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古代,"蒙古"是我国北方草原上一个游牧部落的总称。顺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踪迹探寻,我们不难发现,早在12世纪以前蒙古民族便已使用自己的语言确定了许多民族艺术的称谓。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舞蹈,与蒙古族社会发展一样历史悠久。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元朝建立之后,蒙古族舞蹈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蒙古族舞蹈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上,随着打猎、游牧等生产生活,逐渐形成了富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布里亚特蒙古族图案有着非常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征,是反映布里亚特蒙古族人历史演变和风俗习惯传承的重要标志。研究布里亚特蒙古族图案的演变历史,对于了解和挖掘布里亚特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特征以及对于挖掘其美学价值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从布里亚特蒙古族图案的演变及应用入手,简要探析研究布里亚特蒙古族图案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蒙古高原西北游牧民族的兴起,论述了经过了多个民族、朝代的更替,琵琶始终伴随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民族,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琵琶的描述与记载“枇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说明蒙古族历代音乐历史中很早就有使用琵琶的记载。清末民初以后,琵琶在内蒙古地区渐渐失传,在蒙古族音乐演奏中基本不被采用。如何摒弃歧见让琵琶这件历史上曾经被蒙古族人民所喜爱和广泛使用的乐器,为今天的蒙古族音乐所借鉴和使用,为蒙古族音乐服务,这是我们民族音乐工作者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自古以来生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不仅塑造了蒙古民族刚毅、执著、率真、豪放的民族性格,而且还有表现蒙古族情感细腻,善良多忧,深沉内在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5.
近代蒙古族反帝反封建进步思想家罗布桑却丹从理论上阐述了近代蒙古族教育落后、民族文化素质低下的原因及导致的后果,而原因与后果又形成恶性循环。他强调蒙古族要振兴和发展,必须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整个舞蹈体系中,蒙古族舞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在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肩类训练、臂腕训练和马步训练是蒙古族舞蹈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将创新的教学理念引入舞蹈课堂,有效提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是当前重要的教学任务。基于此,本文笔者主要以蒙古族舞课堂教学为例,探究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原本生活在北方草原的蒙古族,由于战争、驻军、迁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南迁,至今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仍有一支蒙古人,顽强地保持了对蒙古族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与其对蒙古族身份的选择、民族政策下的利益诉求及与周边民族的互动息息相关,正是在民族政策的引导下实现了一系列的蒙古族文化再造,进而产生了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8.
汪阳 《华章》2011,(28)
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征的民族舞蹈.多彩多姿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被誉为“世界宝藏中的瑰丽之花”.本文仅以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等民族舞蹈为例,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作分析.  相似文献   

9.
西部回、苗、蒙、维族民众对西部大开发关注程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编的《西部大开发社会焦点问题的社会认知》问卷,对回、苗、蒙、维等各民族以及汉族共3456名民众进行调查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各族民众对西部大开发都高度关注,但各民族关注的具体焦点有所差异: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上,回族关注程度显著高于苗族和蒙古族,苗族的关注程度显著低于汉族;在民族交往中的冲突问题上,回族和维吾尔族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汉族、苗族、蒙古族和其余民族;回族和蒙族对民工权益保护的关注程度显著低于汉族、苗族和其余民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对腐败问题的关注显著低于汉族和其余民族。  相似文献   

10.
求子母题是一个具有古老文化内涵的叙述单元。在蒙古族和突厥语诸民族民间故事中得以频繁出现。从文化视角解读,求子母题与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生育观念、萨满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长期的历史接触、共同的大语言资源、共同人文地理环境、原始宗教信仰以及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等诸因素是蒙古族和突厥语诸民族中产生共同母题形式的主要原因,这是广大少数民族民间文艺家值得思考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美誉,内蒙古地区其有丰富的蒙古族音乐文化资源,这一资源应当成为内蒙古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蒙古族音乐教育相对不足。是当前内蒙古地区教育界的一个普遍现象.笔者作为一名奋斗在高等音乐教育一线的教育者,认为在高等教育阶段,在教授学生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应积极开展蒙古族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使内蒙古高校的音乐教育带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本文通过研究.就什么是蒙古族音乐特色及如何建设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校音乐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蒙古族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风格独特,在中华民族的舞蹈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蒙古族人民与生俱来的真诚、善良与热情造就了蒙古族盅子舞舞蹈动作体态的率性而为、自由奔放的基本美学特征,于手舞足蹈中再现了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从节奏上把握好、运用好抑扬顿挫的节奏,当是体现蒙古族舞蹈风格韵律的最基本的要求,这恰是体现包括盅子舞在内的蒙古族舞蹈风格和民族精神气质的基本界定,唯此才能够体现出蒙古族舞蹈多元化、多样化的艺术魅力.同时,盅子舞等蒙古族舞蹈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创新,站在时代的高度、历史的角度,以发展创新的勇气学习研究继承与借鉴的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内容的革新和形式的发展问题,力求在新的综合与融合中形成一种崭新的舞蹈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的简要回顾  解放前 ,我市的蒙古族文化教育十分落后 ,根本就没有民族教育可言。解放后 ,我市的民族教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 ,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和政府认真落实民族政策 ,在“文革”“震后”的“废墟上”重新兴建民族教育的“金字塔” :“文革”前的 3所蒙中和75所蒙小不仅得到了恢复 ,还相继新建 15所蒙中和 4 9所蒙小 ,市内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及蒙古族聚居的乡镇开办了蒙古族幼儿园。阜新高专开设了蒙古语言文学系和蒙医药大专班 ,省蒙古族师范学校建在我市。从 1982年起 ,阜新蒙古…  相似文献   

14.
绥远省是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设立的,是国民党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对蒙古族实行分而治之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民族压迫政策,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指引下,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解放后,由于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加强了绥远省人民政府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密切合作。经过几年认真细致的工作,终于撤销了绥远省建制,完成了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的工作。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解决了国民党在内蒙古强行设省的历史遗留问题,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内蒙古自治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人口的历史估算,至今仍是一件刚刚开始的尝试。成吉思汗于13世纪初统一蒙古语族、突厥语族各部,建立汗国;同时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当时的人口约110余万,这一估算数可能高了一点。传说元朝蒙古族人口有四五百万之多,我们在概念上把“蒙古人”、“蒙古军”、“蒙古属民”等与“蒙古族人口”适当地加以区别开来,推算出14世纪蒙古族的实际人口为200万左右,年平均增长率约8‰。从14世纪末至15世纪后期,在北元和明代,蒙古族人口曾下降到160万。但1480年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之后,人口又逐渐回升,明末蒙古族人口有190余万。  相似文献   

16.
本对蒙古族婚俗中的定亲习俗进行了探讨,亦对这一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及演变原因进行了研究,以期对蒙古族婚俗的研究尽绵帛之力。  相似文献   

17.
许衡以理学为基础,遇变而通地形成了“用夏变夷”的民族史观,提出天下一家的民族平等思想,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保证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延续,促进了蒙汉之间的融合,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验用递减法测定了蒙、汉族学生122例(蒙古族63例,汉族59例)纯音听觉绝对阈限,并绘制了听阈曲线。统计结果显示:蒙古族与汉族对多数频率声音的听阈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之间听阈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蒙古族仅对本民族生存所处的地域有较强的认同感,其后随着国家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的影响,他们才逐渐产生民族认同感。在对云南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调查中发现,其村的蒙古族的身份意识在蒙古族和汉族之间游移,具有模糊性和两重性的特点。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对蒙古族身份的认同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刺激了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感,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蒙古族文化再造。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是一个英勇顽强的民族,他们自古生活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以车马为家“,常年逐水草迁徙。历史研究证明,新石器时代便是岩画与蒙古族游牧文化渊源的发祥地,在那个时候人类开始驯养野兽,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牲畜和骑乘。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为适应游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蒙古民族历来重视和酷爱体育竞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