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2.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认为,应该把译文读者的反应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但有学者发现过分强调读者就会削弱原文的地位,进而导致译者越来越注重“再创造”而偏离了翻译中对原文的“忠诚”原则。文章以动态对等作为理论基础,对比《红楼梦》两个权威英译本中刘姥姥的语言翻译,提倡在考虑译文读者感受的同时,适当译入原文特色,从而真正达到“等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聂巧云 《双语学习》2007,(10M):158-159
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1964年,他出版了《翻译科学初探》,在书中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起初奈达特别强调动态对等,因为在他看来,形式对等的翻译是很少见的。目前翻译界对“功能对等”、“形式对等”翻译争论颇多,有些学者认为形式对等较功能对等重要,有些学者认为功能对等比形式对等更胜一筹。本文作者认为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形式对等在翻译拟形诗的时候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安华 《海外英语》2014,(17):134-136,159
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翻译标准中的读者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史上的各种翻译标准,都是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翻译理念而提出的。文章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考察翻译标准问题。通过分析“功能对等论”、“多元互补论”以及接受美学的“读者反应论”,对于同一原文,应该针对不同的读者给出不同的译文。换言之,翻译标准应该多元化,它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在世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现代翻译之父”。他于1964年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概念。他对于功能等值的讨论源于对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论述,为了解决常人对动态对等的误解和更加强调功能的概念,在谈论翻译有效性方面,奈达使用了功能等值这一表达。在《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1998)一书中,奈达指出:功能等值并不是数学上的绝对相同(identity),只是一种功能上的接近性(proxi mi-ty),即达到功能等值。奈达指出,功能等值的欠缺可以用同构限…  相似文献   

8.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9.
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以斯皮瓦克《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的三个译本中存在的误读、误译、曲解原作信息的问题为例,从原文的翻译目的、译文功能和译文读者等方面探讨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0.
功能主义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应局限于“等值”(equivalence)为核心的翻译观,而应该衡量译文是否对某个翻译目的“充分”(adequacy)。本文对翟氏译本中译例的翻译现象与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其他《聊斋》译本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始终如一地受自己翻译目的的指导,因而翻译策略缺乏连贯性,没有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1.
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1964年,他出版了《翻译科学初探》,在书中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起初奈达特别强调动态对等,因为在他看来,形式对等的翻译是很少见的。目前翻译界对"功能对等"、"形式对等"翻译争论颇多,有些学者认为形式对等较功能对等重要,有些学者认为功能对等比形式对等更胜一筹。本文作者认为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形式对等在翻译拟形诗的时候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扭二 能使枉置直上”(选自《论语》)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 2.阅读下文,翻译画横线的文字。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日:“是韭丑王之道业旦”曰:“请损之,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选自《孟子》) (1)是非君子之道也。 译文: (2)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选自《荀子》) 译文: 4.将下面这段文字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  相似文献   

13.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利奥.希金(Leo Hickey)汇编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从语用的多层面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如:语言的行为功能、预设、礼貌原则、相关原则以及合作原则、新信息与旧信息、前提与名示、时间指示与空间指示等。“翻译就是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Leo Hickey:1999)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的顺应论(Adaptability Theory),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本文从顺应论的观点出发,旨在探讨翻译实践中文化语境的顺应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1顺应论介绍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从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  相似文献   

14.
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中的直接翻译,旨在通过保留原文语言特征为我们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本意的交际线索”。在翻译中,译者的主要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通过鲁迅《呐喊》两译本中例子分析,证实直接翻译能较好地解释小说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活动中,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对译者翻译立场的选择有指示作用,而译者所持的翻译立场直接决定其翻译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继而影响译文质量。因此,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对译文翻译所采用的策略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海明威著名的电报写作风格和“冰山理论”在《老人于海》写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翻译《老人与海》时,译者若能遵循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及其对原文的期待,译文将会无限接近原作者对原文的期待,从而使译文读者读完译文后接收到的信息及感受无限接近译者(原文读者)读完原文后所接收到的信息及感受。  相似文献   

16.
从译者意图解读胡适译作《哀希腊歌》中的"善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蕾 《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47-150
胡适在其翻译的《哀希腊歌》序文中,批评了该诗翻译中出现过的“讹”与“晦”现象,提出了“善译”的翻译观。胡适的翻译表现了显著的译者意图,在译者意图的影响下,原作、译文读者、目标语表达方式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是一种相互协调并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Gutt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以Howard Goldblatt《酒国》英译本为例,对其英译本中的成语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译者应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较为准确地把握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对译文的期盼,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翻译汉语成语,从而提高译文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蓬勃发展。该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打破了以前原文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也为翻译批评建立了一种新的动态模式,具有深远影响。文章将在概述该理论的形成及翻译原则的基础上,着重例证其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这一颇具争议的问题,旨在说明其对文学翻译批评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原诗内容和形式的翻译以及译文读者的反应。《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记录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百态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意象丰富,寄托了作者表达的各类情感。《诗经》翻译中,意象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巨大难题。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以施图金俄译版《诗经》为文本,对其树木意象的翻译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翻译活动。为了传递信息和劝诱目的语读者,广告翻译追求的是效果对等,从而实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注重语言功能对等而不是文字表面的对应的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关照译文读者的审美心理才能达到有效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