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结课语对于巩固、强化教学效果至关重要.高明的结课语是课堂的"凤尾"之笔.不仅能掀起高潮,使课堂升华,还能拓宽学生眼界,让学生流连忘返. 美术结课的表达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拓展发散式 教师沿着学生在学习中的发现,继续向外延伸拓展,力求使学生突破思维藩篱,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或由学生的回答引发新一轮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有教师在<画画虾和蟹>的结课时,问:小朋友今天的表现都很出色,画出了一个个精彩的虾和蟹的故事,老师要送大家一个礼物--(多媒体出示虾形烟缸,蟹形闹钟,蟹项的房子.)这是什么?"烟缸,闹钟,房子.""‘虾和蟹还可以怎样变化?更多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呢?小朋友,下课后,一定要开动脑筋,以虾和蟹为外形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生活用品."  相似文献   

2.
2个蟹将和4个虾兵能打扫龙宫的,8个蟹将和10个虾兵就能打扫完全部龙宫.如果单让蟹将去打扫,与单让虾兵去打扫进行比较,那么要打扫完全部龙宫,虾兵比蟹将要多几个?解由条件2个蟹将和4个虾兵能打扫龙宫的,可知8个蟹将和16个虾兵能打扫龙宫的4=1.这样,由题意列表如下:8个(蟹将)16个(虾兵)1(工作量)因此,单让虾兵打扫完全部龙宫需要(16—10)(11/5一1)=30(个);单让蟹将打扫完全部龙宫需要8(1一×10)=12(个).故虾兵应比蟹将多30—12=18个。说明采用消去一个未知量(如蟹…  相似文献   

3.
刘能强 《成都师专学报》2001,20(1):45-46,50
关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焦点,目前集中在“笔墨”问题上。但无论是“笔墨等于零”论,还是“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论,都各有其偏执的地方。而对于现代中国画来说,“笔墨”的地位和价值,主要是其形式意义。通过对“笔墨”的工具属性、技法属性、形式属性的逐层分析,给中国画“笔墨”的本质属性以明确的定位。认清“笔墨”属性,是我们如何对待“笔墨”,并进而思考中国画“出路”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早期教育》2007,(2):21-21
学前儿童能否画出既有水墨韵味又有童真天趣的水墨画宁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幅芭蕉小鸡图可能有范画参照,但教师在指导时注意培养孩子对笔墨变化的感觉,不求纯熟准确而保持孩子特有的稚拙天趣。我的建议是,同样用传统笔墨技法教学,如果让儿童自由构图可能更有新意。  相似文献   

5.
齐白石画虾     
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历来被公认为以画虾最著名。他笔下的虾,活泼生动,就像正在水中游动着一样,一节节的虾身透明而富有弹性,长长的虾须和两只虾螯也好像在不停地摆动着。而且,这一只只活灵活现的水墨虾,在齐白石的笔下不到一分钟便能画一只。后来有不少人学他画虾,但这份功力都是望尘莫及。与齐白石有过交往的吕宜园所撰写的《看齐白石作画》一文,就详细地记叙了齐白石画虾的情景。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虾、蟹的常见种类,体表呈现各种鲜艳的色彩或美丽的斑纹,并且,色彩和斑纹与其栖息环境相似。对于同种虾、蟹来说,体色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藉此适应环境,保护自身,利于捕食。虾、蟹的体色变化·是由体壁下面的各种色素细胞调节的,色素细胞又和神经末梢相连‘它的周围有许多放射状的肌肉纤维牵引。当冲动使放射状肌纤维收缩时,色素细胞扩大,色素就随着细胞四周放射而分散,色素细胞的面积扩大,接受光线的量也随之增多·颜色由浅变深;相反‘肌纤维舒张,色素细胞收缩,面积缩小‘接受光的量减少·色…  相似文献   

7.
寄居蟹,大家都知道吧?"爱美的强盗"就是指它。我也养了一只寄居蟹,但我的那只可不是"强盗"呦!一、古怪的样子寄居蟹的样子非常古怪。说它是蟹,却像虾;说它是虾,又没有虾的特点,真是"二不像"。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寄居蟹是介  相似文献   

8.
海边有民谣:"东海龙王威名扬,虾兵蟹将守四方。海龟丞相摇羽扇,文武百官站两旁。"龙宫的事咱们暂不去说,单说一些虾、蟹的事儿。在全世界的海洋里,有虾3000余种,蟹1000余种。在我国的领海内,发现有1800余种虾和600余种蟹。  相似文献   

9.
齐白石(1864-1957)出身于农民家庭,曾做过木匠;27岁始拜师学画,打下坚实的工笔画基础:40岁后,画风渐变,走上石涛、八大写意花卉一派;后因家乡匪患,孤身避难定居北平。当时北平画坛多数画家认为他的绘画笔墨“粗野”。受陈师曾先生劝告,改变画风,独创红花墨叶的双色花卉与浓淡几笔虾、蟹、草虫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0.
从石涛看中国画的笔墨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墨是中国画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特征,它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语言和精神载体其重大作用是绝对不可否认的。但是,笔墨是也只能是中国画创作的手段、载体,不是目的,从终极意义上讲,它还是为意境、形神服务的。在石涛看来,要使笔墨之下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并真正做到有笔有墨,而不滑入笔墨的形式主义,只有操“蒙养生活”之权,且笔墨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石涛对中国画笔墨作出了新的美学规定“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  相似文献   

11.
["芝麻--开门"]俗话说,"虾有虾道,蟹有蟹道",在商场上摸爬滚打而出人头地的成功人士自然有他们独特的生财之道。如果你想拥有"经济头脑",想学点生财之道,请认真研读下面这组"金点子"妙文。点击一:30秒钟似乎没有多大的价值,但在生意场上,却可以多挣得一座楼房。不信请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从工笔到没骨,从没骨到水墨,一再删繁就简,而笔墨的运用和立意就越发的重要。明末清初的画僧石涛,在绘画和画理上对中国的近代美术史有独特贡献。都说石涛笔墨技法独创,在石涛的《画语录》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笔墨技法的论述,里面提出了新的概念理解。  相似文献   

13.
林伟 《青海教育》2008,(7):62-63
中国画是东方最古老的绘画艺术,从古至今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笔墨一词,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统称,又具体为中国画工具材料之所指,泛指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笔墨蕴涵中国画的审美特质,对笔墨可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4.
大师的天真     
齐白石早年以卖画为生,为了便于计算,在门上贴着润格:“白石画虾,十元一只。”有一位求画者很有意思,给了白石老人三十五元钱,想看看大师如何作画。结果,白石老人画了三只虾,清润透明,栩栩如生,只是,另外的半只虾藏匿在水草中,只留下一条小小的虾尾巴--妙趣横生,令人莞尔。多么聪明又可爱的老人,这幅画也表达了画外有画的意境。原来“小气”的大画家齐白石,有着一颗未泯的天真的童心。想必求画人捧着这幅画,一定忍不住笑了。  相似文献   

15.
钱源 《现代语文》2006,(6):90-90
画面上只有几只虾,欣赏者眼前却浮现“游虾戏水”的情境。齐白石的这幅《墨虾图》对水不着一笔却尽得风流,妙处就在于体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价值。何谓“虚实相生”?《画析鉴览》道:“人但知有画外是画,不知无画处是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此所谓虚实相生法。”、简单地说,就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艺术创作主旨,作者对作品关键处有意“留白”,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  相似文献   

16.
河蟹的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初中講授动物学“蝦与蟹”这一节时,老师們很难找到一些适当的参考資料。而蝦与蟹却是我們常見的食用动物,課后学生特別容易发問。其中某些問題也正由于参考資料的缺乏,使老师們往往不易回答。关于蝦,刘瑞王与李慧珠兩位同志先后已在生物学通报以及本刊上談过了,現在讓我来談談蟹吧! 蝦与蟹都隶屬于节肢动物門、甲壳綱、十足目,蟹的种类比虾多,約有3500种,大多数海棲。河蟹是蟹的一种,学名为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我国各地有許多不同的俗名:螃蟹、毛蟹或清水蟹。  相似文献   

17.
齐白石(1864─1957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他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57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并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相似文献   

18.
正白石老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57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初到北京时,他的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平时一般画家的价码还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问津。可见,齐白石当时生意落寞得很,生活何等惨淡!一天,在一个无人理睬的场合,梅兰芳跟他寒暄了几句,使他稍微挽回了一点面子。为此他心存感激,回去用心画了一张《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并题句云:"而今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的特点是以线条为基础的笔墨技巧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作为画者通过这种笔墨技巧来表现心声、抒发情感。作为书画工具的笔墨、纸在操作时都机地产生着奇妙的不可预测性,作为运用作画工具的画者来说,在他构思、执笔时,都有其预期的目的。然而当作画者运用书画工具,在其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就产生了中国画笔墨的不可预测性问题。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实例,就中国画笔墨的不可预测性问题开展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中国画对于“笔墨”的选择与运用,“笔墨”与书法的关系、“笔墨”对精神的表现功能等方面探讨“笔墨”的书写性;认为“笔墨”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变形态,“笔墨”以符合东方欣赏习惯与审美情趣的形式,书写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与精神风貌,形成中国画“写意”的独特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