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教育这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努力实现民族精神的文化涵育,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以发挥其对民族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2.
加强对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涵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上凝心聚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更是应对全球化时代家国认同遭遇挑战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涵育要把握文化润养、情感滋养、价值涵养、使命培养4个向度,并在深学笃信中铸牢涵育家国情怀的情感基底、在审思明辨中强化涵育家国情怀的价值认同、在知行合一中砥砺涵育家国情怀的担当作为,切实推动家国情怀涵育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历史使命。经济全球化对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应当通过主渠道改进、实践提升、文化涵育和环境熏陶等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善用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理想之路。构筑立体化的舆论氛围是匡正校园观念文化导向的基础;营建精品化的涵育载体是匡正校园观念文化导向的关键。大学要通过课程教化和礼乐教化,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活跃学生群体文化氛围,营造民族精神养成教育之大气候;注重教师人格文化建设,提升物质环境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5.
王春江 《教育探索》2007,3(11):92-93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多元文化并存与发展,既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精神教育,应强化主渠道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应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应创造优秀文化产品,以文艺精品感染学生;应引导学生树立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国外文明的科学成分发展学生;还应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充实学生.  相似文献   

6.
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文学之母,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丰富的审美享受和精神体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在诗歌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氛围、感知形象、启发思维、挖掘内涵、加强诵读、产生共鸣等几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使学生的人格修养在诗歌的涵养、涵育、熏陶中“求其粹美,期其充足”。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以“文”化人要凝练精神文化,以学校精神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创业文化,以浙商精神锤炼学生创业能力;融合校企文化,以创业精神涵养学生职业素养;繁荣社团文化,以时代精神引领学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对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涵养与孕育作用,文化认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和前提。多元文化并存下的文化激荡和碰撞,引发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社会相关部门尤其是高校要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借鉴和吸收西方文明成果,扩大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通过强化文化认同,促进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传统的聚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讲授,宣传“以民为本”等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传统科技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涵育功能,力求以具有审辩意义的学习过程满足学生发展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诉求,实现科学知识与方法、思维与实践、态度与精神等科学文化素养和学生人文素养的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的今天,浸染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生广泛吸收着各国各民族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危机。如何提升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已成为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语文教学培育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不失为有效路径。通过对现有语文教材内容的整合、重组及重新解读,提炼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或要素,建设校本化特色语文课堂;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信息化手段,建设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以此增强高职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热爱祖国、有责任担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是高等教育的时代意蕴。高校要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担负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了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对高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提出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里,没有高度人素质的民族,将会丧失民族精神。要强化人科学教育,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就要用传统人精华强化道德教育,采用人渗透教育促进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15.
红色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途径与有效形式。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就应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有效性。应从更新教育理念、健全运行机制、创新教育模式入手,推进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谁最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谁就能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随之也将拥有科技、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支配权。面对时代挑战,大学应以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己任,而大学素质教育也应以铸造学子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为真谛。回顾民族创造力滑坡的教训,应认真反思大学的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成长的优越环境。  相似文献   

17.
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可促进大学生良好精神状态的形成, 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存在着明显的缺失,诸如现代国家主人翁意识淡化,民族文化认同感缺乏,公民人格修养的匮乏等方面,剖析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产生的根源,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制度保障、良好社会风尚的营造,学校教学、教育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主、自觉、自信,才能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进而有效应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之根本有益于培育创新应用型人才。要把握时代信息脉搏,以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统一共通的思想观念为主导,以传授传统体育文化统一共通的运行规律为主题,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要通过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传播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等有效措施,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的分离是教学中"授业"与"育人"割裂的必然结果。文科、理科学习过程都可以催生出人文与科学精神,这个催化的过程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树立"大教学观",坚持育人为本,有意识地促进文理的融合,为社会培育"全人"。  相似文献   

20.
高职语文教学必须强化科学意识,渗透科学精神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美的鉴赏,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体验科学的探究的东趣,并为学生创设科学创造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