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不少幼儿家长致电本刊,反映一些“教育商人”们打着“神童教育”的旗号,鼓吹什么“0岁识字,3岁脱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天才、大师”;甚至吹嘘“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等等。面对这些“狂言广告”,许多家长真假难辨,不知这些说法是否科学、合理?为了帮助家长朋友消除困惑、正视此类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神童”盛行的时代,似乎也是一个造就“神童”的时代,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关于“神童”的报道和消息:13岁“神童”以674的高分被清华录取,15岁即放弃学业全心练球的台球“神童”破格读上海交大,接着还有走钢丝的杂技“神童”、横渡海峡的游泳“神童”,甚至还有在父母的“指导”下去参加内衣模特大赛的模特“神童”……不知从何时起,形形色色的“神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呈现出一种迅速向低龄化发展的态势。因此,许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使其朝着“神童”的方向发展。有人对这种超常教育乐此不疲,就有人持反对意见。反对者认为,“神童”教育是到了该瘦身的时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公众对神童教育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当时关于神童的宣传报道甚嚣尘上。后来,由于许多神童的后期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神童教育也常常被人诟病,这些宣传也就慢慢淡了。这几年,“神童现象”似乎又热了起来。不同的是,以前宣传的那些神童基本上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科学技术型的神童,如大学少年班的学生,而现在则多数是文艺界的,如:上海的初中生韩寒、广东9岁的张蒙蒙、江苏7岁的窦蔻,还有天津的“著名小孩”———5岁的刘小源。毋庸置疑,这些孩子都是神童,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才艺。对于这些…  相似文献   

4.
新闻事实:1978年,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应运而生,迈出了中国超常教育的第一步。20多年来,“神童教育”历经坎坷,几起几落,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但随着“神童风潮”愈刮愈烈,无数家长的“神童情结”肆意扩张,也造就了“神童悲剧”……  相似文献   

5.
<正>开展英才教育,首要的是识别出英才教育的对象即英才儿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童”,否则英才教育无从谈起。许多国家在识别英才儿童时,非常重视家长和任课教师的推荐,将家长和教师列为首要的推荐人。在我国,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自家孩子都是天才,都是神童,其实未必;有的家长甚至还试图通过校外机构的培训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目的是为了进入“神童班”,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对于孩子是有害的。研究表明,英才儿童在不同经济社会背景家庭的分布是均匀的,  相似文献   

6.
董宁宁 《家长》2023,(31):30-31
<正>家长的天职不在于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在于洞悉他们的内心需求,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学会观察,善于发现,找到科学兴趣点,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诚如是,教育就成功了一多半。神童博士为何成为啃老族 最近,神童博士张炘炀又冲上了热搜。之所以说“又”,是因为张炘炀10岁上大学,13岁读硕士,16岁攻博士,曾是“全国年龄最小硕士生”“中国最年轻博士”,此前多次出现在媒体,见诸于报端,为无数家长所羡慕。  相似文献   

7.
溪清 《家教指南》2004,(5):14-17
今年初,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高三学生——年仅13岁的鲍宇阳,收到了北京大学的预录通知单。据了解,这位阳光少年只接受了8年正规的学校教育,他曾用4年时间学完小学课程,初中刚读了1年便直接跳级到高中部,在高中阶段接受了3年的系统教育,可谓“连蹦带跳”地叩开了名校北大之门,成为近年来北大录取的保送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于是,有人称他是“神童”,甚至还有不少家长纷纷找鲍宇阳的父亲探讨培养“神童”的妙方。那么,鲍宇阳真的是“神童”吗?他又是如何成长的呢?应该怎样看待少年成才现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鲍宇阳的父亲和有关人士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8.
山西有个少年很“非常”:2岁会加减乘除,5岁上学,7岁上初中,13岁考上清华,让望子成龙的万千家长感慨是“神童”,自叹子不如人.然而“神童”妈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真不是谦虚,我儿子绝对不是神童,没什么特别的,像他这样的智商、家境的孩子,在中国有千千万万.孩子可塑性强,全在于大人引导,小时候惯下坏毛病,大了就不好纠正了.”  相似文献   

9.
10岁进重点中学,用4年时间读完8年的课程,14岁上大学,20岁戴博士帽——少年大学生这样“出炉”一个曾经上课就想睡觉的孩子,为什么现在舍不得下课了? 自认家有“神童”的家长四处打听:哪有超常班?请看北京、上海的超常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现在年轻的父母大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自然成为“顶 在头上怕跌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心肝宝贝。父母除了在生活上对其百般照顾外,在智力上也不惜花费精力和金钱希望子女成龙、成凤,成为“神童”。 在南京的一次晚会上,一位“神童”当众表演,他能够指出任何一个字典的某一页某一行,博得了不少家长称赞。他们纷纷效仿,逼迫二三岁的孩子抱起字典。一些家长希望子女成为少年画家、书法家、乐坛“神童”,毫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条件,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抠出来投资,并把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这些本该属于孩子玩耍的时…  相似文献   

11.
“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真的能造就“一代神童”吗?一方面家长不惜“血本”,挖空心思为孩子选择幼儿园、学前班;一方面孩子的综合素  相似文献   

12.
“神童”未必成“龙”大器可以晚成赵民当前,把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用超智儿教育代替儿童早期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最大限度地掌握文化知识或某种技艺,以期其由。“神童”发展成“龙”已成为我国城市儿童教育的时尚、潮流。为此,家长(富者除外)节衣缩食,专家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少年轻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最出色的人才,因此,越来越重视对于子女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然而,由于家长们缺乏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所以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致使有些家庭的早期教育步入了误区——有些家长迷信什么“快速培养”、“神童方案”、“成才秘诀”等不科学的教育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成了某些无知父母的家教誓言。于是,各种“育子秘方”“神童经验”也大行其道,甚至令家长们趋之若鹜。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家长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重新开始重视教育。但过度的重视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都培养成众人跟中的“神童”。于是各种所谓的神童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针对这种情况,文章提出了“伪神童”教育模式的概念,并对这一模式的危害,产生原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  相似文献   

15.
支玲琳(解放日报记者):作为今年全国高考年龄最小的考生,10岁男孩苏刘溢高考取得566分的成绩引起了全国关注。“神童”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不少家长急于一窥究竟。而几乎在同时,—个旨在“复制神童”的民间“种子计划”也被媒体披露了出来。此计划尽管收费颇高,但应者众。当年中科大少年班几位“神童”的命运令人感叹,引发的思考至今余波未平,但为何时至今天,人们对天才神话、“神童”制造的追捧和热情依然热度不减?  相似文献   

16.
北京几所学校开办的“儿童超常教育实验班”,被人们称为“神童班”,每年报名的人数达到1000多名,却只录取30名左右,用4年的时间学完8年的课程,令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趋之若鹜。因为儿子魏天浩是否考“神童班”的分歧,做清洁工的魏振华与父母、岳父母的关系几乎闹僵。目睹了朋友的儿子两次“神童班”落选后的惨状,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阅读》2007,(12):33-35
现代社会,神童并不多见,而在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却出现了3个神童,而且这些神童分别在15岁、14岁甚至在仅仅9岁的年龄便被世界名牌大学录取,这不能不让人称赞这个家庭创造了奇迹中的奇迹。 2007年8月,随着9岁的沈诗钧被香港浸会大学录取为本硕连读的大学生,成为华人世界有史以来最小的大学生,这个神童之家才为世人所知晓。这个家庭奇迹的创造者叫沈振雄,沈振雄本人就是一个神童,大儿子沈怡谋更是14岁即入读著名的牛津大学。沈振雄这个“老神童”是如何实现神童接力,让两个儿子也成为“小神童”的呢?  相似文献   

18.
小幽默     
神童的回答一位5岁的儿童秉赋聪明,受到良好教育,因而知识渊博,素有“神童”之称。有人不相信,便去考问他:“你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是什么人吗?”神童毫不客气地说: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连不断地有人推出什么“培养神童”的“方案”、“ 工程”、“行动”、“教室”、“摇篮”之类的著作,拍着胸脯自我吹嘘什么“揭开了神童 之迷”云云,鼓吹什么“0岁识字,3岁扫盲”,“儿童个个都是神童”,“儿童个个都是天 才”,“让神童进入千家万户”,“从我这个幼儿园出去的个个都是神童”,等等。似乎那 些人开办的培训班、幼儿园或小学,都是制造神童的“工厂”,可以“成批”地制造神童, 是神童 “批发站”。其实,这完全是自吹自擂,是在制造“神话”,鼓吹“现代迷信”, 是根本无法兑现的虚…  相似文献   

20.
一、认识神童每年高考之后,我们总能听说各种少年英才的事迹,例如今年13岁的孙云翔就读于湖南师大,15岁的宋问之就读于西安交大。还有不少孩子幼年早慧,几岁就能背诵唐诗上百首。媒体还报道过,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这些孩子是家长心中的神童,也常常被称为天才儿童超常儿童。他们成为世人热捧的对象,引发了无数家长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和遐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