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前贤对西周《大武》乐章的阐释有诸多误解之处。《礼记》所言之"武宿夜"并非指《昊天有成命》一诗,而是指《大武》乐章,王国维先生对"武宿夜"的理解有误。朱熹《诗集传》并没有认为《周颂·武》是《大武》之首章,朱熹对《左传》楚子语理解有误,后人又对朱熹《诗集传》有关《大武》的数语理解有误。《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语明确认为《大武》乐章首章是《时迈》。前贤因误解楚子语而把《时迈》一诗排除在《大武》之外,于是在论及《大武》时只好旁求别解,迂曲求说。  相似文献   

2.
《逸周书》中的《武寤》篇是歌颂武王伐纣事迹的《大武》乐辞的第二乐章“再成而灭商”,即《宿夜》。《武寤》是诗歌,描写的是武王伐纣前夕的情景,与《书传》记载的《宿夜》的内容相同,而且《武寤》全诗18句72字,比现在已经确定的《大武》各乐章的字句都多,与《宿夜》在《大武》中的重要地位相当。  相似文献   

3.
《昊天有成命》诗中的"成王"一词的含义向来有争议,历代学者或将之理解为"成此王功"或认为其应指周成王姬诵,经深入考辨此诗中"成王"解为"成此王功"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大武》是周朝乐舞的代表。然其乐歌歌词内容到底如何,却言人人殊。研究者所考证出来的《武》、《赉》、《桓》以外的其他篇章,似皆难成为定论。  相似文献   

5.
《大武》乐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武》是周代重要的乐章,但古代文献对《大武》乐的记述颇多矛盾与舛误之处。本文对《大武》乐的本事及应用、作者、用乐情况、与诗之关系、舞容等作了进一步的考释,有助于后人准确地了解《大武》乐乃至上古乐舞文化。  相似文献   

6.
《大武》乐是周代编制的歌颂武王伐纣的歌舞作品,其内容与武王伐纣的历史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对于《大武》乐篇章及其顺序,从唐代时期直至当代均存在较多争议,值得进一步梳理。按照武王伐纣的历史过程,可将《大武》乐分为六诗,诗章先后顺序当为:《武》《酌》《赉》《般》《时迈》和《桓》。  相似文献   

7.
大武乐章》是《周颂》的重要组诗,它在《诗经》甚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大武乐章》的篇数、篇目和次序等方面对诸家学者的研究予以综述,以期对《大武乐章》的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8.
毛诗《周颂·武》小序云:“武,奏大武也。”故认为武诗为大武。孔疏正义亦云:“武诗者,奏大武之乐歌也。谓周公摄政六年之时,象武王伐纣之事,作大武之乐。既成而于庙奏之。诗人覩其奏而思武功,故述其事而作此歌焉。”孔疏是从郑笺而来,朱熹亦为“周公象武王之功,为大武之乐。”其实毛诗注已明确指出:“非乐者,缘民所乐于己之功,然则从武王用武除暴为天下所乐,故谓其乐为武乐。武乐为一代大事,故历代皆称大也。”这是说武诗非乐,亦非大武。《礼记·朋堂位》:“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下云纳夷蛮之乐于太庙。《祭统》亦有相同记载:“夫大尝稀,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文王世子》也有此记载。这是指对周公以天子之礼乐追念和祭祀他,故歌唱清庙诗,演合奏乐,持各种武器的演奏者以舞大武之舞,按周礼排列成阵以舞大夏之舞。可见大武  相似文献   

9.
“训”文体的内容从《尚书》确立时起,至《度训》《命训》《常训》成书存在一个演变过程。《度训》《命训》《常训》是政治思想家基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统治者提供施政治民之策的需要而作,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度训》《命训》《常训》中蕴含丰富的“中”思想,其中为政者治国安民时所坚持的适度原则,则深刻体现儒家的中庸之道。因而,研究《度训》《命训》《常训》“训”的内容,以及体现儒家政治伦理的“中”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子》之思想与《周易》有关 ,这可从《庄子》论《易》、《庄子》论“命”、《庄子》之文句等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1.
本分析了濮阳涞的家乡广德的方言历史及《元声韵学大成》自身的音系特征,并参证现代吴语,总结《元声韵学大成》的语音性质为:以明代吴语为基础,参照历代韵书音系并参考北方官话特征的“存雅求正”的复合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12.
帛书《衷》篇“《键》之详说”章“史记之数书”,谓史上所掌记数术之类的书,指《蓍书》、《申乾》之类.“君子齐明好道”,齐谓知虑敏捷,明谓聪明彻达,言君子知虑敏捷、聪明彻达,乐好大道.“日自见以侍用也”,侍,读为待,言以待起用.“首福又皇”,首当训为守,言守福而得休美.“龙不侍光而僮”,光读为广,大义,言龙不待大而动.“让善之胃也”,让善即让禅,为同义重复词语,礼让之义;“善而治”,当读为禅而治,即禅让而治,表现了先秦儒家禅让治理天下的思想.“□□人与蠪相以”,阙文可补“大”,疑为“□[大]人与蠪相以”,蠪即龙,以读为似.  相似文献   

13.
《中庸章句》共引注9家24处,含汉魏古注和宋儒之注。朱熹秉持公正的经学观、正视汉魏经学功绩并予以合理评述;其善集注家之长,引郑玄、王肃注多聚焦章句训诂和简明解语。引程子注最多,但未标明是程颢或程颐,有和会二程之意注经的做法;引注多出自《程氏遗书》《程氏外书》,《二程集·中庸解》撰者实为吕大临,朱引程子注不出于此。朱熹对杨时、游酢、侯仲良学养多有嘉许,但因他们解《中庸》杂糅佛老思想、偏离圣人学说,故引注数量偏少。朱熹熟识张载作品且在心理上钦慕其学说、又高度评价吕大临所解《中庸》,故关学代表引注比例较大,彰显其超越学派之分、褒贬有别的治学精神。朱熹释经理学色彩较浓,但未囿于当时义理解经思潮,呈兼顾文本之义、作者原意和读者所悟之意的多维诠释视野。  相似文献   

14.
福州光禄吟台,北宋郡守程师孟建。明末以后在此建玉尺山房,今存吟台石刻及残址。明清两朝,玉尺山房屡易其主,而文采风流相传不绝。孙昌裔孙学稼父子、许豸许友父子、齐鲲、林枫、叶敬昌、林纾、李宗言李宗袢兄弟、李宣龚、郭柏苍及其后人、黄睿等文人均在此居住过。其主人多为当时闽中著名文学家,且近代福州重要诗社——支社便以此为主要活动地点。  相似文献   

15.
论江门学派     
江门学派是明代心学发展链条中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心学路线。陈白沙、湛甘泉以“自得”之学,“随处体认天理”为出发点,形成了本体论层面的心理合一,与程朱理学的绝对主义“理本论”和陆王心学的绝对主义“心本论”不同;同时,陈白沙、湛甘泉提倡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的“自然为宗”的工夫论原则,与程朱理学以“道问学”为主的工夫论和陆王心学以“尊德性”为主的工夫论也不同;从而形成了江门学派的本体论、工夫论特色。  相似文献   

16.
谚语是对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民风民情的最直接的反映。《田家五行》中的许多谚语具有淳朴的天然之美,同时又深入浅出,朗朗上口,蕴含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哲理。利用《田家五行》流传下来有韵的谚语,可以考察作者娄元礼所代表的吴语方言区的语音特点,进而清晰地勾勒出元末明初这段历史时期的语音面貌。  相似文献   

17.
历来对叶梦得最大的争议就是认为他作为蔡京的门客,"以门户之故,多阴抑元祐而曲解绍圣"。从叶梦得与"绍述"权贵的关系、与元祐党人及其子弟的交游、对新旧法的评价等方面分析,叶梦得非"绍述余党",他同情元祐党人,反对立元祐党碑,与元祐党人及其子弟关系密切融洽,他对新旧法的评价客观公允,对绍述之政的批评也是正确的,不存在阴抑元祐。  相似文献   

18.
枚乘《七发》开创了汉大赋这一体式,是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的直接祖先。但枚乘的《七发》背后还存在着古老的师承,司马相如的作品却脱离了上古文学传统,确立了汉赋的表现世界,标志着汉赋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作者不必求新,《金瓶梅》作者的答案就在明人笔记中。《金瓶梅》12种手抄本源于王世贞家;被陆炳“诬奏”、“籍其家”、“沉冤”,“托之《金瓶梅》且最早拥有《金瓶梅》手抄全本的“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只能是王世贞;《玉娇李》与《金瓶梅》同出一人之手,《玉》作者是王世贞,《金》作者也应是王世贞;《金瓶梅》“指斥”的“时事”与王世贞家世相关,所写明代官吏多为王世贞的熟人;《金瓶梅》大量借用他书素材正是王世贞提倡模拟方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实践;大哭:李瓶儿与善写丧葬场面体现了王世贞的家庭遭际、哭癖个性与心理特点。吴晗文章及“非王”说未能剥夺王世贞的《金瓶梅》著作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