱”,实属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其中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缜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13.
蔡焕杰先生《对(愚溪诗序)一处译的思考》一发表在本刊2006年第5期,专门针对《愚溪诗序》末“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一句话,对人教版教参里的解释提出了一些质疑。章较长.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寂寥”的解释有错.二是“莫我知也”的内容应该修正。我仔细阅读了蔡先生的章,回头再重新研读了《愚溪诗序》原,发现蔡先生的观点亦有可商榷之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②)第三单元的《赤壁赋》中,课文注解把“诵明月之诗”解释为“朗诵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很显然,作注者认为这里的“明月之诗”特指《诗经》中的该章节。  相似文献   

15.
许浑是晚唐一位优秀而颇受争议的诗人,不少诗家从“气体”角度研究许浑诗歌,其中不乏以“气格卑弱”、“气未深厚”加以评价,这实属不当。许浑诗歌无处不充满“气”,包含作者的人格情志之“气”、声律的抑扬顿挫之“气”、结构的整密严谨之“气”、辞句的工整精切之“气”。  相似文献   

16.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被稷之苗”;“被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被稷之实”。旧注“离离”未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汾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被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被稷之苗”、“彼稷之穗”、“被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于“彼稷之苗”下注云:“这两句…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五册(2007年3月第2版)《旅夜书怀》一诗中“名岂文章著”一句被注解为:“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意思是说.我诗作虽好.何曾因此而为世人推重?”笔者认为:教材对此句的注译无可厚非,但注者可能忽略了反问句所表达的真实意图和杜甫其人其愿.后半部分的解释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与“史”的关系有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代诗与史是不分的,诗即是史,史即是诗。清钱谦益《胡致梁诗序》:“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 1— 3题。书 愤  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1.解释下列词语。自许 :         堪 :2 .对诗中语句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 ,“书愤”即抒发内心的忧郁之情。B .“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 ,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C .“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物。D .“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