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城市24小时》作为一部城市纪录片,解构了传统城市纪录片模式,采用全新的叙事手法和创作形式,发掘出了城市骨子里的现代性。本文将以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五因"模式为理论框架,以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为研究对象,探析当下城市纪录片中城市性的解构与重建。  相似文献   

2.
孙愈中 《视听》2016,(12):9-10
城市台拍摄的纪录片,面向的主要是精英收视群体,实行的是小众化传播,并且传播渠道相对单一。通常情况下是在本台的电视频道播出过后就放进影像资料库封存,再多是哪个部门做片需要资料镜头时拿出来"见一下阳光",导致节目资源的严重浪费。本文认为,当前城市台的纪录片传播应注重拓展渠道、加强对外交流,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城市台的纪录片传播策略要作出相应调整,以彰显纪录片应有的社会价值、追求其潜在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肖平 《现代传播》2006,(5):113-117
纪录片边界理论三题主要包括:影像、广义纪录片和狭义纪录片的边界问题。这是因为纪录片必须明确一种区别于一般影像和剧情片等影像形态的叙述方式,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纪录片原则的理解与建构。一是以巴赞为代表狭义纪录片;二是以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为基础的广义纪录片语言及原则;第三,由于思想界和影像技术带来的对真实性的理解与定位,就产生了几个具有颠覆性、构成性的命题。由于各种文艺思潮和影像语言与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影像——剧情片——广义纪录片——狭义纪录片——泛写作的大众DV影像运动这一影像发展历程,而影响最大的恰恰是广义纪录片。所谓边界理论问题的核心对象,也是有影像历史以来使用最广泛的广义纪录片。  相似文献   

4.
刘艳秋  宋志宏 《东南传播》2021,(11):139-141
私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年来在技术和平台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以个人化的视角填补了传统纪录片的空白.私纪录片在早期因其自我、私人化的表达,在传播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影像技术的成熟和社交化媒体环境不断扩展,私纪录片不再局限于私人空间和个体属性,在题材选择、影像制作、传播路径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逐渐向公众化转型.呈现出自我疗愈与共性表达、自我认同与社会共鸣、私人影像与社会版图的有机融合.私纪录片的个人叙事与传统纪录片的宏观叙事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同完成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像记忆,成为社会良性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5.
林斌 《视听》2018,(11):32-33
在对外传播中,纪录片能起到树立地区形象、弘扬本土文化等作用,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有效载体。城市台在外宣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本文以绍兴台的操作实践为主要案例,从"挖掘本土题材打造地域名片""融通中外文化讲好真实故事""凸显审美特征提升传播效果"三个层面切入,对城市台如何从事外宣纪录片的创新与创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史岩 《新闻战线》2022,(9):100-102
大众传播格局中,新媒体作为不容忽视的媒介驱动力,参与建构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过程,纪录片的边界和内涵也得以拓展,影响力不断扩大。作为国家级专业纪录片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适应融媒传播生态、坚守文化传播使命,创新纪实影像表达、打造多元生产格局,既是传播者,又是生产者,在重建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助力社会文化规范形成、促进跨越种族与地域的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万小菡 《视听界》2014,(4):105-106
近年来,许多城市台积极摄制表现城市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的纪录片,以突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以往,城市台的传播被限于本地范围内,所以,城市纪录片传播面窄、影响力小。  相似文献   

8.
骆志伟 《新闻世界》2012,(8):224-225
伴随着纪录片以网络形式的传播,国产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与美感,赋予纪录影像更多的个性与立体感,表现出了更贴近受众、更灵活互动和更细化分流的特点,并在阐述中渗入到更普遍与具体的主题,使纪录与交流更加直接与坦诚。本文将新媒介因素纳入到纪录影像的审美分析中,以便从新的传播环境中找到国产电视纪录片的不同影像表达,探究其在新环境下的审美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西部纪录片与少数民族婚约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着眼进行分析,认为西部文化为西部影像传媒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题材,西部影像传媒也应该立足于反映和传播西部文化,利用纪录片这一有效的影像形式,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形成一条西部影像传媒快速发展的具有西部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0.
李卓 《今传媒》2024,(2):79-82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日益活跃,纪录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价值及其传播效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在国内外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西藏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基于纪录片影像与美学视角,梳理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创作叙事表达的成功方法,总结了西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发展变化和艺术呈现特点,同时提出创作者应该继续以开放和新益求新的创作心态,更好地利用和发挥纪录片强大的传播优势,旨在为传承西藏民族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颜春龙  张意 《东南传播》2023,(2):146-148
在当前浅阅读、视觉至上、精神压力大的社会图景中,媒介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受众对高质量媒介内容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文学纪录片在众多影视中脱颖而出。“媒介即人的延伸”,文学纪录片凭借其文学特性、精神内涵以及纪录片的影像化特征在当下社会中区隔了虚拟与现实,实现了对人性的延伸。本文将主要以《文学的日常》为例,分析当前文学纪录片所处的现实社会图景、文学纪录片未来发展价值以及文学纪录片在传播空间中对人性、社会和媒介空间的延伸和导向。  相似文献   

12.
马梦怡 《东南传播》2014,(10):36-37
纪录片的发展需要一个独特的空间:真实,并且具有人文情怀。纪录片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是对当下生活的深入观察,是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艺术。在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中,有创作者的观察与思考,也有农民的自我表达,这种来自于农民工群体的影像与声音尤为珍贵。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随之而来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民工面临着同一种困境:一方面因为与故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新环境文化充满疑惑和困扰;另一方面是常年在外而回归故土文化后感到陌生与不安。本文将通过对《归途列车》的分析来试探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孟旭舒 《传媒》2016,(12):41-43
现实题材纪录片以真实反映社会现状、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为使命,是纪录片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题材类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互联网时代,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多元异质的媒体互动传播等特点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媒介生态环境,也引领着当代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转型与升级,使得现实题材纪录片在选材方法、叙事策略和传播渠道上呈现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城河》是季播节目《南京》的精华版,以南京秦淮河为主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南京的历史人文,在央视播出后取得较好反响。本文以该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厚度、角度、力度、广度和长度这五个维度出发,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纪录片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李莉  周晨 《现代视听》2013,(3):52-56
以大量经典纪录片影像资料分析入手,分析总结了纪录片当中的动画部分,即纪录片动画的概念、分类和深入的传播效果分析以及传播影响,希望对纪录片运用动画研究发挥一点筚路蓝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屹 《青年记者》2014,(2):70-71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这样来描述纪录片对刻画时代精神、保存群体记忆的功能。①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缩影。对城市的记录,就是书写人类社会的历史。早在上世纪20年代,西方出现了在工业革命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大都市,它们多样的建筑景观和繁忙的都市生活吸引了大量的电影导演为之创作。纪录片就从那时兴起了一种诗意的  相似文献   

17.
回顾纪录片最初诞生于西方国家,它不以观赏和消遣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像文献。伴随着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纪录片创作也开始在我国流行开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盛产,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话说长江》、《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等纪录片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8.
郭怀娟 《传媒》2021,(10):68-69
央视纪录片《城市24小时》通过对城市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的人在做的不同的事进行记录,展现了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5个各具特色的城市.该片采用"节点式"的空间叙事,朴素而深刻地展现了城市面貌.本文以《城市24小时》为例,分析纪录片"节点式"空间叙事的规律,以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缩影。对城市的记录,其实就是书写人类社会的历史。文章分析了中国城市纪录片的内容构成,阐述城市纪录片多样化的叙事形态,探索城市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城市纪录片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在总体上顺应时代需求,契合社会热点,勾画出反映社会变迁和纪录片自身发展的整体图景.文化导向、技术逻辑与类型拓展构成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三个面向:文化导向既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影像力量,也是承载文化记忆和推动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文本;VR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促成了新纪录片美学的生成,促进了纪录片产业的升级;动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