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可贵的“提价”汪玉春几个错别字的分量有多重?在不少人的眼中这恐怕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既然微不足道,那就谁也不会认认真真把它当一回事。这才导致了所谓“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这才使图书报刊编校中的差错成了困扰新闻出版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最近,...  相似文献   

2.
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这是读者多年来对新闻出版物的一种评价。你说冤枉吗?我们这些“生产”书报刊的“老总”们,心里最清楚:读者的评说是公正的。有错与无错,是辩证的统一。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很难要求一部书,一张报,一丁点儿差错没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有错是绝对的,无错是相对的。但是,担负着生产精神产品的报刊社,可不能用“差错难免论”来搪塞读者,宽慰自己。眼下的事实是,读者——“上帝”一面在强烈呼吁报刊上消灭差错,为他们提供优质精神食粮,而另一方面天天“生产”书  相似文献   

3.
记得学生时代读书,想在一本书上找到几个错别字是很难的事情,现在自己做了编辑,却发现满世界的书想找出几本没有错别字的反而变得很难了。曾经让自己觉得很神圣很崇敬很向往的“编辑”这两个字眼不再给读者带来安全感了,读者的抱怨和不满越来越多,就连作为图书编辑的自己也常常对此感到困惑和无奈。曾有编辑把图书编校质量的检查比作是悬在编辑头上的一把刀,这足以说明编辑自身对所责编图书编校质量的担心和不自信。是什么创造了一个“无错不成书”的年代?难  相似文献   

4.
出版物为何常出错别字●王宝贵当前,“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不仅对社会使用祖国语言文字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损害了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的形象。到了新闻出版工作者警醒的时候了,这种状况不应该继续下去了。要解决无错不成报、刊、书的问题,必...  相似文献   

5.
为了克服“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书”的现状,提高社会语文应用水平,一场群众性的报刊编校质量有奖竞查活动,于6月26日至7月10日之间举行。 当前报刊编校质量下降,错别字在报刊书籍上  相似文献   

6.
我们报业人士时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无错不成报”,各类报纸的文字使用错误随处可见,有的甚至让人难以卒读。我个人认为:报纸中出现错别字,作为编辑是难推其责的。因为错别字最终是从编辑的眼里溜走变成铅字的。  相似文献   

7.
“雕虫小技”辨沈昆朋时下出版的书刊,有不少粗制滥造,马马虎虎,而且习焉成风,读者讥之为“无错不成书”。打开书,只见文不对题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以讹传讹者有之。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睦,甚至有的十来万字的书错误竟达100多处,连作者姓名都搞错了。读后令...  相似文献   

8.
“44个”是什么意思?是一家市报在刊发一篇重要文章时,丢掉了44个字;“49个”呢?是某市的一家专业报在一期报纸上共有49个错别字。笔者不清楚,这两个数字不知能否收入吉尼斯纪录大全? 重要文章,被堂而皇之地丢掉了44个字而竟然不知,实在让人大惑不解。这样,让人如何学习,如何领会,如何执行? 现在,某些报纸出现错别字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一期报纸错四五个字,有的高达七八个,但一张4开4版的小报出现49个错别字,令人难以置信。报纸的版面上错别字密密麻麻,还不如报纸的半成品——大样,这样粗制滥造的报纸怎么好意思送到读者手中?  相似文献   

9.
潘国彦先生在《出版参考》第6期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无错不成书”有感而发“盛世危言”:“如果中华文化传承到我们这一代,每年出版十几万种书,而流传下去的却是‘错误百出是好书’,不知后人作何评价?……‘一室不扫,何以天下为?’……不知老总们以为然否?” 已经不止一人发出如此感慨了,可“以为然”的老总又有多少? 潘先生在文章里列举的错别字,其实都是录排过程造成的“低级错误”。“低级错误”如此之多之滥,  相似文献   

10.
目前市场上有一伙不正当的二道贩子,到处套购商品,转手牟取高利。在新闻战线上,亦有类似的“二道贩子”。他们利用工作之便,剽窃基层作者的材料,改头换面转寄其他报刊来牟取稿费。他们“套取”原材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从基层通讯员寄上来的稿件中剽窃。我们湖南日报农村部在收到的同一题材和内容的来稿中,常有数篇署名各异,分不清谁是真正的作者。有时把“二道贩子”的稿件发表了,  相似文献   

11.
提起报纸、刊物上的差错,真令读者、编者、作者均感伤心痛肺。什么“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之类的话,流传广泛。这话又似乎成了某些报社编辑们特别是老总们的“挡箭牌”,人家一提“贵报的差错不少”时,总是拿这句话来“挡”一阵子:“老兄,错字误句,谁都不愿出现。但是,在所难免。防不胜防啊!”言下之意,报刊上出现差错,谁来也没办法治。真的是“防不胜防”,还是没有着力去防呢?一般来说,出了文字差错责任在校对。校对工作重要这不是套话而是实情。这是项细致而艰苦的工作,手眼耳并用,一个个字地校,…  相似文献   

12.
求疵     
“求疵”,顾名思义,挑毛病也。现在,“无错不成书”已成为公害,消灭差错的根本办法是提高编校质量。本栏不对图书本身作出评价,专挑书中的错别字、病句、逻辑错误和知识性错误,目的在于引起编校人员的警惕。欢迎广大读者投稿指错。  相似文献   

13.
怕就怕“认真”二字周奇对于“无错不成书”问题,出版界内外的反映很不一样:出版界外,深恶痛绝,群起而攻之,以致提到讨论国家大事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而出版界内,却有点儿近乎麻木,不闻不问者有之,无可奈何者有之,以致“无错不成书”愈演愈烈。“无错不成书”问题...  相似文献   

14.
“44个”是什么意思?是一家市报在刊发一篇重要文章时,丢掉了44个字;“49个”呢?是某市的一家专业报在一期报纸上共有49个错别字。笔者不清楚,这两个数字不知能否收入吉尼斯纪录大全?重要文章,被堂而皇之地丢掉了44个字而竟然不知,实在让人大惑不解。这样,让人如何学  相似文献   

15.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有些记者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那意思,按总编辑或自己事先确定的意图,写出来的稿子平平;而通过偶然性的发现或突然灵感爆发,搞出来的东西,却常常“爆响”。那么,作为记者是否可以依此现象就去热衷于“插柳”,而放弃“栽花”呢?抑或为了写好遵命式的必栽之“花”,就心甘情愿地放弃可能“爆响”的即兴之“柳”呢?  相似文献   

16.
消灭错别字小议智福和长期以来,“无错不成书”的现象困扰着出版界。尽管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指出出版物中差错不断的严重性,提出不少防止差错的方法和建议;出版主管部门对此问题也高度重视,制定了出版物质量管理办法,但是至今收效甚微,就连专讲纠正错别字的书籍本身也...  相似文献   

17.
“无错不成书”几乎成了出版界的顽症,社会各界对此反应强烈。 作为出版圈内人,本人深切感受的是:原稿文字质量的降低,是图书质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编辑,本人就常遇到这样的书稿。 一是书写不规范。有的分不清汉字部首:木字旁写成提手旁,绞丝旁和双立人写成一个样,示和衣无差别,反文和“攴”都写成“又”,还有“之”“氵”、“心”“灬”不分,“的”“地”  相似文献   

18.
现在阅读报刊,很难见到报刊的“更正”。这么说,“无更正”是值得欣喜的事,何来之忧? 然而,在人们戏言“无错不成报”的今天,报刊“无更正”并非无差错可更正,而是出了差错不想公开改正。举几个例子。某报一则消息的标题,当中一个地名便有两处差错,“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错成了“广西石林彝族自治县”,报纸没“更正”;另一张报纸刊登一幅照片,文字说明称:  相似文献   

19.
消灭差错     
《青年记者》2009,(14):8-8
对媒体上出现的千奇百怪的差错,读者似乎越来越宽容了,媒体人也似乎见怪不怪了,于是就有了“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甚至“无错不成网”之类的调侃。  相似文献   

20.
有些报道员写稿不少,采用率很低,原因何在? 一是“脏”:字迹潦草,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乱用,东涂西改,难以辨认,使人望而生厌。二是“乱”: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结构松散,庞杂空洞,文不对题,自相矛盾,该写的不写,不该写的硬“堆”,主题不明确,中心被淹没,看不出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