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入新世纪以来,《日晷之影》已经是赵丽宏继《艺术人生——新千年日记》、《唯美之舞》之后的第三本散文集了,这长长短短一百来篇文章以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中的文字,大多是第一次编选入集,所以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读者:这是我的一本新书。”拜读或者说翻读了《日晷之影》的我,心内涌起的依然是二十多年之前初读赵丽宏散文作品时感觉的“美的享受”。 《日晷之影》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封面设计上注着拼音,并以“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晷作上下底图,给人以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感觉。当我读着作者写于1999年仲夏至…  相似文献   

2.
我书桌上有张厚生先生的三本书:一本是1987年1月由他和路小闽同志主编的<情报检索>;一本是由张厚生先生一人主编<信息检索>(修订版);第三本则是由他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5月新近出版的<信息检索>(第3版).这三本书一脉相承,前两本在文献检索课教学界,可以说是得到了很好的评价,而<信息检索>(第3版),则可以说是在前两本的基础上"再展新姿",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3.
1936年,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提出,陶渊明的经典名文<桃花源记>有<搜神后记>本和<陶渊明集>本两种差异很大的文本,认为前者是"陶公草创未定之本",后者是"增修写定之本","二者俱出陶公之手".本文依据我国当代的古小说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充分肯定陈寅恪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及其对陶渊明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还纠正了陈寅恪关于<搜神后记>本桃花源故事"渔人姓黄,名道真"的七字夹注出自陶渊明本人之手的错误观点,指出此处夹注可能出自南宋道士之手,其来源乃是刘宋元嘉时代黄闵所著地志<武陵记>.  相似文献   

4.
这是明天出版社六月份全新推出的,由彭懿写的"我叫夏壳壳"系列,一共有三本,分别是<戴牙套的青蛙王子>、<爸爸变成甲虫飞走了>,<小河花妖>,全部都是适合在夏天来阅读的好看好玩的幻想作品,各种不可思议的奇遇纷纷发生在这个有着夏天气味的男孩身上.  相似文献   

5.
文献"一词在古代中国最早出自孔子.<论语·八佾>记载:"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礼记·礼运>记载: "言偃复问日:‘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欤'?孔子日:‘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相似文献   

6.
收藏签名本     
青灯黄卷,翻阅的都是作家朋友们热忱相赠的签名本。于今再次读来,仍绕有兴味。渐渐读出往日清晰的回忆,也读出了一丝丝的温馨。赠我签名本的作家中,最多的要数赵丽宏了。他几乎是出一本馈赠一本,送得我真不好意思了。我知道,大多数作家都是自己掏钱买书来送人的。看赵丽宏的签名,硬笔书法一如他的美文,富有节奏和韵律,并且一丝不苟。曾看过一篇叫《温情》的短文,写的是赵丽宏,极传神。而从赵丽宏聊聊数字的笔迹中,我也看出了他的敦厚和耐心。字如其人,这确是一个“不将牢骚发到稿子上去”的真诚作家。陈村兄好多年不写长篇了。…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在<计篇>中提出了"经五事",即"道、天、地、将、法",这是<孙子兵法>管理思想的精华之一,这五个方面,对现代图书馆管理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图书馆馆长的治馆之道.  相似文献   

8.
王晶 《传媒》2004,(5):36-37
在<新周刊>2003年度新锐榜的评选中,有一本杂志格外抢眼,它击败了<血酬定律>、<设计私生活>、<我们仨>、<变化>诸多实力选手,当选为年度最佳图书,<新周刊>的评价是:"<万象>是一本杂志,一本不完全与读书有关的读书杂志,一本不偏颇具体文化形态的文化月刊.趣味各异的文字工匠们为之打造出极佳极酽的阅读口感,其书卷气又与当代现实体贴入微.它的被追捧,无异于是对无书可读的当代图书业的一大讽刺."这本杂志在知识分子中间赢得了较好的声誉,锋头颇健,这一现象不由得让人想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9.
宫福满 《编辑学报》2009,21(4):376-376
对<编辑学报>2009年第2期<好书荐读>栏目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为伊狂)读后感>一文,本来我是打算斜靠在沙发上休闲地阅读的,但我很快就发现这实在不是一篇仅凭休闲的心态就能"掌控"了的东西,当我彻底改变了阅读姿态与方式,正襟危坐地在书桌前读完了这篇文章后,获得一种久违了的畅快淋漓之感--<我为伊狂>,这本我一直以为是青春小说而无心染指的书,原来介绍的是令人震撼的"公司管理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儿歌(童谣)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列子·仲尼>记载:"立我烝民,莫不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首童谣据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童谣.<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3000年的历史[1]3.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童谣由于缺乏专人搜集和整理而不得不自生自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明清时期,中国搜集整理童谣的工作才开始零星地开展起来,吕坤收集整理的<演小儿语>、清代郑旭旦编辑的<天籁集>以及清人悟痴生编选的<广天籁集>等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私家抄书,以毛氏汲古阁为最,其数量有六百余种.这些抄本中又以影宋抄本价值最高,约有百余种,为世所珍.南朝鲍照的<鲍氏集>即是.该集之宋本早已散佚,今存毛氏影宋抄本就成为校勘诸家刻本的最佳之本.如明正德五年(1510年)朱应登刻本为现存最早刻本,影响颇大,<四库全书>用作底本,然以影宋抄本校之,讹误累累."毛抄"中类是者极多,故而毛氏抄本亟待整理与研究,以期在还原典籍原貌,尤其是在当代点校本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开场白:当您看到本期辩题是<我心目中的三个体系建设>时,一定会感到奇怪,怎么辩题中的"两个体系"变成了"三个体系"呢?为此,请特别关注本辩题的最后一辩.从下期起,<我说编制"十二五"档案规划>将闪亮登场.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因为几本书的缘故,我和师永刚曾经有过一些沟通.当时,师永刚做<凤凰周刊>的执行主编一两年. 后来再见时,他问:"你打算采访我什么?是关于<凤凰周刊>还是关于书?"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凤凰周刊>,也通过<凤凰周刊>认识了他.但我还是愿意聚焦到他所编著、合著的书--力图探讨一本图书的畅销可以有多少种形式,在偶然之中究竟有多少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14.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能得到他的鼓励,确实颇感荣幸.  相似文献   

15.
《拳拳亲情》丛书第一辑4本终于出版了。它们是:肖复兴的《父亲手记》、陆星儿的《我是母亲》、斯妤的《大眼睛,小眼睛》和赵丽宏的《舔犊情》。当我手捧这4本装帧清新的书籍,读着这4位散文名家用爱心和真情写就的文字时,我这个初为人父者的心,不禁流淌出许多脉脉深情和点点共鸣。  相似文献   

16.
张泽远 《传媒》2005,(2):24-27
本世纪开年,期刊出版界曾经有一个流行的疑问:上个世纪中国产生的几个"期刊恐龙"在新世纪出版生态里还能是保持优势的种群吗?这几个"恐龙"指的是期发行量超过百万的<读者>、<知音>、<家庭>、<半月谈>、<故事会>.因为前三者在刊物定位上有类似的地方,因此,笔者最近通过对比这三本杂志的发展态势,对<读者>的发展做了调研采访.  相似文献   

17.
1984年西方出版了第一本<邓小平文集>.在这本文集出版时,小平同志写了<序言>.在<序言>中,他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接着说:"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的先进之列,并且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的正义事业."这些话体现了一位经历艰苦卓绝战斗的伟大爱国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的宽广胸怀,表露了他将继续进行不屈不挠战斗的决心.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旧五代史》卷三十四《唐书十庄宗本纪八》([1]469)载:"(同光四年)十二月,以户部尚书王正言为兴唐尹、知留守事。"此处文中虽然有校勘,然仅仅对"兴唐尹"做了考证,校勘原文:"为兴唐尹,原本脱"唐"字,今据列传增入。(影库本粘签)"([1]469)载:"(同光四年)十二月,以户部尚书王正言为兴唐尹、知留守事。"此处文中虽然有校勘,然仅仅对"兴唐尹"做了考证,校勘原文:"为兴唐尹,原本脱"唐"字,今据列传增入。(影库本粘签)"([1]469)  相似文献   

19.
"五一"长假期间,闲来无事,摊开2002年5月2日出版的<中国档案报>,很快读到第三版一则题为某地"发现明代王恕诰命"的报道.该文所配发的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视线:楼顶上,阳光下(或许是阴天),两位先生正手拎珍贵档案在向人展示.年代久远的珍贵档案横空出世本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笔者却因这一幅照片要发出一些与之不合谐的"杂音".  相似文献   

20.
宇宏 《档案与史学》2007,(11):58-60
2001年,我到上海中山公园收集地方志资料,看到中山公园于1958年印制的《中山公园游览说明》的导游小册子,封面上是一个模样怪异的、头顶着圆圆的石盘的、非禽非兽的动物雕塑的图像,导游小册子以"日晷"为标题专门介绍这尊雕塑,称之为"四不象日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