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要求学生对声乐作品进行了解和分析 了解声乐作品,首先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有深刻理解,才能正确表现。例如演唱《黄水谣》这首歌曲,我们应该怎样表现它才能真正达到歌曲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呢?首先,我们要对《黄水谣》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黄河大合唱》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冼星海从海外回国,看到国内民不聊生,深知民众的苦痛,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  相似文献   

2.
在师范学校教了十几年的音乐课,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久前一堂教唱《黄水谣》的唱歌课。这首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张光年)作词的抗战歌曲,是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女声合唱歌曲。由于一直对《黄河大合唱》的偏爱,我在讲解歌曲创作背景和分析音乐  相似文献   

3.
陈常 《教师》2010,(26):97-97
《黄水谣》是出自冼星海的交响乐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中的女声二部合唱,但也广泛地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几乎成为女声教学的必唱曲目。作品中节拍节奏符合歌词的演唱规律,应该说《黄水谣》是《黄河大合唱》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是从这里展开的。所以,在演唱中,要表现出整首歌曲语言和旋律的完美结合必须正确运用呼吸以及吐字。  相似文献   

4.
李君 《华章》2007,(8):89-90
混声合唱<黄水谣>是<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首,在整部大合唱中具有重要位置,对作品的思想主题起着关键的铺垫作用.如何正确的理解和处理合唱<黄水谣>的演唱,使其即能相对独立又能服从整部大合唱的全局,将是指挥与演唱者必须了解和努力做到的.本文从大合唱的概念和<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结构的分析入手,试谈谈对<黄水谣>的演唱的理解和艺术处理,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正上个月,妈妈对我公布了一个重大消息:两周后我要到金星大酒店参加一个琴行的新年联欢晚会,并在联欢会上表演笛子独奏《黄水谣》!我一听,心里有点紧张,仿佛下一分钟就要演出似的,可是《黄水谣》我还没学过啊!管不了那么多了,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好好练习《黄水谣》!我来到笛子培训班学习《黄水谣》,老师先是对我讲了这首乐曲的演奏要领和节奏,然后教我吹这首曲子最好吹的第一句。我拿起笛子试了试,可不是跑调就是吹错。吹了好几次,终于成功了。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设计意图1、教学内容选择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就是其中之一。《黄河大合唱》是一个大型声乐套曲,全曲共八个乐章,要想在一节课中使学生了解全部内容,教学的可行性太小。所以,本课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依据教学实际,对内容做适当的删减,重点学习其中的《保卫黄河》,对《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等作浏览性的学习。另外,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等内容,要求同学们在课前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同学们的参与和主动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  相似文献   

7.
首先,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针对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我实施了了正面教育,选用了中国20、30年代的优秀爱国歌曲如《长城谣》、《踏雪寻梅》、《黄水谣》等,还运用多媒体播放“抗战时南京大屠杀”等等真实画面,让学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能从视觉、听觉上充分感  相似文献   

8.
陈常 《教师》2010,(23)
<黄水谣>是出自冼星海的交响乐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中的女声二部合唱,但也广泛地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几乎成为女声教学的必唱曲目.作品中节拍节奏符合歌词的演唱规律,应该说<黄水谣>是<黄河大合唱>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是从这里展开的.所以,在演唱中.要表现出整首歌曲语言和旋律的完美结合必须正确运用呼吸以及吐字.  相似文献   

9.
一、训线把下文分成三个层次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十二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搜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  相似文献   

10.
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命名体现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创作才华,也是文本的文眼所在。好的人物姓名能够暗示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折射出作品的深刻寓意,甚至能够推动文本情节发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长恨歌》主人公"王琦瑶"的名字就暗示了她一生的命运经历。"琦瑶"谐音:"祈谣、琦瑶、弃谣、凄谣",恰与文本创作的艺术构思与思想倾向相呼应。王琦瑶的一生是与"流言"(谣言)相伴的一生,她于流言中从一个普通的弄堂女儿蜕变为上海小姐、政要外室……她的命运也在流言中跌宕起伏,暗含祈谣—琦瑶—弃谣—凄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甘泽谣》为晚唐袁郊所撰的传奇集,是唐人小说中的上乘之作。从佛、道、侠三方面思想入手,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诸种思想对《甘泽谣》创作的影响。这对我们理解《甘泽谣》乃至唐传奇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准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上下两集在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四年分别发表出版以后,就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评论界的重视,现又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作者在亲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经过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经过对自己创作道路上的经验教训的认真总结而完成的一部力作,是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与同时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沉重的翅膀》、《钟鼓楼》不同,《黄河东流去》写的是历史生活题材。但由于作者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怀着强烈的当  相似文献   

13.
重庆作家谭长军创作的长篇小说《八德谣》通过对巴渝大地上一场农民起义的叙写,体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对生命和对历史的深层思索以及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和讴歌。文中的起义领袖人物形象是作家历史观的总结和表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小说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彰显现实精神、表明民间立场、寄托人文关怀、揭示历史规律、突出巴渝文化特色是该小说的主要特征和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一、歌曲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处理的必要性 二、歌曲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处理的三个阶段 1、初步研究阶段 2、深入理解阶段 3、艺术处理阶段 三、《黄水谣》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发表《杨维桢〈老客妇谣〉辩》一文,作者“从辩《老客妇谣》入手,兼论杨维桢思想”,以为《老客妇谣》应是杨维桢所作,而并非朱彝尊所云“殆好事者为之”,进而从分析杨维桢思想来印证此论。笔者认为作者的基本判断是准确的,然又为此文没有提供充足的史实证据而略有遗憾,仅以“藉诗词以言志乃诗词创作中所常见,有时为了抒发胸怀,甚至假设某些情景。古人在诗词中叙说年龄时有过称之现象,如七十余岁称八十,八十余岁称九十,这是不足为奇的”之语来解释杨维桢此诗中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继《河山集》后又一部历史地理著作《河山集》二集,已由三联书店出版。全书收入了作者从1972年以后陆续写成的十三篇论文,除了最后四篇论述《禹贡》著作年代和探讨古代长城遗迹外,共余九篇都是关于黄河历史地理的论文,几占全书篇幅的80%。这九篇论文,虽然论题互不相同,内容各有所主,但各篇之间却紧密联系,互相发挥,把黄河历史地理上  相似文献   

17.
《运河谣》是一部典型的民族歌剧,在创作出来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这部歌剧实现了传统民族音乐艺术与现代化音乐文化的高度融合与联动,使得音乐旋律变得非常优美,受到了广大社会民众的喜爱.本文先阐述了歌剧《运河谣》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接着分析这部歌剧的音乐特点,最后结合歌剧《运河谣》的几个重要唱段探索其具体演唱策略,使得这部歌剧的艺术内涵可以充分展现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穿越小说《极品家丁》为例,解读当代网络小说创作的历史认知。《极品家丁》属于架空历史小说,全篇贯穿的对于中国现状及历史的认知,体现出了当代青年对于中国历史深刻反思,正是这种反思的存在以及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才导致了作者将改变现状的希望寄托于小说的创作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者将故事发生的时代定位于一个架空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是为了在不改变历史事实的情况下增加诸多情节的描写,另一方面也源于作者对于历史史实了解的相对缺乏以及创作力的贫乏。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最初的创作形式是词,最早公开于1938年。为便于传播,这首词被改编成《长征谣》歌词。《清平乐·六盘山》从一开始创作时,就酝酿得比较成熟,自然天成,没有经过多大的修改。认为这首词经过多次重大修改,甚至达八次之多的学者,没能拿出足够的论据具体指出每次都作了哪些重大修改,因而这一说法缺乏充分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一部建构宏伟、场面壮阔的长篇小说,包括《火花》、《自由》、《曙光》三部曲,本文从四个方面观照评析了这部宏篇巨制;从创作发生学的角度评介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写作条件等;以“土地”问题为视角,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之联系的广阔视野透视了作品讴歌土地情结,展示社会风云的广发和深度;从创作方法、艺术特色、作品的风格等方面评赏了作品的艺术成就;从“时代的局限性”出发,评说了作品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