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闲话邮史     
信封溯源 寄信用信封,其直接目的是保守秘密.为此,古希腊奴隶主曾剃光奴隶的头发,把"信"写在头皮上,待奴隶头发长长后,再将"信"遣往收件人.当对方剃去奴隶的头发,便可知道"信"的内容.在纸发明以前,人类使用的就是这类奇特的"信封".  相似文献   

2.
笺:就是写信或题辞用的纸。如:信笺、便笺。缄:就是把信装进袋封起来。如信封上寄信人的地址后面常写“缄”启:就是开开。如信封上惧怕人的姓名后面常写个“启”,就是让收信人拆开看。函:就是信袋,也是信的代称。如“来函收以”,就是来信收到了。“笺缄启函”的含义@赵杰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要严防犯罪 300多年前,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兹曾感慨地说过:“让一些杰出的人才像奴隶般地把时间浪费在计算工作上是不值得的。” 但感慨归感慨。人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还是得不断地计算着各种数据,青灯下熬白了多少根头发。  相似文献   

4.
一场风波     
到入伍第三年我才突发奇想,要给军报投稿。当时军报刚做尝试,版面上都有编辑的名字,我便一天一篇给编辑寄稿子。一个月后,有位编辑给我回了信。拿着印有“解放军报社”几个鲜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我心花怒放,高兴得跳了起来,心想肯定中摘了。故意拿着信封在战友面前走了两趟,战友们把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等拆开信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信不长,编辑说我以后寄稿子不要再寄给他,要寄给通联处,由那里统一分发,还说了些注意研究报纸多看书,多向新闻干事请教之类的安慰话。我的脸火辣辣的。这件事立刻成了一场小小的风波,有些战…  相似文献   

5.
髡发种种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男女自古以来均蓄发。《孝经》记孔子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故削剪头发被当作一种刑罚。因为,这一方面固然是可直观的耻辱性标识,另一方面则含有对人体局部毁伤的意义。先秦已有髡刑,《周礼·秋官·掌戮》有“髡者使守积”的说法,即罪人剃去头发守仓库。当时,私家奴隶也常被髡发。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法律答问》中提到:“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勿听。”就是说奴隶主可以任意剃去男女奴隶的头发,国家法律是不管这种事的。奴隶除剃发外,还要戴上铁颈圈和铁镣,以防逃跑,合称“髡钳”。汉文  相似文献   

6.
《档案》2005,(1)
清末曾发生过“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历史事件。这段历史事件是被人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从一袋袋布满尘埃的档案中翻阅出来的。20世纪初的外务档中,一封被厚而结实的淡黄色信封包裹着的信被研究历史档案的专业人士发现,信封正面用法文写着收信人的名字。仔细辨识,赫然发现,收信人是光绪皇帝。然而,这封信根本无法从信封里抽出来,因为时至今日,这封信的封口仍被死死地粘着。显然,当年信被装入信封之后先用胶封口,然后在信封背后的封口中间加封红漆,红漆上盖有皇冠图形的国印。这说明这封信从未被拆开过。专家从中文档案中推测,这封信来自比…  相似文献   

7.
此信写于一张白纸上,乃家父当年笔迹,为写给《天津日报》之投稿信,与其退稿信在同一信封中保存至今。退稿信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档案组卷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案卷目录与案卷封面在格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在内容上却有着很多的重复,如“类别”、“案卷标题”、“件数”、“页数”、“保管期限”、“归档号”等。在没有档案管理软件的情况下,通常做法就是将两种重复的内容用不同的格式打两次。一次在打印信封时,我发现。收信人的地址可以变化,而信封格式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9.
逛街的一项“益处”就是可以看到一些自以为前卫叛逆与众不同走在潮流前列而自称“新新人类”的人,逛咖啡屋鲜花店歌舞厅之类浪漫里藏刀的地方更甚──就我而言。 我不知“新新人类”原意为何,大约同“作秀”一样是源于香港的舶来词,在逐渐流传中变了味儿,似乎言行怪一些样子坏一些就成了“新新人类”。 一对头发枯黄服饰怪异的“新新人类”从咖啡屋走出,我早已见怪不怪。头发是不能落伍的,于是“新新人类”们纷纷易黑为黄或棕。枯黄的头发配上一张因各种原因而苍白的脸,乍一看,还以为是哪里来的难民把头发里的营养和水分拧拧吃喝了…  相似文献   

10.
近日接到一封信,信封下面赫然印着“××日报社”字样,本报与此报相隔遥远,又从未有过业务往来,怎么就有鸿雁飞来?拆开一看,原来是一封连锁信。 信上说,你如将此信复印20份,在96小时内寄出,则好运一定降临你身,否则就有灾祸,里面还罗列了不少正反两方面的事例。 这类连锁信,笔者收到过多次,只是由新闻界  相似文献   

11.
滥用新名词,杜撰怪名词,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有一次,某记者托我带一信给朋友,在信封末尾写有“本托”两字。朋友收信后对我说,来信人非我本家,他把“本托”的意义错成本人所托,这就用错了。这使我想起某些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时时出现的一些古名词,用错的俯拾皆是。如: “内子”,这是向别人讲自己妻子的谦称,而有人把它当作是“家内的儿子”了。“乔迁”,是局限于对别人搬入新居的客套  相似文献   

12.
王运红 《兰台世界》2006,(10):61-62
皋陶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是中国司法的鼻祖。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世,呕心沥血辅佐尧舜禹,为融合夷夏做出了突出贡献,后来中华汉“字法”也源自皋陶判案的古老传说。一、青面圣者皋陶的形象在两个史籍中有所透露,《荀子·非相篇》中说“:皋陶之状,色如削瓜。”其书杨倞注中解释说“:如削皮之瓜,青绿色。”意思是说皋陶的外貌青绿色,就像一个削皮的瓜;在西汉的《淮南子·修务训》中也有一条信息说“:皋陶鸟喙,是谓至信”,是说他的嘴唇像鸟喙,古人认为这是至诚的象征,能明白决狱,洞察人情。有研究者认为,史书当中描述的皋陶形象并不一定就是皋陶这…  相似文献   

13.
小陈同志: 你多次的来信来稿都收到了,因为外出采访一直没有给你回信。记得你在一封信中写道:“我相信我不是失败者。”这话说的对,有志气,我也有同感。 34年前,我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农村青年。天阴下雨,不能下地,就学写稿,想当山西日报通讯员。但不知怎么个学法,就给编辑写信询问。信封上的“编辑同志收”写得歪歪扭扭,把辑字错写为“缉”。我家住在离县城40多里的一个深山沟,信是托人捎进城里的。半个多  相似文献   

14.
家父赵家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收藏的名人和作家来信,在“文革”期间,除了鲁迅的信被造反派勒令上交之外,其他作家和名人给他的约六七百封信都不知去向了。“文革”结束后,他所属的上海文艺出版社人事科的干部,却退还给他两包信,其中一包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教育局局长,实质上是国民党文化特务头子——潘公展给他的两封信。信纸、信封都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5.
去年春节前夕,我们几个原上海华东团校在京津工作的老同学,约好春节期间前往边春光同志家拜年。1月18日上午11点钟,天色阴沉,寒风刺骨,我和往日一样,下楼道到门口取报纸信件,从信箱里发现有一封与平常信件不同的信,我正在猜疑,愕然看见那雪白的大信封上,打印着两个又粗又大的黑色铅字:“讣告”。我急忙启开信封,一连串黑色铅字呈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6.
滥用新名词,杜撰怪名词,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有一次,某记者托我带一信给朋友,在信封末尾写有“本托”两字。朋友收信后对我说,来信人非我本家,他把“本托”的意义错成本人所托,这就用错了。这使我想起某些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时时出现的一些古名词,用错的俯拾皆是。如:“内子”,这是向别人讲自己妻子的谦称,而有人把它当作是“家内的儿子”了。“乔迁”,是局限于对别人搬入新居的客套话。可是一位朋友被提拔当领导了,有人写他是“乔迁之喜”。  相似文献   

17.
虽然已过去了5年,但那封退稿信我还珍藏着。每当写稿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我就会翻出它,细细阅读几遍,心中就会升腾起一团火焰。那是1988年,当时还是新兵的我,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个新设栏目:《瞬间与十年》,反映各行各业改革开放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于是我匆匆写了一篇征文,寄给了报社。稿子发出后,我焦急地企盼着,每天翻看《中国青年报》,希望奇迹能够出现。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我收到一封信封上印有“中国青年报”的信,待我用颤抖的手拆开封D时,看到了自己写的稿子,还附了一封信:“顾广群同志:稿子早己收到,本…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世界》2007,(12):8-9
如果李连杰今年20岁,需要考一个什么证书才好去就业?这个假设来自生活.因为有太多的年轻人在为考证而殚精竭虑,犹豫仿徨。很多毕业生还把考证作为自己择业的第一步.集体陷入“考证无意识”,变为“证奴”——手里多个证心里才有底,手里没有证,心里就没底.从而成为考取各种资格证书的“奴隶”。  相似文献   

19.
记得前不久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篇谈翻译的文章,讲到学术著作的翻译中“信”比“达”、“雅”更为重要,看后颇有同感。的确,唯有信,才能谈得上达与雅;若“信”(准确)都做不到,便很难兼及其它。这里并不打算评价这几年文艺理论书籍翻译的功过是非,只想把案头这几部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20.
在“奶酪”热过后,“信使”热也大有燃起之势。一段时期以来,类似“把信带给加西亚”的题材纷纷在书店柜台上露面,大有掀起一股“信使”热的势头。通过粗略统计,在当前市场上,不同出版社而内容相关的“信使”类图书就有十多种。《致加西亚的信》推行的忠诚与勤奋的理念比“奶酪理论”会更深人人心,“信使”极有可能开辟该类书的另一个时代。 携百年全球传统,冲击当代中国市场 “把信送给加西亚”绝对不是一个新鲜的题材,早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它就作为一篇短文传人我国。也曾经被《读者》等刊物转载。但是,在20年后,是什么力量使它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