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每每诵读古人的精美篇章,常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而研读其写作奥妙时常看到一个可贵之处:借鉴前人却不老调重弹,浑然天成却有迹可寻,推陈出新且技高一筹。且看苏轼:李白《把酒问月》诗云"晴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在他的《水调歌头》开篇便说"明月几时有?把  相似文献   

2.
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加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类型。1.化用前人语句。化用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  相似文献   

3.
写作指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流传千古.殊不知,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中,已经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明月、几时、青天这些意象,似乎是苏东坡有意模仿用的.由此看来,仿写作为一种创作手段,自古既有.作为中学生,仿写有助于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仿千言万语妙趣,写十全十美生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指导内容是"学会仿写".一篇好文章在写法上总有值得模仿、借鉴的地方,因而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相似文献   

5.
<正>《辞海》对"典故"下的定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亦即使用典故的简称,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它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具体而言,用典主要有  相似文献   

6.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大部分人在写作的起始阶段还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不是抄袭,是对文章的再创造。自古以来,就有名人的模仿作品,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模仿自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天,我们就来模仿一下名篇《背影》《紫藤萝瀑布》中的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7.
邵元生 《少年读者》2008,(4):I0006-I0007
运用典故,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增强了作品的意蕴,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8.
从修辞的角度说,用典是引用的一种,暗引典故叫用典,如果明引一大段“典故”,一般叫引用而不叫用典。《汉语大词典》释为:“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前者叫事典,后者叫语典。  相似文献   

9.
用典例析     
用典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方式,在古代汉语中尤为常见。古人写诗作文,常常引用前代典籍中的人物、故事,或撷取前人诗文中的词句,化为己用,这些被引用的对象,就叫做典故。典故使用很恰当,能大大加强语言的表达力,使一篇文章大放华来。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代作品时,不可忽视典故的含义和用法。典故的使用方式很多,最常见的用法,是正用,即直接引用,也就是把古书中记载的事,直接明了地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初中语文第三册选的《冯婉贞》一文,冯婉贞对  相似文献   

10.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诗多在月明中。"(黄宗羲《花朝宿石井》)。  相似文献   

11.
诗教散谈     
王玉贞 《中国教师》2010,(16):51-53
<正>一、诗教及其意义孔府有个"诗礼堂",孔子教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这个典故见于《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  相似文献   

12.
《宠儿》中充满了圣经典故,通过分析莫里森引用的圣经语典,演绎的圣经观念,借用的圣经意象"伊甸园",和在隐喻层面上使用的圣经人典,可以推论出莫里森对圣经典故的引用是反讽式的或者说是颠覆式的;《宠儿》颠覆了以男人为中心的圣经传统,提供了圣经典故的另类版本;莫里森对圣经典故独特的拨用,增强的作品的感染力,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层面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13.
自古诗人爱月亮,李白更是和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综观李白现存的1044首诗歌,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320多首。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月下独酌》《静夜恩》《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初月》《古朗月行》《关山月》《把酒问月》《雨后问月》,等等。  相似文献   

14.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圆圆的月亮在夜空中绽放着柔和美丽的光芒,最适合赏月。苏东坡在中秋节那天饮酒赏月,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似文献   

15.
中秋随想     
<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曲婉转悠扬的《水调歌头》在我的耳边回荡。中秋之夜,明净的夜空中悬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吃着月饼,心潮起伏,眼前浮现出全家人过节的场景。明月几时有前年的中秋之夜,我们一家人坐在小院里,吃着甜甜的月饼,赏着圆圆的明月,好一幅温馨、融洽的画面。弟弟跟我争抢着他喜欢吃的枣泥馅月饼,抢不过我,他就哇哇大哭。见此情  相似文献   

16.
<正>一、课标解读《旅夜书怀》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二首诗歌。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要求通过阅读,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为了"丰富文化积累",还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在阅读和鉴赏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一门古老而又求新的艺术。如同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前人提供的条件一样,诗艺的提高和发展也有赖于汲取传统诗歌的精华。我国古典诗歌的许多名句,往往得益于对前人作品的陶冶熔铸、点化出新。而且,越是可资借鉴的材料丰富,新的创作就越精警。脍炙人口的佳作,常是几代人递相点化、推陈出新的产物。唐代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据孟(?)《本事诗·情感篇》记载:中唐士人崔护,字殷功,姿质  相似文献   

18.
<正>与咏史诗并行不悖,且有着相似抒情轨迹、有时甚至可以等量齐观的一种诗歌,是怀古诗。说起怀古诗,我便想起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句子: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相似文献   

19.
月以咏怀,情景交融苏轼的词中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写心中不悦,表达同胞情谊,实乃精品中的精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陡然领起,破空而来,有“天风海雨逼人”之势,真是奇逸之笔,更见东坡居士超逸旷达的情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相似文献   

20.
一篇文章,不管是否从文化的角度来立意,我们都可以把具有文化内涵的素材拿过来使用,因此,在选材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好平时的积累,打开记忆中的文化宝库,择取合适的素材,用到文章中,才能使文章增添色彩。1.典故运用典故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典故,就是把一段古代传说或历史故事压缩成为一个句子或词组。一般地说,每个典故都有一个故事。如清王朝紫禁城内一座宫门上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四个大字:"紫气东来",其中就包含着一个典故。据载:春秋时期,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