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道家的审美理想是建立在崇尚自然的基础上的。《庄子》一书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自然论,反复强调自然天性,崇尚自然真情。本文从朴素而天下莫与之争美、法天贵真、雕琢复朴三个方面,论述了《庄子》崇尚自然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静静的梨园     
张绍军 《出版参考》2010,(10):15-15
我是被他牵着手走进那片梨园的。 我不知道这个城市中还有这样一片梨园。一大片一大片的梨树,在早春,叶子似一堆蚂蚁,塞恋率率地响着。三百年的梨园,夜有静穆的黑和恐怖;而整个白天。梨园静得只有我们的呼吸。  相似文献   

3.
我写农村广播稿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使用农民现成的口语,比自己苦口孤诣雕琢的要好得多。农民的语言,活象天然浑成的艺术品,给人以美感。我从他们朴素生动的语言中品出了三味。一味亲切感人。1985年春天,我到一个村采访时,碰到两  相似文献   

4.
踏雪寻梅     
站在窗前远眺外面的风飞风舞雪开雪落是我生活在这日子里的全部。我知道这是冬日。我知道这个季节在以一种浓浓的挚情爱着他的所爱,就似我爱着那遥远的梅。 很久了,我不知梅是否还在以那种姿式站着,站成冬日里的一片绚丽和满眼的生机。我只知梅很独特,独特得让这个日子对她束手无策,只有任她开,并给她敞开所有的空间让她飘香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需要自觉的时代——思想的自觉,行为的自觉,情感的自觉,生命的自觉。在历史的长河中,自觉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渡达自由王国之舟,是文明薪火相传和世界繁荣进步根脉之基,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自觉"理应成为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的不懈追求。在这本小书即将合卷之际,我想得最多也想得最久就是这样两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然而也是深邃得不能再深邃、富庶得不能再富庶的字——自觉。  相似文献   

6.
母亲曾说,她小时候有两个理想:一是当医生,二是当记者。如今,我实现了母亲不曾实现的两个愿望,先是作了医生,后来又成了记者。虽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小小的地方报记者,十数年下来,个中滋味也似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遍矣! 才当记者,最大的感受是“角色转变”。作医生人求我,走到哪里都是笑脸相迎,当记者则是我求人,陪着笑脸跟人要讲稿、要总结、要典型材料,几次三番请人谈点什么,写完稿又要请领导审稿,望着精心炮制的文章被改得一片狼籍,还得耐着性子再抄一遍。偶而有大的活动,各级大报记者蜂拥而至,  相似文献   

7.
三松堂断忆     
宗璞 《出版参考》2005,(29):37-38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了. 去年这时,也是玉簪花开得满院雪白,我还计划在向阳的草地上铺出一小块砖地,以便把轮椅推上去,让父亲在浓重的树荫中得一小片阳光.因为父亲身体渐弱,忙于延医取药,竟没有来得及建设.九月底,父亲进了医院,我在整天奔忙之余,还不时望一望那片草地,总不能想像老人再不能回来,回来享受我为他安排的一切.  相似文献   

8.
在北海公园的西边,有一个叫做"团城"的建筑。团城里有一座五瓮亭,亭中陈列着一只很大的雕琢得非常精美的玉石酒瓮,它是在公元1265年制作的。当时叫黑玉酒瓮,也叫"渎山玉海"。这个玉瓮是在元代的北京城奠基的时候雕琢成的。公元十三世纪初,蒙古的骑兵突破南口天  相似文献   

9.
文学书简     
七十七朴素自然的语言,并不是容易随随便便写出的。随随便便地写,必然拖拖沓沓,拉拉杂杂。朴素自然是一种语言的境界,相当高的境界,看似毫无斧凿印痕,实则字字句句都安排得恰到好处。看似毫无辞采藻饰,实则字字句句都有极强的表现力。如大匠运斤,得心应手,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深厚的内在的美,本质本分本色的美。这需要长时间的语言训练功夫。“功夫成就之后,信笔写来,无一字一句吃力,却无一字一句率易;清气澄彻中,自然古雅有风神,是一家数也。”(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前几年,我的儿子遵照语  相似文献   

10.
兰台结幽缘     
蓦然回首,结缘兰台已16年。平淡的16年!如水的16年!没有过人的才华,没有辉煌的业绩。只有些平淡得不能再平淡,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兰台琐事,一天天地发生着。有些事,已如写在沙滩上的名字,被时光的浪潮抹平,不留痕迹;而有些,却如空谷幽兰,长久地静静地绽放在我心灵深处。风拂过,云飘过,总会不经意间投影在我的心海,飘荡在我的心谷,让我陶醉。  相似文献   

11.
这片莽原已经日渐消失了,为了守住剩下的这片林子,他创立了万松浦书院,日日夜夜听着松涛阵阵,叙说着那些青春年少的欢乐时光。张炜的《游走:从少年到青年》是一部自传性的散文集,记录的是作者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那段最艰苦,也是最欢乐青春岁月中的趣事。走过人生几十载,阅历增多,行走万里,青少年时期那段苦难艰辛的生活,也逐渐沉淀为人生最朴素丰厚的一页,将欢乐纯真归还给青春。不同于厚重的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的那个严肃深沉的张炜,《游走》更似一位长者在午后书房中,伴着一杯清茶,叙说过去的故事。轻松风趣,又给人以深思。巧的是,我确实是  相似文献   

12.
短文不短、长文太长,是新闻界对新闻作品反复议论的话题。我在思考中,忽然想起农家的两句谚语:“坡大不如场大,场大不如仓大”。 这是一句多么生动、朴素而贴切的比喻呀。秋天,漫坡遍野,金黄一片,满眼是待收的庄稼。这“漫坡遍野”不能说不大吧。可是,一待机割人刨、车载船装,满坡的庄稼被收进“场”上。再经过一番收打凉晒、精筛细  相似文献   

13.
学写消息     
我是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华北石油局下属单位的一名职工,对新闻的写作略知皮毛。我的第一篇“消息”被《华北石油信息》采用了,仔细看来,标题已改为《东北西走只为一线,井下物资站累并快乐》,文章内容也被编辑增加或删去,似一块粗糙的工被雕琢后更加美观。细细读后,就感觉写消息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它通常是作准确概括的报道,简明扼要地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还要遵守一定的格式。看来,人的一生是有学不完的东西等待着去挖掘,只要用心,一定会有收获。学写消息@王显慧  相似文献   

14.
白杨树     
小时候,爷爷从市场上买来了一棵小白杨树苗,栽到了院子里,便每天照料着它。爷爷回到了乡下后,我继续照顾它,每天给它浇水、松土、剪枝……它就这样一天天健壮起来,如今已成为一棵坚硬挺拔的大树了。“程静静58.5分。”老师漫不经心地念着。啊!我眼前一片黑,脑子空白,这么差的成绩真令人不敢相信。我的心如刀绞一般难受,我猛地抬起头,呀!这么多双眼睛都在盯着我,有朋友的疑惑、同情、冷漠、快意……我不敢再看了,便低下头回到座位上。放学了,我早已收拾好了书包,蹒跚地移动着脚步,一个人来到这美丽的校园,背上的书包似千斤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相似文献   

15.
E.B.怀特的猪生病了,怀特给他灌了蓖麻油,猪不喜欢这味道。“他稳稳当当地站着,稍微咂一下残留的蓖麻油,有几滴从他的嘴唇漏下来,而他带着恨意的眼睛在几根若有似无的睫毛遮挡下盯着我看,一副厌恶的样子。”想必再没有人会像怀特,以人的慈悲去描写猪的眼睫毛了。读过这篇《一头猪的死》之后,我掩卷深思,得出一个结论:做猪就得做怀特的猪。  相似文献   

16.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眼都看不见了,是咋当记者的?”我从话里听出这话似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我双目失明有怀疑;二是对我失明了还能当记者有惊疑之情,赞许之意。 我从小就患有夜盲症,后来又出现眼底病变,现在的视力右眼只有光感,左眼矫正视力只有0.02。按国际标准,视力在0.05以下已属盲人,我自然不能跳出盲人队伍之外。去年,陕西省残联负责人,看到了介绍我事迹的一些文章,产生了推荐我当省盲协  相似文献   

17.
有一年我很荣幸地被评为劳模,并随省上组织的参观团到南方去参观学习。但令人尴尬的是,一开始同行的劳模们总以为我是“带队干部”。因为他们不管男女衣着都是那么地朴素相象,独我一天一样地换;他们无论老少的脸上都是黄黄的本色,我却将自己的一张小脸抹得红红白白,跟广大劳模确实有点格格不入的味道。后来熟识了,不再受“排斥”,可他们仍坚持说我“不像”。我被说得莫名其妙,糊里糊涂,“不像?不像谁?”难道有人为劳模画了图影,像了才能当,不像就不能当?  相似文献   

18.
踏雪寻梅     
闵凡利 《湖北档案》2009,(12):32-32
站在窗前远眺,风飘雪舞。我知道这是冬日,这个季节飘洒着漫天的爱,就似我钟爱着,那遥远的梅。 很久了.我不知道梅.是否还在以那种姿态站立,站成冬日里一片绚丽的生机。我只知梅很独特,独特得让这个日子对她束手无策.只有任她开,敞开所有的空间让她飘香。这个日子,她是开在雪地里的唯一花儿。虽然这个季节还有许多的花儿在抒情,比如娉婷的水仙。只是她的清香开在屋里,走出屋子,她的香就散了。花就败了。可梅不同,梅是开在风里的,如刀的风儿舞着撞着,可梅不怕,默然绽放.和雷一样。  相似文献   

19.
总纂,是志书的总合成工作。县志是一县范围内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著作,它不仅是单纯的资料汇编,更不是各部门志的凑合,加之它门类繁多,内容浩翰,又是众手修志,极易出现材料矛盾、观一点互歧、文风不一等弊端,因此,必须通过总纂阶段,统一进行笔削,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统一的著述。总纂阶段犹似一个战役的决战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志书的质量。如何进行总纂?首先必须明确总纂的基本任务。我认为,总纂的基本任务有以下五条: 1.统一体例。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各个分志均要按县志体例来编写;二是县志凡例一经确定,编写者就不能“乱例”、“违例”。  相似文献   

20.
在学院里教书,自然是以书为生,离不开书。由书作纽带也就认识了书界里的人:读书人、藏书人、出书人和著书人。 去年,给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有感于他们花边杂志知道得多而学术理论著作又读得太少,给他们开了一个长长的读书目录。出于打基础的想法,目录中所列几乎都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一些“名”得不能再“名”的社会科学名著和本专业的一些基本著作。过了段时间,我在课堂上问学生们读书的体会,不料听到的回答竟是异口同声的“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