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建 《新闻实践》2006,(3):61-63
2005年12月16日北京时间零点15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记者刘建与中国登山队的王勇峰、次落,历经数年艰苦攀登,在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和到达北极点后,又成功地站在南极点上。他们以自己的壮举首次将中国人的名字栽入“7 2”极限探险史册上,刘建成为世界上首位完成“7 2”极限探险的新闻记者。“7 2”指攀登世界七个大洲的最高峰和征服南北两个极点的极度探险活动。在这次中国登山队到达南极点之前,全世界仅有5人完成过“7 2”这一壮举。4年前, 刘建偶然一次跟随中国企业家登山队采访,从此,他攀登的脚步再也没有停息。以新闻记者“接近、接近、再接近”的追求,零距离实践了《华西都市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报道。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称:“刘建同志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发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的探险精神,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和新闻宣传任务, 创造了中国记者探险史上又一个辉煌。刘建同志的壮举鼓舞和激励了全国新闻工作者,为国家和民族争得了荣誉。”应本刊之约,刘建向大家讲述他的探险之旅,他的所感所悟。  相似文献   

2.
刚刚看到了某都市报3月19日的一篇报道,题为“县委招待所暗娼出没,主管称无人敢查保证安全”.这篇报道被多家报纸转载,在各大新闻网站上也转载了。记者报道的是,河南省鹿邑县的县委招待所明目张胆地容留暗娼。记者暗访之后,向当地相关部门作了通报,引起公安等部门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3.
驻豫某部政治部主任王争亚不仅自己能写稿,而且善于育才。他当主任3年来,先后有两名报道员提干,1人考上南京政院新闻系,17人立功受奖,4人退伍后当了编辑记者,被大家誉为“新闻园丁”。 王主任是报道员出身,一次在某炮团检查工作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名叫左起超的干事,觉得他文字  相似文献   

4.
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4年多时间在军地报刊上发表了图片300多篇(幅),10多次获得军地摄影类大奖,4次荣立三等功,连续4年被军区空军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被空军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他就是北空某部四级士官申燕祥。在迷上摄影报道之前,申燕祥仅仅是北空某部一名握了近10年方向盘的小车司机。由于开车期间,他经常可以参加一些军地活动,每当见到媒体记者采访摄影时脖子上挂着的“长枪短炮”,目睹他们按动快门、灯光闪烁时的情景,申燕祥心头就会产生一种无法言语的快感,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他想,我自己为何不去试一试呢?2001年底,他慢慢开…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说过: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在老山前线采访实习的课堂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土记者”:他在弹雨硝烟中战斗、采访,在低矮潮湿的猫耳洞里奋笔疾书,半年写稿上百篇,见报37篇,立了二等功。这位“记者”未踏过新闻学院的门坎,没有在报社、电台吃过“新闻饭”,他叫孙善毅,在守卫老山主峰的某部五连当文书,今年22岁。来自安徽鱼米之  相似文献   

6.
3月,在济南市一个由地方两家书画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大型笔会上,一个肩佩上士军衔的战士表演,十分引人注目,只见他拿着“铁笔”和石章,下笔干净利索,刚柔相济,一会功夫,一枚“铁笔无限意”的篆刻便呈现在众人面前,大家拍手叫好。这个其貌不扬的战士,就是济南军区某部战士篆刻家刘海清。刘海清从小就喜爱写写画画,到部队后,他于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曾多次受到嘉奖和被评为优秀士兵。1993年由于工作需要,他被抽到部队仿瓷厂进行图案设计。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他自学篆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如鱼得水,更加勤奋地学习。他以石为“田…  相似文献   

7.
一位老友在新闻界干了大半辈子,最终职务是记者。去年离休前去某市采访,如实填报记者身份,未报已经作废了的级别,结果食宿安排大难。一天市委书记来招待所偶然撞见了他,大喊:“你这老上级,怎么不通报一声就来了!”当众把他好一阵埋怨。招待所顿时慌了手脚,马上为他重新安排食宿。此后办事,顺利异常,一路“绿灯”。老友讲完这段经历,叹息不已。市委书记喊一声“老上级”,竟有如此神奇效应,倒使我忆起了儿时听过的一个故事,旧时代一个  相似文献   

8.
李启科,现任济南军区前卫报社社长,大校军衔,高级编辑,专业技术 4级,新闻工作生涯 32年。   李启科曾先后用过两个座右铭, 45岁以前是“勤能补拙”, 45岁以后是“知足常乐”。   “勤奋”二字是李启科在新闻工作中有所作为的本钱。 1968年 3月,他从四川省 (现为重庆市 )忠县小学教师的岗位上携笔从戎,入伍刚 3个月就进了团报道组。 1971年 9月,他提升干部不到 2年,便以突出的报道成绩被调入解放军报驻武汉军区记者站当记者,一干就是 13年。 1984年底,他被破格提升为原武汉军区战斗报社副社长; 1985年 8月,武汉军区合并到…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记者吴锦才获得了“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他历来以业务进步神速而著称。1982年,尚不满20岁的吴锦才毕业分配到新华社。4年后,24岁的吴锦才就以一篇《水 水 水》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经过两次破格晋升,1993年吴锦才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高级记者。198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十佳青年”。1993年获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称号。记者:当年您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直接分…  相似文献   

10.
书法新星     
张挺维──25岁的专业军士、报道员,其硬笔书法作品最近在加拿大、泰国等展出。(练红宁、吴广全)陈涛──某部战士,入伍两年来,先后8次荣获国家级书法大奖,不少作品被陈展收藏。(蔡宝宝)王玉泉──某部战士,入伍3年来先后获全国“希望杯”“参之杯”大奖,并在国际“巴黎铁塔艺术杯”赛中获佳作奖。(杨战国)倪进祥──某部两用人才先进个人,最近在《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中华书画大展》中,其书法作品获一等奖。书法新星  相似文献   

11.
站在冰山之父的肩上,刘建成了中国登得最高的记者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记者刘建一不小心成了国家一级运动员,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去采访别人,自己却成了新闻人物,他成了中国登山登得最高的记者。2001年8月2日14时27分,当他迎着强劲的西风艰难地登上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顶峰时,他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印有“华西都市报”字样的旗帜,用牙咬住一角,两手将它紧紧地抓住,冲着蓝天徐徐地展开……这时,他哭了,滚烫的眼泪夺眶而出,霎时凝结成冰粒重重滑进雪地里……攀登慕士塔格峰是中国登山协会组织的一次“特别行动”。…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8)
“兵记者”赵山学文/王贺龙熊振华通讯员园地在驻陕某部官兵眼里,赵山学可谓是一位了不起的“兵记者”。三本厚厚的用稿剪贴、10多个获奖证书及优秀通讯员证书,足以证明他的军旅生活非常充实。写作成了他最痴的梦。刚踏上新闻报道这块“责任田”时,一连投了百余篇稿...  相似文献   

13.
通讯员园地     
为报道骨干每人订一份《军事记者》本刊讯李连平刘贵军报道10月25日,空降兵某部的16名报道骨干,每人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份2003年度《军事记者》的订阅通知单。该部历来重视新闻报道工作,近年来,多次被军、空军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特别是今年,他们先后在《解放军报》等报刊上稿160多篇,较好地促进了部队工作。今年报刊订阅工作开始后,部队新闻报道骨干纷纷向领导建议:“《军事记者》是新闻报道骨干成才的良师益友,对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大有帮助,应该为每名报道骨干征订一本”。于是,他们列出专项经费,为报道骨干每人订了…  相似文献   

14.
笔者出自“土”窝,是在小小县城里搞广播的。在我们这儿,大家天天盼望“绿衣使者”带来的好信息,除每天早晚收听中央台、省台的广播节目之外,只要报刊一到收发室,编辑记者们就争先恐后,哗啦哗啦地在文字海洋里寻找自己的“大名”。但是,我们这些“土记者”,要想在大台大报上“出名”,的确不那么容易。记得人民日报一位记者来三峡地区采访,夜宿巴东县人民政府招待所,我冒冒失失地找到了他,求教上稿的绝招。他在房间中踱着方步,忽  相似文献   

15.
▲清幽的月色泻进窗户,与屋里的灯光交融成一片。四下里万籁俱寂。在这恬静的初秋的黄昏,我在江阴县招待所古朴的西厢房里,凝神倾听与我一同去华西搞调查的一位老记者谈自己的经历。他的声调时而欢快,时而激昂,时而深沉;渐渐地,又转为一种催人深思的感慨。我久久地凝视着他,从他的斑白的头发,嘴边两条刀刻一般的竖纹中,仿佛看到了他所经历的沧桑岁月。他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个老兵。年轻时曾担任过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的副社长,参加过板门店谈判。然而,一九五九年以后,他在新闻工作岗位上销声匿迹了。他背着“反对三面红旗”的罪名,先是被投进监狱,继而又被遣送回自己的老家。在骄  相似文献   

16.
2012年,《火箭兵报》刊发一组“记者亲历某部驻训演练见闻”系列报道.6篇被评为当月优质稿,3篇被评为年度好新闻,2篇被《解放军报》转载。总结这次深入某部驻训演练一线的采写实践.记者深切地感到,要写好亲历式军事新闻.必须深扎“亲历”这个根.多采写带有“现场温度”的新闻。善于运用细节将新闻故事化。深刻提炼新闻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7.
40年前,他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拍照,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留下了一张张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40年后的今天,76岁的他仍然身背照像机,踏遍驻地军营,用他那精湛的摄影技术,热情宣传新时期人民子弟兵的光辉形象。他就是河南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老八路摄影师”的离休干部马化民。1984年,马老离休回到家乡河南省荣阳县,并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作为一名老兵,马化民对军营、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天,马老外出购物,看到驻军某部的十多名官兵在一家小照相馆前排着长队等待照相。他看在眼…  相似文献   

18.
某综合仓库政委李庆年,被人们誉为“分部一支笔”。李庆年这个名字在报刊上没少看到。没见到他本人之前,原以为他是个专业作家,没想到他就在离自己单位不到20公里的一个仓库担任政委。崇敬之余,采访他的念头终于再也无法控制了,于是,经同办公室陈干事的引见,见到了这位令我崇敬已久的人。初见李庆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人,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特别是满脸胡老子,让人感到他一副老相,与他那文风以及被人称作为“分部一支笔”的绰号怎么也对不上。然而,当翻开李政委的那几棍子剪报册以及那提获奖证书和那即将出…  相似文献   

19.
张富汉,男,43岁,中共党员,主任记者。新闻工龄24年。曾任解放军某部新闻干事,转业后任陕西日报榆林记者站站长、摄影部主任,三秦都市报副主编,省新闻摄影学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省记协常务理事等职。先后有近百件新闻作品获奖,其中获全国一等奖作品2件,全省好新闻奖20多件。在部队期间,他报道的某部六连五班被中央军委和民政部授予“爱民模范班”称号;在老山前线战地采访报道成绩突出,先后两次荣立军功,并被提前晋职。1987年转业到陕西日报后,他继续保持深入现场,写拍短新闻、形象新闻的好作风。下记者站不到一…  相似文献   

20.
全国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召见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时,要求山西下大力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胡富国同志立即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山西日报社,要求加大再就业工程的宣传力度。总编辑李东喜反复掂量着这件事关大局的大事,很快作出了“三同”采访的策划。 心的呼唤 去年4月5日,经过集训的13名驻站记者分赴大同、阳泉、长治3市的国有困难企业。有招待所的企业,把记者安排到招待所;没行招待所的企业,住办公室。记者统一到下岗职工家吃派饭,并同重新就业的职工一起上岗。有的站柜台,有的搞修理,有的跑出租,有的摆小摊,还有的扫大街。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对“三同”采访活动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热情,大大出乎记者们的预料。 记者安玉住进大同欣兴运输公司党委书记刘玉成的办公室后,这位党委书记也不回家了,陪着记者住了两个晚上:记者牛牧到长治纤维厂采访,不想影响厂长的工作,但厂长刘来福硬要陪着他走东家串西家,帮助他更多地了解下岗职工的情况。记者魏先增到大同矿务局云岗矿采访,企业停产了,职工们聚在街上议论纷纷,唉声叹气,他走进人群搭讪,工人们还以为他是找矿上要债的。当他说明来意后,大家围过来,七嘴八舌谈了起来,临了,老工人年永杰还把记者拉回家。为招待记者,他不顾劝阻硬让老伴买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