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离异家庭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家庭因素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国内也将其翻译为行为困扰或不良行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儿童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感到适应困难,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扰。问题行为多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约束、道德甚至法律的,其严重程度可以是普通的不良行为,也可以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过失、犯罪行为。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探讨得比较多的还有儿童的药物成瘾行为,即吸毒行为。  相似文献   

2.
熊雪琴 《南昌教育》2006,(12):22-22
青少年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与有关的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准则与有关的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多种多样的,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过失行为,如恶作剧、起哄捣蛋、无理取闹、骂人、打架、损坏他人财物或公物、不遵守集体规则等;第二类是不道德行为,如小偷小摸、小赌小博、占小便宜、撒谎等;第三类是自我消极行为,如厌学、逃学、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吸烟、自暴自弃等。教育界已愈来愈重视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表现无法顺应多变的环境而感到适应的困难,在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扰。问题行为可能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约束、道德甚至法律的,其严重程度可以是普通的不良行为,也可以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过失、犯罪行为。问题行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学习和生活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以广州市中学生601人为被试,采用"内—外心理控制源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探讨广州市中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控制源影响有显著差异,重点学校学生表现得更内控;(2)青少年心理控制源与社会适应行为显著关系,其中与适应良好行为呈负相关,与适应不良行为呈正相关;(3)青少年心理控制源可以预测社会适应行为,其中对适应良好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对适应不良行为起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论:心理控制源能够影响社会适应行为。  相似文献   

5.
王晓霞 《中小学电教》2010,(10):158-158
<正>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由于个人表现无法顺应多变的环境而感到适应的困难,在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扰。问题行为可能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约束、道德甚至法律的,其严重程度可以是普通的不良行为,也可以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过失、犯罪行为。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如不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0,(A5):21-22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青少年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正是叛逆和探索社会的年龄。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加。对于农村中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有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网络游戏等,其容易造成农村中学生产生偏差行为。中学生阶段正是偏差行为出现的主要阶段,同时也是偏差行为矫正的关键阶段。中学生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矫正中学生的偏差行为,使得中学生逐渐的认知和纠正偏差行为,转变为社会认可和遵守法律法规回归道德规范的好少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深圳市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编制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以深圳市初中学校的4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结果:(1)编制的"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2)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居住条件和父母亲关系方面存在差异;(3)中学生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自我伤害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同时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结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认定虚假宣传行为有以下要件:行为的主体是实施产品或服务宣传的经营者;行为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或过失;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经营者对商品或服务进行了违背事实真相的宣传;行为客观方面的结果表现为所作的宣传引人误解。其法律责任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相应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市37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成瘾问卷、网络偏差行为问卷、一般问题行为问卷考查了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并探讨了两者对一般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网络成瘾、网络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网络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最多;(2)网络偏差行为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成瘾者比非成瘾者表现出更多的一般问题行为;(4)网络偏差行为在网络成瘾与一般问题行为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V)》和《青少年行为问卷》对拉萨市630名藏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中学生的家庭环境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中学生的家庭环境中矛盾性、组织性、成功性、独立性和娱乐性与其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相关,表明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问题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自从有了生命,就有了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促使着社会行为的发展.青少年社会行为的发展.与他们进行的游戏活动紧密联系着。“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通过游戏.接受社会训练.发展其主要的社会行为。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游戏不再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但却能利用游戏加强其增强学习动机.帮助掌握教材,提高复习兴趣.克服学习上的某些困难等。游戏的目的性、组织性提高了.因此.教师应善于组织和利用游戏来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在游戏中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运动竞赛环境中,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或观众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动作使对方运动员心理或身体上受到伤害,多为外显性攻击。中学生在此阶段身体正快速发育,而心理成长则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由于两者不能同步协调的发展,这就是造成中学生在课余训练中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学生斗殴增多,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之。一、大学生共设基本民情绪型并殴(-)斗殴是一种侵犯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斗殴是一种侵犯行为.所谓侵犯,“就是对他人的肉体或心理进行有意伤害的一种行为”。”’“在系统考虑侵犯行为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大部分有关侵犯的定义中都包含着‘动机’慨念,.即行为目的、目标或意图”.”】对侵犯分类的代表人物之———巴斯(BUSS,A·H·)用三维分类法,将斗殴列人“身体的——积极的——直接的”侵犯类型.”’还有一种被比较广泛接受的分类方法,其方法是看侵犯的目…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个案访法,对中学生"非主流"行为现状及其心理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非主流行为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使用‘火星文’聊天或书写","穿着、首饰或发型最流行、甚至另类","喜欢玩劲舞团等游戏,或喜欢动漫、cosplay";表现出非主流行为的场所主要是"自己家"或"公共场所";表现出非主流行为的同伴主要是同学。农村地区出现非主流行为中学生的比例小于市区和城区;独生子女中学生产生非主流行为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健康状况较差的中学生中存在非主流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具有非主流行为的中学生并不认为非主流行为或生活对其学习和健康有不利的影响。非主流行为的中学生对非主流的生活和行为虽然基本持肯定态度,但是,有非主流行为的中学生并不是都认为自己就是属于非主流一族的。中学生表现非主流行为和生活一半以上是为了展示个性,其次是为了追求时髦时尚,挑战传统,其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测算.“截至2011年4月,中国网民规模预计为4.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6%”,据CNNIC所作的((2009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的数据反映,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我国的中学生网民规模达7488万人,已占当年中学生人数的74.2%,  相似文献   

16.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然而,当前作为特定群体的中学生,其亲社会行为呈现缺失趋势。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对该群体进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了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拖延的关系。采用中学生学习拖延问卷和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对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学习成绩水平的中学生在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01):学习拖延和学习倦怠存在较高相关(P〈0.01);学习倦怠的身心耗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均能显著预测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状态不佳、学习行为迟滞、学习执行不足和学习拖延。因此,中学生学习倦怠是影响其学习拖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初中生互联网使用特点及朋辈压力对初中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开展青少年上网保护提供有益参考,采用中学生网络使用特点问卷、朋辈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量表、朋辈网络过度使用态度量表、网络使用朋辈压力量表和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28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初中生朋辈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和态度、网络使用朋辈压力均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显著正相关,(2)网络过度使用的朋辈行为和态度、朋辈压力均能显著预测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3)网络使用朋辈压力在网络过度使用的朋辈行为、态度与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河北自学考试》2006,(7):17-17
1、简述送达的特点。答:送达,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其特点是:(1)它是人民法院的诉讼行为。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向人民法院递交诉讼文书.不能称其为送达。(2)送达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3)送达是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实施的行为。(4)送达的内容是各种诉讼文书,如起诉状副本、调解书、判决书等。  相似文献   

20.
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人或事物采取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的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两种形式,其程度可轻可重,从面部表情、姿态手势、口头语言到动手打斗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因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性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即这些青少年在幼儿期就表现出多而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