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论诸葛恪     
诸葛恪是孙吴侨寓士人新生代的杰出代表,自少才思敏捷,善于辩论,为人则较为随便,说明其家族门第及文化并非典型的儒学世家。孙权对他颇为赏识,助其参与军政活动,希望他将来能够辅助太子。孙权死后,诸葛恪为幼主孙亮之首辅。为树立威望,诸葛恪进行了政治改革,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引起了骚动。诸葛恪性格刚愎自用,在军事并无战略与战术的安排,听不进反对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他本人回师后也为政敌杀害。诸葛恪之败亡,体现了孙吴政权内部南北人物之间的斗争,也是孙吴皇族与士人斗争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近期阅读中国人民大学冷金成教授的作品《读史有智慧》,得知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神童,三国时代吴国大臣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就是其中一个。诸葛恪从小聪明过人,很小的时候就出了名。有一次,太子不高兴,想找人出气,正巧诸葛恪来到,太子正好找了个出气的地方,就骂道:"诸葛恪吃马屎!"诸葛恪恭恭  相似文献   

3.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81-84,171-174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人,长检其面,题日“诸葛子瑜”。恪跪日:“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  相似文献   

4.
252年孙权去世。孙权生前安排的以宗室人物为核心的辅政集团很快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士大夫代表诸葛恪、滕胤等相继被杀,宗室代表孙峻、孙等掌控朝权,甚至行废立君主之大举,形成了典型的宗室政治格局。对此,无论君主、朝臣,还是被排挤的其他“公族”人物都有不满情绪,引发了复杂的权力斗争。孙休得位后利用藩邸旧人诛孙,但仍无力行使皇权,出现了权臣干政的局面。从孙吴政治演变的总体进程看,宗室权贵与臣专权都是孙吴皇权政治的一种变态形式。  相似文献   

5.
菜色——饥饿的脸色。《礼记·王制》:“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酒色——酒醉的脸色。《三国志·吴·诸葛恪传》:“命恪(诸葛恪)行酒,至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难色——为难的脸色。《三国志·魏·杜夔传》:“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寒色——感到寒冷的脸色。《新书·谕诚》:“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靳色——吝惜的脸色。《夷坚志·阳大明》:“大明与之,无靳色。”  相似文献   

6.
张昭作为孙吴之重臣辅助孙策、孙权兄弟平定江东,确立孙权的统治地位。但随着北方局势稳定,张昭主张顺应曹操的招降,而与孙权的割据战略发生冲突,从而被排挤出军政决策中心。孙权称帝后,张昭位终不至丞相,且不断下降。作为儒学士大夫的代表,张昭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他与孙权及其亲信的冲突,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张昭对孙吴学术文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走马楼吴简州中仓出米简中频繁出现有向“典军”下属诸曹吏支付廩奉的记录。结合传世文献,“典军”出现于汉晋之际,而孙吴典军并非将军号,实则是负责军中文书行政的职官,设置于中军。孙吴典军分曹理事,僚属组织一如郡县曹吏,兼管军政与民政,在军事上负责登记军功、调配军需,在民政层面负责兵户及其家属管理,这应与孙吴兵户家属常随营居住有关。孙吴军事管理体制的“郡县化”与郡县行政的“军事化”,体现出孙吴社会高度军事化色彩。  相似文献   

8.
诸葛恪是东吴大臣诸葛瑾的儿子。诸葛瑾脸长得很长,相貌很丑。一次,吴王孙权大宴群臣,为了取笑诸葛瑾,让侍臣牵来一头驴,写下“此乃诸葛瑾”几个字后,命人贴在了驴的脸上。大臣们看后,无不笑得前仰后合,弄得诸葛瑾很尴尬。小诸葛恪也随父亲在场,看到这一情景,他站起身来,向孙权要了一支笔,在那行字后面又添上了两个字,变成了:“此乃诸葛瑾之驴”。文武百官立刻止住了笑声,孙  相似文献   

9.
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子书《诸葛子》,至迟于宋初亡佚。该书的作者当为东昊诸葛恪,而非诸葛亮。清人周广业、严可均、马国翰、王仁俊四家辑有《诸葛子》,文本各不相同。该书撰人或阙名,或题诸葛恪,王仁俊辑受目录《诸葛武侯集解》的影响而径题“汉诸葛亮撰”,综合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方法,对佚文进行整理和解读对推进三国诸葛家族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子书《诸葛子》,至迟于宋初亡佚。该书的作者当为东昊诸葛恪,而非诸葛亮。清人周广业、严可均、马国翰、王仁俊四家辑有《诸葛子》,文本各不相同。该书撰人或阙名,或题诸葛恪,王仁俊辑受目录《诸葛武侯集解》的影响而径题“汉诸葛亮撰”,综合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方法,对佚文进行整理和解读对推进三国诸葛家族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茅元仪所作《武备志》,为中国古代著名兵学著作,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其中《兵诀评》部分,集中整理、注释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九部兵学典籍。茅元仪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并综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重新对《孙子兵法》加以注解,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同时借军事言政治,表达了其报效朝廷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2.
茅元仪所作《武备志》,为中国古代著名兵学著作,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其中《兵诀评》部分,集中整理、注释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九部兵学典籍。茅元仪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并综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重新对《孙子兵法》加以注解,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同时借军事言政治,表达了其报效朝廷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3.
孙膑是继"兵圣"孙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其所著的《孙膑兵法》与《孙武兵法》一样被誉为"兵学圣典"。孙膑在中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博大精深的古典军事理论思想,在当今被各个行业所应用。然而,孙膑史书记载却甚少,给后人留下不少不解之谜。文章对孙膑生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嘉禾元年、二年间(232、233),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一度称藩于孙吴,孙权遣使万人浮海至辽东,封渊为燕王,然渊突然反目,致使孙吴使团"灭绝不反"。孙权此举意在笼络辽东,寻机攻击曹魏,反映其称帝后急于统一全国的心态。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故此,孙吴儒学朝臣进行了激烈的抗争,表明士大夫阶层与孙权在政治观念、军事战略诸方面的深刻分歧。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在反蒋派的逼迫下再次下野。继任的孙科政府,因得不到实力派的支持,面对日军的侵略也一筹莫展。为应付内外交迫的形势,孙科政府在外交上提出了对日绝交方案。然而,孙科政府的对日绝交方案不仅违背了宁粤和会既定的外交政策,而且对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政治地位也造成威胁,因而遭到蒋、汪的联手否决。孙科政府对日绝交方案的提出与否决,表面上是宁粤双方外交政策分歧的结果,实质上则是国民党派系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智慧孙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近年来,《孙子兵法》的各种研究渐成热点,但对孙子其人其事的研究,因留存相关史料不多,研究者相对较少。对孙子的一生进行了梳理,详细叙写了其在吴国期间建功立业的主要事迹,佐以史实的考证、相关资料的征引,并结合《孙子兵法》的主要战略思想,解析其做事、做人、作战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智慧孙子     
近年来,《孙子兵法》的各种研究渐成热点,但对孙子其人其事的研究,因留存相关史料不多,研究者相对较少。对孙子的一生进行了梳理,详细叙写了其在吴国期间建功立业的主要事迹,佐以史实的考证、相关资料的征引,并结合《孙子兵法》的主要战略思想,解析其做事、做人、作战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孙坚"治兵鲁阳"是东汉末年特殊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一桩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军事政治事件。孙坚因"治兵鲁阳",而得以创下打败董卓收复洛阳的丰功伟业。正是孙坚"治兵鲁阳"所锻炼出来的基本武装力量,凝聚起来的核心人才群,赢得的良好政治声誉,构筑起了孙吴立国江东的根基。  相似文献   

19.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