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6年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实验组宣布直接观测到由两颗恒星级黑洞在10多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一实验结果不仅是对100年前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波的一次直接验证,更为人类开启了探索宇宙的一个新窗口,也为深入研究超越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量子引力理论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3条重要科技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是法国科学家首次找到控制单分子行动的方法;二是欧洲科学家的观测结果挑战爱因斯坦暗能量的理论;三是美国研制成能自我复制的机器人。这3项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分别挑战了客观极端环境、权威人物和日常观念,表明科技是在推陈中出新、在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26岁日寸,发表了5篇论文,当日寸他是专利审查员,他获得诺贝尔奖也不是因为相对论,他的成功在于他不断学习和挑战流行的权威的观点。当日寸,科学界承认的基本粒子只有一种,就是电子,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非常成功,它基于以太学说,以太是弹性物质,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应用上,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爱因斯坦就是在跟这样很权威而且是很有生命力的理论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4.
<正>1905年,26岁的德裔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5篇物理学论文,这几篇论文奠定了狭义相对论的基础。在之后的10年时间里,爱因斯坦不断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探索、研究和完善。1915年,爱因斯坦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终于完成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工程。由于广义相对论理论十分严谨,而且获得了天文观测上的证实,在问世后不久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现代物理学的大门从此正式  相似文献   

5.
科技博览     
爱因斯坦光速恒定不变理论可能有误科学家研究发现光速并非恒定不变  据美联社报道,一个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约翰·书伯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利用设置在美国夏威夷的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分析宇宙深处最遥远的一些类星体后发现,在宇宙诞生以来的150亿年中,光的速度是有轻微变化的。若该研究成果获得进一步的确认,则爱因斯坦所提出的光速恒定不变的理论就是错误的,粒子物理理论中的标准模型也需要彻底修正。有关论文将发表在8月27日出版的《物理学评论》杂志上。根据《科学》杂志提供的消息,科学家们的结论是通…  相似文献   

6.
《科技广场》2002,(6):38
早在1859年,法国天文爱好者莱卡鲍尔就声称,他看到过比水星更靠近太阳的行星,如果这颗行星真的存在,水星稍微偏离预测轨道的运行就很好解释了。法国著名天文学家、曾经在“笔尖”上发现海王星的勒维叶认为,水星的运行是因为受到第十颗行星引力的作用,并将其命名为“祝融星”。他还计算出它的轨道,并预测了观测“祝融星”的最佳时间为1877年3月22日。观测结果却令所有的人大失所望:谁也没有观测到位于水星以内的行星。后来,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很好地解释了水星的近日点运行,水星位置的飘摇不定再也不需要依赖想像中的…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4):I0013-I0013
凤凰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8日消息,美国太空网报道,在接下来的5年左右,科学家将发现时空会以引力波的形式发生扭曲的证据。大约100年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广义相对论就预测了这种引力波的存在,但科学家一直没有直接观测到。  相似文献   

8.
阿尔伯特&#183;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乌尔姆市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次年,全家迁往慕尼黑。爱因斯坦幼年并未表现出过人的才华。5岁时,父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指针在磁力的无形作用下转动的情景让他惊讶。像牛顿看到掉落的苹果一样,爱因斯坦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认为自己看到的现象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大会于2004年6月10日通过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庆祝出生于德国乌尔姆的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1905年做出三项伟大成绩100周年。爱因斯坦于1900年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1901年入籍比利时。这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了生活就做了专利所的小职员(“苦力”,爱因斯坦自称)。他认为当时的物理学家“欠缺深度”,就利用业余时间和在工作余暇偷偷地研究物理学,他的研究工作除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之外,还涉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化学和生物技术也得益于爱因斯坦关于分子和分子运动见解。在这奇迹的一年(1905年)中,爱因斯坦的贡献足以和牛…  相似文献   

10.
《发明与创新》2003,(4):16-16
在一项有关宇宙理论的重要实验中,科学家第一次测量出引力移动的速度。据《纽约时报》报道,这是科学家们1月8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公布的,这次实验再次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物理学家SergeriKopeikin博士说:“牛顿认为引力是瞬时速度,爱因斯坦则推测引力是以光速移动的,但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测量过引力的速度。”当木星通过它前面一个遥远的天体时,通过观测射电波轻微的“弯曲”,科学家们说他们确信引力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等。他们说这个发现的误差在20%以内,他们认为这足以…  相似文献   

11.
科苑 《金秋科苑》2013,(20):53-59
生平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  相似文献   

12.
1905年是世界物理学光辉灿烂的一年,也是科学史上翻天覆地的一年。伟大的物理学巨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在这一年里接连发表了5篇论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物理学,为以后的物理学研究的诸多科学技术领域奠定了基础。值此百年之际,联合国大会于2004年6年10日第58次会议通过了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的决议,以纪念这个“奇迹之年”。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当爱因斯坦1岁时,全家从乌尔姆市搬到慕尼黑,慕尼黑是当时世界科学中心地之一。17岁时,爱因斯坦考上了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  相似文献   

13.
50年前的4月18日,百年科学巨匠、物理“至尊”爱因斯坦溘然长逝;50年后的这一天,一项最重要的纪念活动———全球“物理照亮世界”光束传递———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开始,然后遍及世界。在这项活动中,上海崇明岛成为“光传递”中国区首站。“物理照亮世界”从普林斯顿开始综合英国、美国媒体4月18日报道,为了隆重纪念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有关组织者从2004年就开始策划一项计划:全球数十万人参加的“光束传递”活动,并称之为“物理照亮世界”。根据计划,美国当地时间4月18日傍晚,“物理照亮世界”活动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爱因斯坦故居开始…  相似文献   

14.
《科协论坛》2005,20(5):F003-F003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为相对论、量子论等物理领域奠定了基础。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联合国大会决定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并发起了“物理照耀世界”光束传递活动。北京时间4月19日晚7时,光信号从爱因斯坦工作的美国普林斯顿发出,上海崇明岛成为我国接收国际光信号的第一站。光信号在我国分南北两条线路传送,途经34个城市,经过1小时30分种的传递,最后汇聚北京。在光信号的指示下,共有超过10万名的大中学生和各界人士点闪了手中的光源,共同参与了这次活动。  相似文献   

15.
“挑战与争鸣”栏目已刊出多篇批驳爱因斯坦同时性命题的文章(见如2000年第5、9与10期,2001年第3、5、8与11期,2002年第6期和2004年第8期),笔者也参与了这场大争论。在拙文《关于“同时性的相对性的探讨”的探讨》中,笔者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命题存在的悖谬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相继发表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学说、质能关系等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震动了整个科学界,对20世纪物理学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100年后的今天,为了纪念相对论诞生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把2005年确定为“世界物理年”。北京时间2005年4月19日上午8时45分,作为“世界物理年”重要的全球性纪念活动之一,“物理照耀世界”光束传播活动开始了,一束光信号从爱因斯坦曾经任教的普林斯顿大学发出,很快全美所有城市都亮起纪念爱因斯坦的明灯。19日晚7时,作为“物理照耀世界”光束全球传递活动的中国区首站,上海…  相似文献   

17.
吴冰青  吴东 《知识窗》2010,(7):38-39
爱因斯坦大脑的奇特旅行始于1955年4月17日。这一天,这位76岁的物理学家因胸痛住进普林斯顿医院,次日凌晨死于大动脉肿瘤破裂。当晚,值班的病理学家哈维自作主张地取出了这位物理学家的脑部。  相似文献   

18.
佚名 《今日科苑》2014,(11):60-62
<正>"爱因斯坦一生关注并同情中国,中国人也始终尊敬和爱戴爱因斯坦。"谈到爱因斯坦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与中国的一段缘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研究员戴念祖这样告诉记者。两次路过上海爱因斯坦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实实在在踏上过中国的土地。当时他应日本改造社邀请赴日讲学,曾携第二任妻子来回两次途经上海。戴念祖很详细地考证了爱因斯坦的两次中国之行。他介绍说,爱因斯坦是乘日本船"北野丸"号  相似文献   

19.
1939年8月2日六十岁的爱因斯坦接待了一位来访者——匈牙利逃亡者利奥·西拉德。此时,西拉德正在与意大利的费米共同进行原子物理的研究工作。会见时,西拉德交给爱因斯坦一部手稿,上面记录着他们的研究成果。第二天,罗斯福总统收到了爱因斯坦写给他的信。信中说:“先生,我阅读了西拉德和费米研究成果的手稿,这些成果向我表明:人们可  相似文献   

20.
陈运泰院士说在欧洲一个很小地方的很小展览馆里,看到三个大幅的立地人像,一个爱因斯坦,一个马克思,一个弗洛伊德。这使我想起,听说前几年来在英国做过网上调查,让人们挑选心目中千年来影响人类思想最大的人物,两次调查,一次是爱因斯坦名列第一,马克思名列第二,一次是马克思名列第一,爱因斯坦名列第二。意见非常一致。爱因斯坦和马克思是千年来影响人类思想最大的、数一数二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