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些父母往往感情用事,对子女衣之唯恐其不美,食之唯恐其不甘,居之唯恐其不适,行之唯恐其不便,事事包办。有时孩子出于好奇心或是真心想帮助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一概拒绝,特别是家有勤劳的母亲,孩子劳动的权利和兴趣更是被“母爱”剥夺了。但是家长并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却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事。如有个青年19岁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研究生,是个很有前途的青年人。学校决定送他到国外深造时,  相似文献   

2.
曹辉宁,男,1966年8月出生,江苏省盐城县人。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是营业员。这个小时候被父母和邻居称作“小笨蛋”的孩子,13岁时进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8岁期满毕业后,考取赴美研究生,到美国耶鲁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曹辉宁的幼儿时期,两只小眼睛并不神气,不爱说话;大人和他交谈,他结  相似文献   

3.
刘丽,女,1964年出生,1978年3月考取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毕业后又考取本校的研究生。父母亲都是邯郸师专的教师,当要他们介绍家教经验时,妈妈让女儿回答,女儿说:“关键是妈妈信任孩子。”确实,刘丽姐妹俩是在父母的信任中获得超常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编辑方竹玲孙智正我丈夫安德鲁37岁,我也已经35岁了,我们还没有生育孩子。安德鲁的哥哥有3个孩子,妹妹也一样生了3个孩子,因此,安德鲁的父母很为我们着急。每当安德鲁的父母从新泽西过来看我们时,他母亲总是拉着我旁敲侧击,她会忘记自己“坚决不问我”的决心,忍不住问我:“你们不想要小孩吗?你们的婚姻不会有问题吧?”安德鲁的父亲很少说话,但我知道他也很关心这件事,他妻子是代表他们俩来问的。生养孩子的压力,使我们20多岁时,甚至到了30岁后,还是很犹豫究竟要不要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安德鲁的父母对此事的关心让我很烦躁。我觉得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5.
赵欣 《神州学人》2011,(7):28-30
樊星。 19岁,高中毕业,满怀着一腔浪漫主义的激情,相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随父母下放到湖北公安县杨厂公社荆江大队做知青;21岁,结束知青生活,参加高考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进入象牙塔深造;25岁,大学毕业,分配到一所高中扭任英语教师;30岁,结束高中教师生涯,考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正式走上学术研究道路;40岁,考取华中师大博士研究生,任副教授;42岁,晋升为教授……  相似文献   

6.
近日,80多岁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管理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前身)首任理事长、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校长褚连山,向本刊推荐了《父母成熟了,孩子就成才》一文,认为此文对家长和教师都有参考价值。我们感叹于耄耋之年的褚老依然关心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炽热情怀,同时也希望在新年伊始,与广大读者共同思考和探讨一个关系家庭、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老话题: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父母?"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思忖着纪伯伦的诗句,或许会让我们每个人想到好多好多……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大学毕业并考取了硕 士研究生,弟弟考上了山东的一所大 学。我是长子。 今年春节,我回到家里,乡亲们都投 来倾羡的目光。“你们可养了两个好崽 啊!再累点也值得的!”他们对我的父母 说。听了这些话语,看着父母那刻满岁月风 雨沧桑的老脸,我心里苦笑——有多少人知道  相似文献   

8.
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有个像张炘扬一样的孩子,十岁考入大学,十二岁成为硕士,十五岁博士毕业。相信世上没有比拥有神童更令父母骄傲的了,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他十二岁那年对父母如是说:"如果你们不给我在北京买房,我就拒绝论文答辩。"  相似文献   

9.
梁昌辉 《师道》2009,(12):54-56
我有个看起来有点荒唐可笑的想法:孩子几岁,父母就几岁。孩子呱呱坠地,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就上岗了,做了爸爸、妈妈了。孩子几岁,我们就做了几年的父母。我们这个身份其实是孩子赋予的,  相似文献   

10.
爱孩子 ,这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情 ,难道我们做父母的还不会吗 ?但细细想来 ,现在不少父母关心的常常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生活 ,却很少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回家时 ,迎接他的常常是苦心地说教或严厉地训斥 ,孩子无忧无虑的天性一天天被泯灭 ,他们自由发展的权利被一点点剥夺。下面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 ,只因没考第一名 ,被父母责骂后写给父母的信 :“爸爸、妈妈呀 !你们爱我、关心我 ,这我都明白 ,我谢谢你们。可是你们知道吗 ?我很孤独 ,每次放学后 ,得赶快回家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接着做你们为我精心设计的难题。星期…  相似文献   

11.
人间奇迹57岁的姜正秀,55岁的李锦玉,是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和镇平等村的一对普通朝鲜族农民夫妇,共有一女两子。多年来,他们含辛茹苦、锲而不舍地教子成材,使子女从小个个品学兼优,相继考上大学。其中两个儿子先后以省、地文、理状元的好成绩考取了北大和清华,并相继考取清华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一对普通农民夫妇,先后培养出三名高材大学生的事在家乡引起轰动,令万千父母啧啧称奇和羡慕,并纷纷询问:姜家夫妇都是咋培养、教育孩子的?一定有什么高招、诀窍吧?2004年5月9日,笔者来到梅河口市中和镇平等村3组,…  相似文献   

12.
《学习之友》2011,(6):5-5
一位父亲投稿媒体,文中透露了这位父亲心头的疑虑: 孩子去年考取了所报学校的最后一届公费研究生。寒假归来,问了一些家常话后,转到读研的感受。孩子没有表现出我们想象中研究生的自豪感,刚考上的兴奋新奇也荡然无存,什么都很平淡,平淡得若无其事:现在研究生那么多,你以为读了研究生就咋样?再问深一些,孩子直言最大的理想是将来找个好工作,多挣钱。  相似文献   

13.
《今日中学生》2009,(10):18-18
同学们.先讲一个“小孩租房”的故事给你们听:夫妻两个带一个5岁的孩子去租房子.房东遗憾地说:“啊,实在对不起,我们公寓不招有孩子的住户.”聪明的孩子说:“老爷爷,这个房子我租了.我没有孩子。我只带来两个大人.”房东听了哈哈大笑,就把房子租给他们了.孩子考虑的焦点是从父母带孩子转向孩子带父母,即通过逆向思维跨越了“正常”思路不能解决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却成了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为什么孩子的努力、孩子的进步,父母却视而不见? 让我们听听发自孩子的心声: “爸爸妈妈:压力,也许能使石墨变成璀璨的金刚石;然而,太大的压力也会使金刚石粉身碎骨。”“爸爸妈妈:你们不惜一切为我创造安静优越的物质条件,可我更需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你们能为我营造吗?”  相似文献   

15.
如果我们对一些父母说“你们把孩子当作了工具”,父母们肯定会觉得很委屈。为了孩子我们自己少消费让孩子上各种班;为了孩子我们放着自己家舒适的大房子不住,跑到孩子上的重点小学附近祖了一居室一家三口挤在一起;为了孩子母亲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做起了全职妈妈,把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当作自己全部的工作内容……这难道是把孩子当柞了工具?  相似文献   

16.
不少父母都感觉跟孩子讲道理是非常难的一件事:父母说得天花乱坠,孩子这耳朵进,那耳朵出;一不留神,孩子还逮着个错,反吵父母半天。有些父母能与孩子说得眉飞色舞、热火朝天,有些父母却很少与孩子讨论什么。他们与孩子说话,往往说上个三五句,孩子不耐烦,父母也没词了。这些父母也很着急: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和孩子深入讨论呢?怎样让我们的亲子沟通更有趣呢?在下列方面好好体悟摸索,相信你们与孩子的心灵会越来越近,“越说越投机”不是什么难事。体会家庭游戏的魅力家庭游戏是使家庭成员达成美好沟通的桥梁。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他们需要在游…  相似文献   

17.
《母婴世界》2010,(5):33-33
孩子是我们的"润滑剂"孩子是父母的开心果争吵正一触即发,孩子突然插一句:"你们争吵,也要学会文明一点呀。"孩子一边说笑着,一边做着鬼脸,甚至还  相似文献   

18.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早上学、早成才,到处托人找关系,甚至更改户口本上的年龄,以达到孩子提早上学的目的;另有些父母,则担心孩子小,担负不了繁重的功课,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大一点再上学。孩子究竟多大年龄上学好,不但是每一位父母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国当前已经有些大城市实行6岁入学制,而全国还有更多的地方沿用7岁入学制。  相似文献   

19.
上镜人物     
张炘炀:12岁考取硕士研究生;汪侠:79岁的高考爷爷。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较以前更高、更苛刻。大部分父母并没有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却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他们总认为“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就应该好好听父母的话”.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们以“好好听话”的方式回报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换句话说.父母并没有理解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速度.一味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绝对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