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杰出的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之作。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说的:《狂人日记》的发表,“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里“表现的深切”是指小说思想内容而言,是说《狂人日记》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论鲁迅的创作生涯》,可以算是近年来难得的少见的一篇奇文了!该文,未免过于偏颇,对鲁迅的作品缺少深入、细致地研究,就妄加评论,说什么《狂人日记》是“模仿之作”,《阿Q正传》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伤逝》是,“夫子写爱情”,《呐喊》、《仿惶》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泛泛之作或充数之作”;《野草》“坠入了僵化的缺限”;《故事新篇》是“游戏之作”、“三流  相似文献   

3.
<正>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四卷五号,发表了周树人署名鲁迅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使中国现代文学迎来了小说的诞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坛上,《狂人日记》的堕地之声是惊天动地的,震撼人心的,有如惊蛰的春雷令人欣喜的。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里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可谓是鲁迅的创作目的,是《狂人日记》堕地有声的坚实基础。因为围绕这个创作目的,鲁迅把自己的主张及《狂人日记》所要表现的主题直接写在了作品里。”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破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这里鲁迅无疑是在暴露“食人民族”“吃人”的现实,而同时还要惊醒那些由于长期黑暗统治而精神麻木了的人们,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破这厨房”,创造一个“容不得吃人的人”的“将来”,去创造一个新时代。“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否,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作品研究中,《狂人日记》是争论最多的名篇之一,从“狂人”的艺术形象到这篇小说的许多词句应如何理解,都有不少分歧意见。通过讨论各种分歧意见,必然会逐步获得深入而一致的认识。本着求教的目的,本文拟对当前比较少人注意的《狂人日记》的情节结构作些探讨,并对《狂人日记》的艺术形象和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时是否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影响等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 《狂人日记》有没有情节?当前有各种不同看法: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完整的情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用白话文写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对封建主义充满了义勇和正气的宣战书。《狂人日记》的发表,在中国文学创作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它被公认为现代新文学的奠基石。茅盾曾高度评价了它在思想上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认为《狂人日记》使“中国人一向自诩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作品以其对民族、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性。人们对鲁迅的创作风格也主要是论以现实主义。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鲁迅的有些作品,除了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之外,还具有现代派的特色。其中以《狂人日记》最为明显。 《狂人日记》历来被认为是用隐晦的反笔讽喻吃人的社会本质,反证“疯子”的敏感与清醒,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愤慨之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新证高恒文《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韧之作,发表至今,评说不辍。关于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的“资源”,也是历来论者所关注的问题。周作人认为这篇小说受到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①,这一点已为鲁迅的自述证实。②但问题实非如此简单,比如...  相似文献   

8.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用白话文写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对封建主义充满了义勇和正气的宣战书。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它被公认为现代新文学的奠基石,并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但是,《狂人日记》作为语文教材,我认为却不大适宜。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狂人日记》是鲁迅应时代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它充分显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独创性。鲁迅坦率地指出:《狂人日记》的创作“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相似文献   

10.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他随后发表的小说都结集于《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之中,均用白话写成.  相似文献   

11.
一鲁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狂人日记》的主题,而且显示出《狂人日记》在思想内容上与欧洲各国反封建文学迥然不同的特色。我国“五四”前夕的反封建主义斗争,在思想文  相似文献   

12.
冷学宝 《师道》2011,(3):40-42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与“雨伞”近音,遂改名为豫才,1898年在南京上学时又改名为树人,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署名鲁迅。从此。鲁迅这一名字.令世界为之艳羡。而用“鲁迅”作笔名,是取其“鲁钝而迅行”之意,又因为母亲姓鲁,而古代周鲁又是同姓之国。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文章对作品中关于封建礼教“吃人”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指出封建礼教“吃人”所依赖的三种基本形式:封建官僚机构、封建家族制度、封建伦理道德,深入剖析“吃人者”与“被吃人”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从而增强读者对《狂人日记》深刻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读了邢孔荣同志发表在《青海湖》一九八五年八月号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以下简称“邢文”),毋庸讳言,很难苟同。邢文对鲁迅一生创作生涯的总结是:“失败的历史小说”,“非文学创作的《朝花夕拾》,”“生涩的译作”,“隐晦艰涩”的《野草》”,“表明鲁迅艺术创造力衰退”的杂文。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作的《狂人日记》,邢文认为是“模仿之作”。蜚声中外的《阿 Q 正传》,邢文又说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在邢文看来,鲁迅只有《孔乙已》、《故乡》等三五篇屈指可数的佳构。其它,则都“艺术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白话小说的发轫之作,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自它问世以来,一直备受赞赏。许多评论家、文学史家曾不止一次地指出:《狂人日记》是投向当时封建势力的一颗极其猛烈的炸弹;是“五四”运动的一篇代用或非正式的宣言;是反封建制度的一支激越人心的嘹亮号角;等等。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毫无疑义,仍然是非常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小说研究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狂人日记》“取法”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比较明显,其实鲁迅的“取法”不仅如此。他受外国许多作家的影响,但可贵的是仍保持了鲜明的民族性,因而具有其他作家所无法企及的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创作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同时,还创作了《梦》等六首新诗,既然都是鲁迅从事新文学创作的开笔之作,又都基本同时发表在作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的《新青年》上,因此,两者必然存在一定的共性。具体来看,两者的共通性和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作品成因、作品价值功能和作品精神底色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一、从鲁迅不主张“给小孩读《狂人日记》”说起 鲁迅生前曾表示,他不赞成把他的作品选作教材。他说,“我也曾反对过将自己的小说采入教科书,怕的是教错了青年。”①这不完全是出于自谦;他当时认为,“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②在“那些书”中,鲁迅特别不赞成把《狂人日记》选作青少年的教材,据孙伏园回忆,鲁迅“最不愿意的是  相似文献   

19.
一、《狂人日记》在这里(按,指五四时代的《新青年》杂志)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已》,《药》等。陆继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为文学人才的标界,是《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三篇白话小说的问世,所以我们把三篇之中最先写作的《狂人日记》(1918年4月)之前的时期,视为鲁迅成才的基础期,考察这一时期,具备了些什么内在因素,它们是怎样积累、发展和形成的,不仅是研究鲁迅思想和创作的一个有意义的侧面,而且为人才学研究,提供了一位杰出人才内因的典型剖析,这对当今立志成才的人们是会有所启发的。鲁迅的成才内因,是一个由三种要素构成的整体结构: 首要的因素——爱国爱民终其一生鲁迅始终坚持“时时想到中国,想到将来”这个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