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中世纪史的分期是一个老问题,探讨日益深入,但认识井未完全统一。“中世纪”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15至16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崇拜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他们认为自己所处的近代是古典文化的复兴时期,把古典时代和近代之间的时期称为“中世纪”。但第一个把世界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则是17世纪末期德意志史学家克利斯托斐尔·凯勒尔(Christopher keller)。直到18世纪资  相似文献   

2.
摆脱羁绊走向近代──第八届世界中世纪史学术讨论会综述史晓云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于1993年8月26日至30日在河北承德召开了第八届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近50名专家、学者和代表参加了研讨。大会主要就西欧中世纪晚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和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是后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所普遍关注的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问题。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是西方历史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无论就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形态,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中世纪史学者汤普逊认为“城市运动比任何其它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城市的兴起是一演进的过程,而其结果是革命的”,“近代城市是中世纪城市的后裔,也许在中世纪文明中对于人类没有什么比城市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了”。  相似文献   

4.
郑如霖教授     
郑如霖教授,男.1925年7月生,福建莆田县人.1950年福州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53年至今在华南师范大学任教.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教授.兼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宪会副秘书长、中国世界中世纪西欧史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研究通讯》主编等职.郑如霖教授30多年来一直从事于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和研究.讲授过《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中世纪史专题研究》、《英国中世纪史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难点,但是中世纪的欧洲发展又对近代资本主义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市和大学,它们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还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勃兴之地.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有着相通的精神,渗透着自由和自治的理念,对近代社会影响深远.本教学...  相似文献   

6.
西方市场经济伦理思想逐渐形成于欧洲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蜕变的时期。这一时期西方市场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宗教背景、经济背景、政治背景、伦理背景。  相似文献   

7.
款待是中世纪一种基于神恩的关爱行为。由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深刻的变革 ,中世纪款待观遭遇冲击。作者从款待的载体、款待双方的平衡和社会心理等分析近代早期英国款待观特征的形成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世俗动机性、区分性和人际互利性。英国近代早期款待观是理性价值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自然法学说渊源于古希腊 ,中世纪时沦为神学统治的工具。西方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时期 ,自然法学说开始复兴 ,16 - 17世纪被赋予近代意义。在欧洲转向近代化的背景下 ,近代自然法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原则深刻影响了法国的社会进程。自然法学说适应时代的需要 ,与人类理性原则一起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9.
西欧中世纪城市常常被当作近代文明的先驱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有关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文章从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背景入手,重点阐述了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世纪城市兴起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架构模式的形成,经历了古典时期,共同体社会高度政治化的浸润;中世纪教会与国家的分立;近代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领域"的划分。使得市民社会与国家二者之间的关系愈加迷离。马克思在对市民社会进行了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后,阐明了"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的变化与发展。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对立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那里才能找到理想的归宿。  相似文献   

11.
漫谈史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垚,北京大学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兼学位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从事世界中世纪史及古代社会比较研究,著作有《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英国封建社会研究》、《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957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苏联科斯敏斯基和斯卡斯金主编的<中世纪史>第1卷(莫斯科1952年版,以下简称"苏编<中世纪史>").第1卷包括了俄罗斯以外欧洲的中世纪历史以及拜占廷帝国的历史,截止于15世纪末.  相似文献   

13.
晚清经世思潮兴起于晚清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重要时期,经世思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为民族的生存危机所决定,该思潮具有启蒙性、实用功利性和批判性;在近代中国转型历程中,开创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先河,启动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走出中世纪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近代前期 ,西方列强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 ,是东西方发生的第一次大规律武装对抗。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难逃噩运 ,并最终被轰出中世纪。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 ,那么连头带尾持续 4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 ,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 ,夷夏之大防因之完全崩溃。 1 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 ,中法开战 ,中国不败而败 ,法国不胜而胜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将七一九年级历史课程内容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各板块按统一思路设计,因而有共同性。但因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教学要求也有差异,故每个板块又各有特点。那么。作为六大板块中的第一个板块.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它的出现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内容主要是确认城市的自治权和其他特权,明确市民享有的各项自由、各种经济和法律上的特权等等。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别授权”的法律,是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基础。它不仅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整个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世纪西方政治思想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历史时代 ,中世纪被认为是欧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超越的阶段。在教权和俗权长期的相互摩擦和冲突中 ,日耳曼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彼此较量、相互磨合 ,以致最后融合起来 ,构成了西方近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础 ,中世纪的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过程。可以说 ,西方近代政治思想是这种初步融合了的文化在市民社会形成和发育过程中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合乎逻辑的展开。因此 ,弄清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特征既有利于我们管窥中世纪政治文化演进的路径 ,也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思想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从中世纪教、俗关…  相似文献   

18.
一、但丁的生平和创作生活创作于十三世纪后半叶到十四世纪二十年代的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反映了从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过渡。恩格斯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中世纪美学思想的简要评述。其一,借助讨论中世纪的社会背景与艺术表达的具体形态,说明这一时期有着富于连贯性的审美意识,"美"在中世纪并没有消亡,而且为西方近代美学思提供了多方面的思想资源。其二,主要列举中世纪神学美学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概念,借助探讨基督教教义,把握该时期美的观念的特殊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化是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西方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撞击而发生的从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同西欧国家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迥乎不同;洋务运动在这一转型中的步履维艰,乃至最终失败都与其对宏观历史时代“近代尺度”内涵的不能正确把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