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更为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对于课本上数学内容的掌握,却很少关心学生有没有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为那不是考试内容。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落实"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将所学运用于生活,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所学,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将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寓教于生活实际中,促使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意识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打造"生活大课堂"。那么,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呢?在此,笔者介绍一些自己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3.
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要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活学数学,活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数学来源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我市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四年,下而谈谈笔者在这几年教学中关于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分析、挖掘教材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开展数学问题生活化课堂教学。开展数学问题生活化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教育应该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一旦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则其犹如一潭"死水",数学课堂教学则索然无味。因此,应该让数学课堂生活化,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轻松学习与感悟数学,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一、导入情境应该生活化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认为要教好数学,必须吃透教材,  相似文献   

7.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下面笔者谈谈对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几点看法。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的应用意识很淡薄,许多学生只是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离开课堂,走出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那么如何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数学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开展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相似文献   

10.
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它不仅来源于生活,同时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达到其教学目标。数学的生活化教学,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对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的难题,让学生能自觉地从数学角度出发,运用数学所学的知识来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对新的数学知识,教师应该多搜集实际生活的案例,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这样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面。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对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年龄较小且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对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理解和接受起来更为容易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即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较为熟悉或者较为感兴趣的实例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其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3.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为紧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适当引入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能够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内心重视数学学习,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主要分析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倡导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的教学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运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活化数学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注重所学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大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6.
很多小学生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7.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的价值.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把有关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年来我国不断对基础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人们对于教学生活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数学学科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实际应用性特征,可以说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同时又为实际生活提供各种服务。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数学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的概念没有全面理解,使得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通过分析如何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与途径,以期能够利用生活化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增资添彩。  相似文献   

19.
孟香莲 《甘肃教育》2014,(20):103-103
正大家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与用分离,把数学学习与生活需要分裂开来,导致学生应用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低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体现"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的魅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一、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1.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  相似文献   

20.
一、应用性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初中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曾有人提出,"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数学应用性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应用性问题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认识数学,然后又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因此解决数学应用性的问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