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昕 《收藏》2013,(3):70-73
在民国不足38年的时间里,瓷业生产仍然以景德镇为代表生产出了不少瓷器精品以及不同风格的优秀瓷器,工艺有传承,有融汇,更有创新。特别是日常生活瓷的彩绘创新,给古老的制瓷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程大有为代表的一代艺人,在粉彩施画方法上创造了刷花瓷艺的辉煌。同属粉彩的民国"新彩瓷"耀人眼目,而新彩瓷里的刷花瓷更是民国瓷中争奇斗艳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
陈建欣 《收藏界》2012,(1):48-49
众所周知文人瓷画的发展,经过了浅绛彩瓷画—新彩瓷画—新粉彩瓷画三个阶段。晚清时期由文人士大夫和御窑厂画师以瓷代纸、以画入瓷创作清新淡雅的浅绛瓷画,经过由民国初期以陈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师以洋彩颜料创作新彩瓷画过渡,进而自民国二三十年代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画大师绘制新粉彩瓷画,  相似文献   

3.
《收藏界》2007,(10)
说到民国瓷器,有人常以质粗釉差、青花泛蓝、彩瓷磨损、款识无力、有形无神等概括之,却很少去认真研究浅绛彩、新粉彩瓷以及"珠山八友"等绘瓷名家的精细之作,实感遗憾。民国瓷器比起前清,可圈可点的独到之处就是彩绘瓷,它在民国制瓷业沉闷黑暗的夜空中,像一颗闪耀夺目的明星。民  相似文献   

4.
刘渤 《收藏》2015,(10):60-69
民国(1912--1949年)瓷的生产在中国瓷器史上仅有38年时间。这一时期制瓷业是承继古代、开启未来的过渡阶段。民国精品瓷中,又以带有堂名款的瓷器为代表。有总统定烧的,有名家精制的,还有一些只知堂名,不知作者,但也很精美的堂名款瓷器。现选择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5.
刘昕 《收藏界》2014,(10):67-71
明确意义上的“文人瓷”,始于清成丰年间以程门为代表的文人用浅绛彩拟元人之法绘画于瓷上的瓷器。程门之子程言于1895年在“浅绛山水人物将军罐”上的绘画,诠释了文人瓷的“六如之法”(图1)。至民国时,以“珠山八友”为首的绘瓷艺人们或以新彩作画,或继续拟“六如之法”,迅速地确立了民国新“文人瓷”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民国文人瓷的快速推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东汉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到唐代陶瓷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造已完全成熟,到宋代出现了官窑瓷器。著名的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绝伦,弥足珍贵,代表了这一时期制瓷的最高水平。宋代官窑瓷器世上极其罕见,原因在于宋代官窑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产等特点。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已是我国制瓷业的中心,此时也是我国制瓷  相似文献   

7.
曹建文  邱新倩 《收藏》2008,(6):62-65
“海峡中国瓷”这一慨念,对很多收藏家和古陶瓷研究学者来说可能部是陌生的。因为它产生时间较晚,流行区域很窄,加之它们都是晚清民国的日用瓷器,故长期以来不为人们重视。但是当我们参观以后,发现很多“海峡中国瓷”其实做工相当精细,技艺水平并不低,不但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景德镇日用瓷的较高水平,而且反映出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和外贸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衰落后,有过一个较人复兴,因此值得收藏爱好者和贸易瓷研究者了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6,(13)
正2008年夏,我在湖南郴州鬻字后购得两块民国丙寅年(1926年)瓷板肖像画,瓷板画高40厘米、宽26厘米,落款为"南昌丽泽轩梁兑石写照"。梁兑石,别号石庐,是民国时期南昌瓷板肖像画的代表人物。民国初,梁兑石毕业于饶州窑业学堂,此后到南昌开设丽泽轩瓷庄。他从景德镇购进白瓷胎,自设烤花炉,制作釉上彩瓷,按顾客要求亲笔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后来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遂广招学徒扩  相似文献   

9.
高雪 《收藏》2012,(9):56-63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复御窑厂后,景德镇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瓷工业和技术都较康熙瓷器在造型上带有划时代的创新,千变万化,曲线和谐流畅,日常生活用瓷、观赏陈设用瓷等都极为齐备。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界。康熙皇帝8岁即位,16岁亲政,在长达61年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平息内乱,使得康熙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清王朝由此进入了后世称颂的"康乾盛世"。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达,促进了陶瓷业生产的发展。康熙十九年(1 680年)正式恢复御窑厂后,景德镇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制瓷工业和技术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0.
瓷板杂谈     
刘劲挺 《收藏》2001,(8):53-54
午太平洋2000年春季拍卖会的瓷器专场巾,清朝到民国期间的瓷板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第20l号清乾隆粉彩四季花鸟瓷板4片,成交价为36万元,第342号民国粉彩四景山水瓷板,一套4件,以30万元的高价成交;民国时期王大凡等人的粉彩瓷板,也拍出了10万元以上的高价。整个珠山瓷拍出了390万元的天价,成交额几近本次拍卖成交额的旧分之一。这足以令藏界对瓷板这种艺术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陶瓷历来是人们收藏的热门品种之一,而最能代表我国制瓷业最高水平的是明、清两代景德镇官窑瓷器,其中清代康熙时期的瓷器以精致的官窑风格闻名世界。康熙在位61年,是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康熙本人十分重视西洋的科学技术,并善于引进和采用,比如著名的珐琅品种,就是康熙时引进外国彩料创制的,它为粉彩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康熙时期的官窑主要特色是,瓷质白洁,器形端庄,品种繁多,釉色齐备,在严谨的督窑官治理下,工匠制瓷态度认真与谨慎,所以康熙官窑的瓷器广为收藏家青睐,笔者在此将其中十件康熙官窑精品介绍给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2.
张祥 《收藏界》2010,(6):74-76
随着近年来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民国瓷器也越来越受到瓷器收藏界的关注和青睐,对关注民国瓷器的人来说,江西瓷业公司是大家都比较熟知的,可是若提起天佑华瓷业公司恐怕熟知的就不多了。笔者根据近来搜集到的资料,结合自己收藏的几件天佑华瓷壶,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灭亡,从清帝逊位官窑瓦解之后,仿造清代官窑产品一时成为风尚,仿制古瓷在民国初年已成为景德镇的一个主要行业,仿古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国瓷器生产的水平。民国时期的仿古瓷风行一时,究其  相似文献   

14.
元代一朝虽不及百年,但统治者对制瓷业很为重视,任景德镇设置了督烧瓷器的官府机构——浮梁瓷局。据《元史·百官志·将作院》记载:"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午(1278年)立。掌烧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浮梁瓷局的建立对景德镇  相似文献   

15.
陈建欣 《收藏界》2010,(1):35-37
文人绘瓷现象始于浅绛,经过新彩瓷绘过渡发展到新粉彩瓷绘,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认知。 关于浅绛彩瓷的创烧年代通常有以下几种提法。 1.部分学者认为浅绛彩瓷画创烧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盛行于清末的同治、光绪时期和民国初年。  相似文献   

16.
清代景德镇粉彩瓷器与赣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立 《收藏》2006,(4):69-70
景德镇制瓷业历史悠久,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成就。粉彩瓷大约产生在17世纪中叶的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把那个时代称作陶瓷史上五彩缤纷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7,(4)
正明清时期瓷器品种增多,烧造技术纯熟,达到中国古代制瓷艺术的高峰,专供宫廷和官府使用的景德镇官窑瓷器更是精巧富丽,极尽奢华,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览展出的明清官窑瓷器既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彩绘瓷器、也有白、红、黄、青、篮等单色釉瓷器、充分展示了明清官窑瓷器的艺术水平。其中,展出的22件单色釉瓷器极具观赏价值,它们的缤纷瑰丽,纯净典雅,以其天然韵致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18.
陶瓷刷花始于清末,是景德镇釉上彩中新彩的品种之一,俗称筛色瓷,是受洋人传入的搪瓷喷花和西画的启发,结合中国民间丝网印刷工艺并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而发明的。波阳陶业学校学生冯完白将刷花技艺推广到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刷花在民国时期最为鼎盛,讲究色块与色阶的交汇,造型与情感的融集,既有没骨法用笔的空灵,又有随类赋彩的化境,色彩明朗悦目,层次分明,民间艺术风韵浓厚,被誉为陶瓷艺坛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9.
吴泉明 《收藏》2008,(10):49-52
民国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随着满清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轰然倒塌,瓷部景德镇延续了几百年的御窑厂也成为了历史的陈迹。但传承千年的制瓷技艺、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和颇富造诣的艺术人才并未烟消云散,依然聚集在此。在列强入侵和洋货冲击下,他们奋发图强,创造出许多无愧于时代的新技术、新产品,为瓷都再次谱写了绚丽的篇章。同时,流落民间的一些艺术家,也为景德镇的制瓷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宫廷艺术、民间艺术和文人艺术融合在一起。而彩绘业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技术人才。由于原来朝廷的俸禄已不复存在,使得这些艺人们不得不直接面向市场,迫使他们潜心研究。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竞争力的浅绛瓷画和稍后的新粉彩瓷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季江生 《收藏界》2011,(3):39-41
粉彩又称软彩,属釉上彩,出现于清代康熙中期,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工艺影响而创烧的一个新的品种。粉彩画面颜色鲜艳、柔和,比五彩更加淡雅华丽、丰富多彩,深受人们的珍爱。乾隆时期粉彩瓷器大放异彩达到高峰,以后历代均有烧制,至清末民国时粉彩瓷器已非常普及,成为中上家庭女子结婚的陪嫁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