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当一个地震发生后,人们最迫切想知道的就是它发生的位置和大小,这也是指导随后救灾行动的重要数据。大地剧烈地颤动,颤动的原因就是地震波,它不仅带来巨大的破坏,也带来了地震的信息。我们用地震仪记录下来地震波的样式,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就能知道地震的位置和大小。地震波有好几种类型,分别为P波、S波和面波,分别有不同的速度。其中P波最快,S波次之,面波最慢。地震可以同时激发P波和S波,但由于二者速度不同,到达某一个地震台的时间也就不同,P波先到达,而S波后到达。P波和S波在地壳中传播  相似文献   

2.
本栏目顾问:郝京华(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专家组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项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主编)地震,听起来很恐怖!课堂上能测"地震"吗,怎么测?会不会有危硷呢?很多同学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别急别急!这次"快乐科学校园行"栏目组的编辑们,就将地震计搬进了教室,让同学们了解一下地震局的专家们是怎样记录地震的,并切身体验一下地震计的奇妙与威力。先来认识一下这些专业设备。这个圆柱形的,像锅一徉的东西叫做短周期反馈地震计。平时,它可是连接在花岗岩上的。今天,它就来测测教室地面的震动。当然,光有它还是不够的,再连结上电脑.并且把结果打到大屏幕上面,这样同学们就可以一目了然了。看看电脑上的波形图,被分为垂直、北南和西东方向。这是因为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两种。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人们感觉发生地震时的物品都是先上下动再左右动。另外,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测量结果,我国在20世纪共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000多次,平均每年达到30余次。地震波引起建筑物破坏主要是通过地震力的作用,即纵波地震力使建筑物上下颠簸,破坏力相对较小,主要是引起建筑物的纵向结构松动。随后横波地震力再使建筑物发生水平晃动,当惯性和地震力超过建筑物的承载力时,在几秒钟内就能使建筑物遭受破坏。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所以人们在遭遇地震时总是感觉到“先颠后晃”。为了能在纵波刚刚到达而横波还未…  相似文献   

4.
结构减震控制领域中有一种方法是基础隔震,它是利用隔震装置来增加结构的基本周期,隔绝地震发生时地面运动由下部结构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以减弱结构的振动反应。以某框架结构为例,通过输入El-centro波、唐山波以及兰州波三种地震波至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中,分析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所出现的不同反应,最后比较数据,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5.
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古代科学家就已掌握了一套预报地震的技术,制造出了精妙绝伦的候风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外形像一只圈足的酒樽,直径8尺:樽上有个隆起的台盖;樽外附有8条龙,龙首朝着8个方向;龙口中含有一粒铜丸;地面上有8只昂首张口的蟾蜍,准备承接龙口中落下来的铜丸:樽中有一根高而细的铜柱,被称为都柱。都柱在接受到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后即向波源方向倾倒。在都柱周围构架了8条通道,使倾倒的都柱只能往一条通道中滑倒。倒到尽头,都柱敲动一个像弩机装置似的牙机,利用杠杆传动,使龙首张开口,铜丸便跌入蟾蜍口中。人们闻声检丸,就可知道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据当时的献记载:“验之以事,台契若神。“地动仪甚至可以测到发生在数千里外而在洛阳并无震感的地震。这台仪器不仅博得古人的赞叹,就是在今天看来也令人叹服,足以让人对其发明——张衡心生敬意。  相似文献   

6.
声发射技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出现,到现在已经成为成熟的无损检测的一项技术,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压力容器检测和结构的完整性评价方面。声发射技术也被称为应力波发射,主要原理是当材料或者零部件受到外力作用就会发生变形,断裂,或者是内部应力超过屈服极限而塑性变形,这两种情况下,都会以瞬间弹性波形式释放出应变能,这就被称为声发射。在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因为材料或零部件的缺陷改变状态而自动发生出瞬间弹性波,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声发射。声发射弹性波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材料的性质,所以,采用声发射技术,可以判断出设备的状态,是否得到损坏。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地     
穿过地球的超深钻井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需要,要求直接穿过地壳到达地球深处。大约50年以前,美国地震学家A.莫霍洛维奇研究了地震波的傅播,发现在地表以下某个深度上,有一个分界面;在这个分界面上地震波发生强烈的折射和反射。这个分界面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被它所分割开的上、下部分岩石性质有显著的不同。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把莫霍洛维奇分界面以上的地球上层,称为地壳;从分界面往下至深度为2900公里处,称为地球的中间层;从深度为2900公里处往下,直至地心,称为地核(地球的半径为6370公里)。地壳的厚度一般是30-80公里,在海洋底下要比大陆底下薄得多。在地壳深处乃至它下面的中间层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8.
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们长达半个多世纪,荷兰地震学家探测到一种震颤,它为地球固态核心说首次提供了直接证据。1939年,科学家们第一次确定了地球内核的存在,并于1940年作出假设,设定它是固体。1946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凯恩·布伦观察到了地震波穿越内核时迅速加速的现象,从而为地球内核固态理论提供了间接证据。布伦研究了一种称炎压缩波(又名 P波)的震颤,这种波穿越物质时沿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摇动分子。另一类型的震颤称为横越波或 S 波,它左右移动分子,能穿越固体,但无法通过诸如外核的液体。如果地球内核真是固体,那么地震学家应该能探  相似文献   

9.
就目前的科技能力而言,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最佳办法,应放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上。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了解地震是怎样对建筑物造成破坏的?地震波与房屋破坏由于建筑物依附在地球表面,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方式主要受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战争中,坦克是地面战场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它防护力强,机动性好,威力大,被人们称为“活动的钢铁碉堡”,“地面战场之王”。对于这些特点,人们都比较熟悉了。然而,还有一种会浮水、能潜水的水陆两用坦  相似文献   

11.
裂缝发育程度是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评价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评价常规纵波与三分量数据对于裂缝预测的能力,以塔河油田沙48井区常规三维纵波地震数据与三分量多波地震数据为例,运用常规纵波曲率与相干、转换横波分裂分析技术对该井区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纵波的曲率和相干分析等裂缝预测方法而言,对于碳酸盐岩储层,基于三分量数据的横波分裂分析是一种更有效的裂缝预测方法;多分量地震不仅可以预测裂缝发育有利区带,还能预测发育的方位,而且裂缝预测结果精度更高,值得开展进一步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研究发现,有些植物也具有预报地震的本领。如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一座火山的斜坡上,遍地生长着一种花,它能准确地预报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发生。人们观察发现,如果这种花开得不是时候,那就是告诉人们,这一地区将有大灾降临,不是火山爆发,就是有地震发生。据说,其准确率高达90%以上,因此这种花被人们称为"地震花"。  相似文献   

13.
《科技广场》2003,(6):45-45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会对人类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一次7级以上地震,顷刻间可将一座城市夷为平地,人员死伤数以万计,损失巨大。 地震的危害不仅仅在于突发性强,而且大多在夜间,甚或人们熟睡时突然降临。例如,被称为20世纪十大地震之一的1906年  相似文献   

14.
地震发生前和地震发生时的地光、电磁异常和电磁辐射等现象由于与地震前兆现象有关而日益受到地球物理学家们的重视,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为了揭示这类自然现象的本质,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说,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实验证据和定量的理论计算,还没有一种假说得到公认.实验发现,一些简单的晶体材料在破裂时存在各种波和粒子发射,在物理学上称为破裂发射  相似文献   

15.
地震波是检测地动变化的重要工具 到目前为止,地震是人类经常遇到的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每年发生的地震达50万次以上,其中10万次可以感觉到,造成破坏的有100次以上.世界上造成人员死亡最严重的地震发生在中国,1557年发生的一次地震大约死亡83万人,199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约24万人.  相似文献   

16.
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发明了测报远方地震的科学仪器。这项发明标志着人类第一次超越感觉器官的局限,用科学仪器获取重要的大地运动信息。张衡注意到地震发生时,远离震中的大地会发生两种运动,一种是沿震中方向水平震动,另一种是垂直于地表震动。在远离震中的地方,地震时第一次发生的水平震动总是使地面背向震中朝外移动。在这一科学发现的基础上,他利用惯性原理发明了地震仪。当年,张衡在水平地基上竖起一根高重心直杆,用它做  相似文献   

17.
<正>地球内部有着如同洋葱一般的分层结构:以铁镍核心为中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地幔,再往上是一层薄薄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壳。虽然地幔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但它的温度非常高,可以缓慢流动,驱动地表的构造板块构造运动,促使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发生。科学家们利用地震波来“窥探”地球表面下的内部结构,揭示出内部深层的地形雷达图像。  相似文献   

18.
余夫 《百科知识》2009,(23):45-46
动物为什么需要睡眠? 动物的睡眠一般是在两种不同的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种称为慢波睡眠,特征是整个大脑中同步发生的长而起伏缓慢的电波活动。另一种则是快速眼部活动睡眠,特征是急剧的大脑活动,跟清醒时的脑电图差不多。它的外部表现也很明显:眼球快速活动,  相似文献   

19.
地震对建筑物或工程设施的破坏作用是通过场地地基和基础传递给上部结构的。场地和地基在地震时起着传播地震波和支承上部结构的双重作用,因此,建设场地和地基的抗震性能,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地面振动作用是通过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抗震验算和采取措施进行抵抗  相似文献   

20.
问题与解答     
人们常把地震和火山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何区别呢? ——湖北省孝感市孝感高中 戴虎 答:地震有可能是由于地球内部圈层破裂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引起的,而火山爆发是由于地壳之下的岩浆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的现象。地震与火山爆发同属于地壳剧烈变动的现象,它们的区别在于地震是把地球内部的能量用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火山爆发是把地球内部的能量以岩浆喷发的形式释放出来。但是有些时候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在有活火山的地方,如果发生地震,由于板块碰撞或者板块撕裂,就有可能会引起火山爆发;而火山爆发时也会伴随着地震。——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