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剧起源于盐阜及两准一带.她根生苏北,花开江南,流行于大江南北,是江苏乃至华东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主要剧种之一.她集音乐、美术、文学为一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准剧艺术引进校园,让民间艺术融入课堂,弘扬本土文化,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让草根艺术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一、实施淮剧教育,振奋民族精神 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种类繁多,然而许多学生对西方音乐颇有兴趣,对外国作曲家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却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就知之更少了.准剧——江淮地区独具风貌的一种地方艺术形式的教学,由于其乡土性、草根性,必将激起学生对戏曲文化的认同和追求,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  相似文献   

2.
淮剧是江苏主要剧种之一,盐阜地区是它的主要发源地.淮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一代代艺人们别具匠心的创造发展,积累了丰富的遗产.本文主要介绍了淮剧常用的基本曲调之一--淮调,将主要从淮调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进一步就淮调的理念、形式与内容的传承和演变等方面论述它对淮剧的影响,使大家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淮调及其在我国现代淮剧音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促进我国淮剧音乐进一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戏曲音乐是我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瑰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与历史悠久戏曲音乐文化渐行渐远。本文通过阐述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在戏曲音乐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从历史的角度而论,戏曲音乐在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戏曲作曲家所付出的代价和所做出的贡献也是极大的。我们知道,戏曲艺术本来就是剧本文学与音乐艺术相辅相成而发展起来的,音乐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然而,就因为我们历来对戏曲音乐所具有的“民间音?..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一种文化艺术,是我国传承多年的文化财富。随着各种流行音乐的盛行,人们对传统戏曲艺术逐渐淡忘,失去了兴趣,对戏曲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弱,使得学校戏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戏曲艺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意识,感受祖国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因此,学校应加强戏曲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从根本上热爱戏曲,提高音乐课堂戏曲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分析了音乐课中戏曲艺术教学的具体开展,以提高戏曲艺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国戏曲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有名的城市之一就是山西,这是"戏曲艺术的摇篮"。汉代时期,该城市就已经有木偶与皮影形式的表演,到了北宋时期,"诸宫调"形式出现,之后还有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等形式的艺术,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对于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对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之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如今我国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也给我国戏曲艺术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通过这些新媒体能够有效使戏曲艺术之中原有的传播媒介更加生动,使得我国戏曲艺术能够以更加现代化的方法进行传播。有鉴于此,本文浅谈戏曲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阎军 《华章》2012,(30)
艺术教育不仅包括舞蹈、音乐、美术、视觉等艺术,还包括戏曲.京剧作为一门综合的戏曲艺术,它与幼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京剧的唱、念、打、做以及色彩、线条多变的脸谱与幼儿园的美术教学、音乐教学要求是相通的,在教学过程中能促使让幼儿美感的发展.京剧擅长表现人们的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绪性.能够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京剧与其他艺术活动一样,同样能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及艺术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我国戏曲动漫及音乐体现了戏曲和动漫、科技与艺术相互融合的时代艺术性特点,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弥补了传统戏曲在中小学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不足,促进了传统戏曲文化在国际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广泛传播。通过分析戏曲动漫创作的基本规律、要求和社会功能等,希望促进国产动漫艺术民族化发展,传承衡阳花鼓戏,弘扬中华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戏曲,保存了中华民族艺术诸多历史文化特征。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分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其中它在发展中吸取大量吸取了舞蹈艺术,又通过艺术的传承对古代舞蹈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即从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入手,通过对舞蹈艺术在中国戏曲中的表现形式的研究,进而将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做以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11.
古代戏曲是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是文学与音乐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民族文化融合对古代戏曲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涉及的问题极多。此文仅以古代戏曲的形成与兴盛,以及古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成熟诸问题与民族文化融合之关系为论,聊述浅见。  相似文献   

12.
宋元戏曲音乐与明清戏曲音乐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是我国传统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而戏曲音乐是这一综合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曲在宋元时期已经形成,到明清时期形成发展高峰,所以,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是我国戏曲音乐发展史上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本即对这两个时期我国戏曲音乐的主要特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梅燕 《华章》2010,(21)
中国戏曲的产生已有800年的历史了,目前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计数.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艺术经过不同的时代发展到今天,不断适应新的时代、新的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了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地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尤显重要.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对陶冶学生情操、振兴民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在素质教育语境下探讨戏曲音乐之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华星兰 《考试周刊》2010,(57):238-238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蕴涵着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历史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且上千年的艺术实践所形成的意象和形象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既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本文提出,通过欣赏戏曲的经典作品、了解戏曲艺术的常识、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戏曲表演的神韵,能激发学生欣赏戏曲的兴趣,并进一步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文化,树立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国内各音乐院校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使得视唱练耳的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各个音乐艺术院校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培养出从事不同专业的艺术人才,为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内视唱练耳学科从引入,初步建立,逐步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教学历史,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戏曲艺术学校的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不但要基于音乐院校在实际视唱练耳课程教授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而且要充分汲取戏曲教学自身的特点和长处.为此,由中国戏曲学院孙晓洁副教授著写的《视唱练耳戏曲教学与研究》(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10月版)一书,立足于视唱练耳教学方法,对新时代高校戏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展开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为真正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中小学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我国的"国粹"事业发扬光大,笔者倡导在音乐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韩秋水 《学周刊C版》2019,(18):157-157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粹,对于丰富艺术形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戏曲文化的重视,各种戏曲进校园活动风生水起。小学音乐的戏曲教学部分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小学音乐戏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音乐在开展戏曲教学时的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民间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然而最具特色的便是戏曲艺术。戏曲艺术是集唱、念、坐、打于一身的音乐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将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引进课堂不仅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更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9.
民间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然而最具特色的便是戏曲艺术。戏曲艺术是集唱、念、坐、打于一身的音乐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将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引进课堂不仅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更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0.
1.编写适用活课本淮剧进课堂首要任务是编写适用的活课本。课本的编写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自身的发展规律,将淮剧的基本曲调和名剧精品唱段编写成小学音乐校本教材,寓知识性、趣味性、表演性、欣赏性和科学性于一炉,既使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作用,又使音乐教学增加活力。如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走进淮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