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立足于当代学者关于视觉文化的论著,结合武术文化实践,运用演绎法和逻辑推理法阐释武术文化的视觉特性。认为武术套路的视觉特殊在于:在武术套路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看”与自我的“看”形成了视觉文化的运作“场”;传统武术的“内视”———武术对“形—气—心”一体三相的内视自觉,体现了“一人天,合内外”的大生命洪流;武术套路对技击实践的思维超越及对技击意境的精神表达,参与并形成了语言。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武术舞台表演、武术舞台表演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武术舞台表演对武术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段;为中国武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以及武术舞台表演特技的使用所产生的视觉误差;武术舞台表演节目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武术表演专业选材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文章主要从武术表演专业发展现状、武术表演专业选材时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以及武术表演专业的专业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77.8%认为五官形象重要。81.5%认为体形重要;对于内在素质的考查主要从选材对象的气质、是否有丰富的情感以及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从武术的“形”美、“韵律”美、身体素质、基本功与难度动作及武术意识考查选材对象的武术能力;从舞台表现力、想象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来考查选材对象的表演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站在多维文化空间的角度对武术舞台表演艺术的多维文化空间进行解读,研究认为:武术文化的多维空间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引起的自身转变与发展,为满足人们审美与观赏需求,融合科技、艺术及多学科形成的交叉与共存,滋养了武术舞台表演艺术的表演形式与内容,并呈现出创造思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注重武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途径,拓展武术舞台表演艺术的文化空间,可以更好地发挥国家政策引导作用,重视地域文化形态的生存理由与发展空间,与民族文化碰撞后进行文化创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形成新的发展体系。武术舞台表演艺术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繁荣的背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武术虽然是一种运动,但是实际上包含的是东方的哲学文化。而视觉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武术欣赏层面出发来看视觉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促进人们对文化和生命意义的激情与感悟,增进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阐述了魔术艺术元素与武术融合发展的优势价值,通过魔术的超越性创新思维元素、直观视觉元素、魔术的美感价值元素、道具魔法元素、魔术的神秘感价值元素优势启发对武术的发展契机,通过对魔术元素的优势认知使其演绎出完美的武术内涵价值,使武术艺术化更具直观的三维视觉、立体空间,从而打造武术表演市场,更好地拓展武术的产业化、市场化、艺术化发展,最终为武术的全球化进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原理,从纵向剖面简述武术表演的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研究认为:尽管古今人们的认识有很大差异,但是对于武术表演的观赏要求和经济要求都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表演已成为一种行业,作为观众更注重观赏效果,而作为组织者更看中收入情况,这就体现了供需关系;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经济活动,今后武术文化的发展之路必将是“以武养武”,而且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改革开放以来武术表演节目和武术表演市场为切入点,以改革开放以来对武术表演影响较大的武术表演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武术表演节目的优缺点,提出对武术表演及武术表演市场的一些建议。对武术表演的创设,武术的传播及武术文化的推广具有积极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武术与戏曲都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并具有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具有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关系,京剧脸谱是戏曲的特色,是戏曲重要的视觉文化符号;兵器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脸谱视觉符号: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来解析兵器在武术武术中的视觉符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从而通过视觉符号来达到传播武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作为武术专业中的新兴方向,是弘扬中华文化和武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但从总体而言当前武术课程的设置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文章从武术表演专业发展历程、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等角度论证了武术表演与文化传播专业发展的路径,进而提出合理化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