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标是:构建体现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充分体现“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高中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要求学校和教师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丰富化学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并强调要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促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北京市的普通高中学校追求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课程价值,使学校课程理念回归教育本质;立足基础、建设特色,学校课程存在形态呈现多样化;以优质均衡、深化推进的策略实施学校课程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物理课堂要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在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英 《学周刊C版》2013,(3):108-109
一、问题的提出在新的课程体系之下,《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普通高中的性质、理念和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对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及其价值取向进行了整合和调整。这次物理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出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并特别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让高中生在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发展。为积极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规定,我校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规定》,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的基础上,让高二年级学生自主选择生物选修课课程,并实行走班制教学试验,成效显著。无论是在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上,还是在教学班的管理上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以后走班制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给普通高中学校开展“基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赋予了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并为学校提供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是高中多样化推进的关键。通过对学科与课程、共性与个性、知识与能力、学校特色与课程关系分析现今高中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社会大背景下.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认识到,课程改革决不是对教材的修修补补,而应是从培养目标、课程功能、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根本变革。为此,结合我校课程改革实践,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动、互动、主动起来。  相似文献   

10.
一、让每一个高中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力图改变我国普通高中长期以来的“千人一面,万人一书”,改革的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知识的选择上,注重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创新和实践。2.在课程结构上,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体系。3.在课程实施方面,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评价上,建立…  相似文献   

11.
卢立芜 《教师》2010,(23):59-59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适应学生个性的需求,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而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高中英语课程既关注社会的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力求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其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规定,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通过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课程实施与评价、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管理等的改革,实现学生全面的而又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及其说明,体现了国家对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学校必须完整地向学生公布,作为学生制订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的重要根据。  相似文献   

14.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要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此次课程改革将目标定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高中新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加强了学生对  相似文献   

15.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并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在自主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作用不是减轻了,而是增强了,并呈现出多样化和创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三权"在下移,即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从而使学校的课程体系趋于丰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得以实现。同时,也要求教师发生角色转化,不仅要会"教"书,还要承担能"编"书这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任务。根据课程类别的要求,选修课分为知识拓展  相似文献   

17.
从2004年起我国正式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行新的国家课程标准。课程的设置既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又有高度灵活性的课程结构,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大学习领域的13个学科,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学生潜能、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还有若干可供选修的模块内容。这些课程都是普通高中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课业。其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大独立的学习领域,是此次课改的“亮点”,它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科目。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品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学习方式。为了达到和实现以上教育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还“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了保障。”期望通过设计多种育人途径各显其能达到和谐互补渗透融合,发挥其综合功能,达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向辉 《生物学教学》2003,28(4):34-34
据悉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将实施重大改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改革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文件的精神 ,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①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体现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体系 ,为每位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②增强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建立新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使学校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④建立新课程评价制度 ,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2 课程的结构普通高中的课…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北京市陆续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通过推进高中课程校本化实施,呈现出课程改革所激发的课程理解、课程规划、课程结构、课程教学、课程评价以及教师成长等方面的许多鲜活案例。学校的课程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实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课程价值。通过立足基础的特色化建设,学校课程形成了多样化的形态;不同学校间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课程改革实践中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崭新话题,是三级课程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校本课程突出“以校为本”的课程特色,增强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启发性,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校本课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理想,促进学校自主创新,为发展办学特色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